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走进伏羲庙(上)
文/刘玉伟
2023年6月9日下午,我们经过四五个小时的车程,从甘肃省平凉市的崆峒山来到位于天水市中心的伏羲庙。伏羲庙位于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
我1994年7月和8月,曾经来过天水市两次,都是住在北道区(现在的麦积区)我老伴的二姐家,我们也来过秦州区(当时叫秦城区),还从伏羲庙门前经过几次。时隔快九年了,那天旅游大巴车一进天水市,来到伏羲城后,我完全认不出来哪是哪了,这里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

我们一起走进伏羲庙,看到的是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的,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整个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坐南朝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因此,伏羲庙对于研究中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都有着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伏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一,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中国最早的王。相传伏羲为风姓,又名宓一、庖牺、包牺、伏戏、皇一、太昊,《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东方上帝)一说。据传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区有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风俗。

相传在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而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伏羲出生后,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特将地名改为成纪,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据史学家考证,古成纪就是今天的天水。《汉书》中说道:“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

我们那天真的都是怀着一颗崇敬的心情,走进伏羲庙,去瞻仰这中华第一庙,去祭拜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现在的伏羲庙是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年——1887年),对伏羲庙进行的第九次重修,庙里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的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仪门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明代榜书“文祖”,清时改悬“道启鸿濛”匾,现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匾。
我们走进伏羲庙二门后,里面不仅很大也很美,各个庭院里都是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庙里还有64株古柏,以64卦位栽植,另有千年槐树一株,老树参天,柏影掩映,鸟雀翔集,情趣盎然。我们在里面就看到,为了保护这些古树,工作人员正在为几棵古柏树做钢铁支架。

我们走进先天大殿里,大殿正中是伏羲的彩色雕像,两边都是介绍伏羲历史贡献的图画,有一位讲解员正在向游客们认真地讲解。伏羲创八卦,典定易学基础;造书契,创造文字雏形;结网罟,发展渔猎生产;制嫁娶,确定婚姻礼制等,肇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除此之外,伏羲还造屋庐,改善居室;养蚕化布,改善衣着;疏水造田,繁滋草木;钻木取火,冶金成器;制琴瑟,作乐器;尝百草,制九针等等,他真的不愧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中国医药鼻祖之一。
刘玉伟,2023年7月10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