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里的师生相会
文/ 王枵今(甘肃)


七月的晌午是一团熊熊烈火,入伏的天气热的人心焦困乏。但细品七月,感觉它是一首快乐浓郁的歌谣。七月拥有其他月份不能拥有的洒脱和火热,七月有无数收获和多彩的颜色,比如各色花卉争相斗艳,还有各种瓜果成熟飘香四溢,以及信念、山河、诗篇都格外昂扬;七月像火一样急,一样烈,一样有情,所以在这个盛夏里的一天,拾起心情,去看望心中敬仰、心存感恩的我们的编辑段广亭老师!
我们在文友耿老师的联系组织下,前往他县去看望段老师,她打通电话联系问我去不去时,我连忙说“去的,去的,我能去的。”。我早都很想看看这位从来未曾谋面、幕后默默编制我们每一篇作品的编辑老师。平时因为诸多的工作事情和理由总没有机会,今天耿姐联系岂敢错过。我们这些文友都是工作事业岗位闲暇时的爱好者,也是曾经奋斗忙碌了一辈子的追梦者,因此学习路上缘份遇到的文友,我都敬称我的老师。如今,儿女都长大成人不用再操心,年龄让我们工作不再加班加点,但不得不承认我们老了,已经悄悄步入人生中年的行列,与单位年轻的同事很明显的出现了差距,认知和能力都跟不上节奏和步伐。虽然如此,我们依然有一颗热爱生活火热的心,拥有青春年少那份单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不曾懈怠放弃学习。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无论任何事与物都值得去学习,所以我们这些爱好文学的人,选择了学习写作,以此来再提高自己素养,从而也打发自己多余的时间,由于共同的爱好,我们这些文友便走到了一起,也拥有了共同的文学圈段老师。这次去看望老师的有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护林员苟老师,他长期生活在与树作伴,枯燥无味周而复始的生活里,每天除了看树护树就是看树护树,日子过的无奈无味。一次偶然的机遇通过耿老师,在网络平台认识了段老师,从此他终于有了新生的脚步,他对写作充满热爱、激情,澎湃,富有弹性诗意的创作,让他有时大半夜不眠而作,那份对写作的痴迷和狂热让人望尘莫及,把国家林业一代、二代、三代人的创业史赞扬传播。所以今天能去亲自看望仰慕很久的段老师,他的心情是多么的激情燃烧! 一起同行前往的还有吴老师,他是从另外一个出发点,开车风尘扑扑的赶聚在一起,他个性洒脱而幽默,虽然步入中年,但言谈中难得还残留着青涩年少那份纯真和善良。他也是段老师的弟子,闻知看望段老师,很快放下手头工作急切地汇合。一路骄阳似火,道路两旁的玉米被太阳炙烤的像霜打了似的耷拉着叶子,干旱让乡村道路上尘土飞扬,车过土像烟雾一样迷失了空间,偶尔碰到的牛羊被晒的无精打采,空旷的田野没有一丝风,除了热浪的热情款待迎接,很少看到人烟。尽管如此,我们这些文友依然承载着对老师的崇敬,高温丝毫没减退我们去看望老师的心情,心里拥有的热切不亚于酷暑的热浪,我们要去完成一种心愿,去看望整天被病魔缠身、避免城市喧燥在乡下村落居住,靠顽强毅力和病疼作斗争的老师!

初见段老师,照片中浓密黑发的身影荡然无存,头发变得稀疏而斑白,但他身上散发出光芒让整个人看起来精神矍铄,他就是我们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编辑段老师。从他的身上看不到他是一个等待做手术的病人,尽管眉宇间刻下岁月沧桑,可一眼就看到段老师他像坚实的土地,厚重,实在。手指头溃烂的后遗症给我们倒水时,那僵硬的胳膊没有知觉的样子,让我们心灵一颤……
段老师居住在一个群山环抱,幽静而有点神秘的传统老宅窑洞里,为什么说神秘,因为从远处根本看不到窑洞,只能看到各种不同风格的风景树,初踩去窑洞的途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的火红很艳的山丹花,迎接我们的是随风飘扬的合欢树,挂满枝头扇形的花,是小时候中学路旁的记忆,青涩而留恋,不曾想在这里猛然初遇;合欢树旁的竹丛又让我惊诧万分,因为我们这里的气候很难成活如此郁郁葱葱的植物,所以再次感叹这犹如世外桃源的窑洞所在地清幽雅静。同时,段老师在窑洞院前周围的空地土台上,开辟出菜园子,种了一些萝卜、茄子、辣子、豆角、西红柿,纯绿色无污染,以满足自己日常生活所需。

窑洞是我们陇东人几千年安身养生的地方,也是普通陇东人一辈子的成就。在人的吃住穿行中,“住”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土窑洞冬暖夏凉、养生宜居,成为世界有关专家关注研究项目。推开古老而古朴的花藤缠饶大门,跟随老师进入我已经40多年没有亲自进去过的窑洞,记忆中的窑洞,是我童年小时候回舅家的记忆,今天意外发现,从来不曾谋面的编辑老师,竟然居住在这里,窑洞和外面聒热的天气反差很大,简直用语言无法描述和表达,因为忽然感觉到的特别凉爽舒适让我很惊奇黄土地的神秘,窑洞里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却不寒而凉,这突如其来的凉快让我大吃一惊,好奇怪呀,把我们长途跋涉,出汗疲困的状态很快逼退。窑洞墙壁上发黄的各种奖状,一看都是非常具有年代感,最早的奖状是1985年的,一张奖状虽轻,但激励效果是久远的,老师谈那一张张奖状时,眼神很自豪,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领奖台上当年老师那种心情激荡的画面,看到他收获“果实”的感觉是多么甜蜜!
我们和仰慕很久的段老师坐在一起侃侃交谈,他对我们每个人写作存在的优缺点进行点评指导,突然打开的视野,犹如美丽的七色彩虹,在这古老的窑洞里发出异样的力量和别样情结。段老师给我们讲他的过去,讲他自己挖掘药材熬煎服用和疾病斗争的经历。听着听着,感觉到老师人生道路上的坎坷和磨难!他本来在杂志社干记者采访工作,但由于病疼他过早离开热爱的事业和岗位,在家疗养,可他对文学的偏爱和执着,并没有让病魔打败他的意志。因此又在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做编辑工作,利用网络和微信传送文章,为广大爱好文学的赤子,提供展示放飞自我人生梦想的天地。
我仿佛看到被痛风折磨的段老师,从来没有害怕过疾病,尽管疼痛让他寝食难眠,但他依然每天坚持对文学的热爱和对文学写作者关爱,对作者每一篇文章认真阅读修改,给予支持的天地,经他手每天进行修改、配文、配图、配乐等编辑的一篇又一篇作品,都给读者留下全新的印象,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段老师经常胃疼,但他忍着疼痛的胸口,辛勤编辑每一位作者的来稿,便会忘掉疼痛,也从来没有由于疾病而懈怠过作者作品;尤其手指头出现疾病,指头溃烂吃饭都成问题,面对稿件,他不忍心搁置,觉得写作者都不容易,不能由于病疼而放弃,经常一丝不苟修改每篇来文来稿。因为是网络平台,稿件都来自手机传送,而修改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用手指头,多少次因为过度劳累不休息,导致反复发炎感染,自己只能用酒精碘伏草草处理,使远在外地工作的孩子牵挂和无奈,他也不热恋喧闹的城市生活,喜静和自由,不愿在城市孩子那里居住。陪伴他最多的是一系列的佛家文化经典……

这就是段老师,他不是我们学生时代执笔课堂的讲师,但却是我们人生中年,给予文学爱好学习的人,提供色彩和阳光的引路人。土窑洞是黄土地文化的根,土窑洞是历史的印痕,段老师的淳淳教诲,像上演的电视连续剧让我们拂之不去,随心即来深深地扎根在记忆中。他发出的光环,我认为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文化骄傲的传承,将会留在文学芬芳的世界里。
在这冬暖夏凉,走出过数辈子孙、承载着浓浓乡愁的窑洞里,我们有幸成为了平生见过最优秀的老师,自在乐观,无求无欲,与多情的黄土地溶合为伴,在佛经的陶冶里心明性清,心胸宽阔。神仙洞府里,在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绿树掩映下的窑洞里,留下了难忘的师生情结。感谢父母给了我们健康的体魄,感谢老师给了我们飞翔的翅膀,让我们的生命能够自由飞翔!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仿佛一泓潺潺清泉流淌在彼此的心里,老师质朴生动的语言,殷殷期盼不久能看到我们有优秀的作品专集出版,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时光悠悠,岁月静好。沐浴着老师关怀的我们,在诗和远方的路上收获着,感动着、演绎着不同的精彩!


作者简介:王枵今,甘肃省合水县人,县直机关干部,一个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文学写作爱好者,有作品发表在《飞天杂志刊物》、《农村青年》、《新青年》和地方刊物《黄河象》、《秦直道》等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