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述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怡情益智,启迪人生。总第0163期,请大家分享。

中华优秀少儿故事之九
缇萦救父传千古
韩积蕊编辑

缇萦是西汉时代的人。缇萦救父的典故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事是这样的:
仓公,又称太仓公,姓淳于名意,是临淄人,因其做过齐太仓长,管理都城仓库,所以习惯上称他为仓公。
仓公师从阳庆,阳庆传他"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他学了三年,给人治病,能预决病人生死,一经投药,无不立愈,因此远近闻名。由于求医者众,而仓公又不常在家中,所以,病家常失望而归。日久,求医者开始愤懑异常。就象以上所举医案,由于仓公能预知生死,有的病人就无药可医,病人就责怪仓公不肯医治,以致病人死亡。怨气积久了,终于酿成祸祟。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有权势之人告发仓公,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官吏判他有罪,要处仓公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汉初年的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去执行。因此,仓公将被押送到长安受刑。
仓公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都去送父亲,相向悲泣。仓公看着五个女儿,长叹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却没有一个有用的。"听完父亲的哀叹,15岁的小女缇萦决定随父进京,一路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一路上父女俩风餐露宿,尝尽人间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长安,仓公被押入狱中。为了营救父亲,缇萦斗胆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请求做奴婢替父赎罪。上书中这样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经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感悟】汉代孝女淳于缇萦[tí yíng]是淳于意的小女儿。她的胆识和勇气令人敬佩。不仅救了自己的父亲,还替天下百姓废除了肉刑。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应该向缇萦学习,做一个孝顺父母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缇萦父亲淳于意获得赦免的原因:
一、汉文帝提倡孝道,他本人非常孝顺他的母亲薄太后,缇萦救父的故事令他感同身受。
二、缇萦的父亲本身罪不致死,可以获得赦免。
三、汉文帝是一位圣明的君主。赦免缇萦的父亲有利于当时宣扬孝文化,维护统治。

【拓展视野】
汉文帝刘恒是中国古代最孝顺的皇帝。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亲尝汤药》。 
肉刑即残害身体的刑罚。具体来说有三种,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汉文帝刘恒认为这样的刑罚太过残忍,所以下令废除了肉刑,被判定实施肉刑的罪犯要重新量刑,服刑期满后给予平民身份。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是一位励精图治,提倡节俭并且孝顺的皇帝,他与他儿子汉景帝执政期间,被称为“文景之治”。
《二十四孝》
01、孝感动天02、亲尝汤药
03、啮指痛心04、百里负米
05、芦衣顺母06、鹿乳奉亲
07、戏彩娱亲08、卖身葬父
09、刻木事亲10、行佣供母
11、怀橘遗亲12、埋儿奉母
13、扇枕温衾14、拾葚异器
15、涌泉跃鲤16、闻雷泣墓
17、乳姑不怠18、卧冰求鲤
19、恣蚊饱血20、扼虎救父
21、哭竹生笋22、尝粪忧心
23、弃官寻母24、涤亲溺器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编撰六部书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