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声难挽流云住 哀音相随驾鹤归
一一深切哀悼岳母大人仙逝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公元二O二三年七月六日凌晨十二时四十分,我那慈祥善良、勤劳朴实的岳母,走完了她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享年八十一岁。骄阳似火的七月天,那刻竟罕见地飘落了一阵细雨,老天似乎都有情意,对老人的逝去,充满了不舍和思念。

我的岳母生于四十年代初,虽说没正儿八经地上过学,也识不了多少字。但她通情达理,心地善良,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好人、善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岳父在工作单位加上他们的勤劳,这在当时的乡村来说,算是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其时,农村有相当多的人,生活过得还是十分艰苦。“有事就找张师母”这是那时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和岳母熟识的乡邻乡亲及邻里街坊,毫不夸张地说,百分之八十的人,但凡遇及家有难事急事,她总会施以援手给予帮助。从此,“张师母”这个称呼,就被乡亲们亲切地昵称了几十年。
在我的记忆中,人们眼中的“张师母”,除了心地善良,还“身怀绝技”,岳母这一绝技活叫“看吓”。提起这活儿,它是我们老家一带类似民间传承的一种,就是大人或者小孩受到惊吓后(这种惊吓是在人潜意识里受到的),尤以小孩子居多,身体出现状况,问医也查不出什么诊果。虽然说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经过像我岳母这些懂此“疗法”的人,望闻听切后,准能手到“病”除。每每有“患者”找上门来看,或是“出诊”,我岳母总会热心帮忙,且从来不会收取求看者任何表示谢意的钱或物。她常说,能帮人处且帮人,积善成德也是帮自己。
八十年代中期,尚在部队服役的我经人介绍,与妻子(也就是岳母的大女儿)结婚成家。说起我们的婚姻,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心地善良的岳母给力支持,恐难成行。虽说那时自己人品相貌俱佳,但家庭条件实在是寒酸得“拿不出手”,更何况妻子出身在当时农村人眼中的“干部家庭”,实在是“门不当户不对”。后来妻子告诉我说,这门婚事除了母亲的支持和她的默许外,几乎所有的亲朋都投了“反对票”。岳母常说,家庭条件差并不怕,只要肯努力,靠自己可以去改变。如今,我们的婚姻走过了近四十年的风风雨雨,虽说我给不了妻子大富大贵的生活,但一家人和睦共处,幸福安康,足矣!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岳母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和敦敦教诲。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岳母看人的眼光还挺独特。
人常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但在我岳母眼中,女婿就是儿。做了岳母近四十年的女婿,老人家一直把我当自己的儿子般待爱,我和岳母之间的感情相处,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

生如春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俗话说得好:善有善终。老人家从起“病”到离逝,竟然只是短短的一天一夜,“走”的非常突然,但很安祥。虽有遗憾,我想,这或许是老天对一生从善的岳母,给予最好的馈赠。如今,岳母大人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那正直厚实、善良仁慈的待人处事之道,却永远会留在我心里。“泪雨沾巾遗照翻,悲风掩袂心头漫。”愿天堂没有病痛,岳母大人灵性平安,一路走好!承蒙佛光庇佑,离苦得乐,跳出轮回,倒驾慈航度有缘。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