
韩积蕊编辑。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述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怡情益智,启迪人生。
总第0164期,请大家分享。

中华优秀少儿故事之十一
柳公权拜师学书法
韩积蕊编辑

唐朝有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骏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勤学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柳公权简介】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柳公权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早年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等。

【以笔为谏的故事】
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穆宗为之改容,明白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所以,当柳公权入朝奏事,穆宗马上封官,向他请教用笔的方法。而柳公权一箭双雕,即回答了皇帝用笔方法的问题,又尽了人臣向皇帝谏言的职责,不失时机,又恰到好处。
后来。文宗正式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他所任的其他职务照旧不变。名正言顺,此后他向皇帝进言就更方便直接了。就这样,柳公权一面写出一个个好字,一面讲出一句句有利国家的直言,直到唐懿宗咸通六年去世了,享年八十八岁。

【感悟】柳公权不耻下问,发奋练字的精神让人十分敬佩。做人做事,应放下懒惰,放下三分钟热度,静下心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只有越努力,才越幸运。在生活学习中,要以柳公权为榜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谦虚好学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有不断地学习,正直做人,方能成就一番伟业。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以“心正”练就了流芳百世的“柳骨”,而更难得的是他又以“心正”给历史与后人塑造了一个正直敢言的良臣形像,这将作为另一种“柳骨”永存史册。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编撰六部书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