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盛村的一碗大锅饭,吃出了幸福和谐
文/贾洪梅

石嘴叽又名新盛村,依湟水河而居,因南山寺伸出的一块巨石而得名。
在新盛村三十年的烟火日子里,我见证过新盛村风雨后的阵疼,也见证了新盛村从苦难到文明的一次次蜕变。这三十年我们朝夕相守,彼此守望,这里的土壤浸透着我的汗水和血液,我的根巳被深深植入了脚下这片黄土地。

新盛村,一个行走在乡村前沿的小康村,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这里水肥土沃,瓜果飘香;这里春有绿树绕巷,冬有白雪藏韵。
黄昏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踩着村里的那些石板路绕巷而行。行走在这古老原始的巷子里,常常会因大门口一棵树的站姿而感动,因为它身上的每一个纹路极显苍桑;也常常会为村民之间的一些文明举动而落泪。就像今天这样……

“二社的阿爷,阿奶,阿爸,姨娘,兄弟姐妹们晚上好!明天熊正莲阿奶,黄元兰姨娘,茹春梅姨娘把大家请到凉亭吃大锅饭,希望你们都来捧场”。
“二社的阿爷,阿奶,阿爸,姨娘,兄弟姐妹们晚上好!明天保国林阿爸把大家请到凉亭吃大锅饭,希望你们都来参加”。
这是我村妇联包金桂同志发在二社群里的一条条短消息,这样的短消息在二社群里已经发了不止一次。这样的短消息每隔一段时间,不仅在二社群里发,还会在三社群,四社群,五社群……都发。

心怀素简的我,一直很享受我的农村生活,清雅,静谧,闲适,自由,和谐,幸福。这里的春日充满希望;夏日绿树成荫,生机盎然;这里的秋日硕果累累,五彩缤纷;这里的小桥、流水、农舍、炊烟,相映成趣;还有这里的鸡鸣狗吠,童趣,农耕像是一幅精美的田园山水画。这里也有我亲手经营,充满诗意的“一方庭院,半畦芬芳,花作篱笆的小院。在这里农忙时勤耕细作,惯看春露秋霜;闲暇时可以读书品茶,唱歌,跳舞,静度安然时光,这里比起喧嚣的城市,节奏上比较自由,时光也较缓慢。
我们是穷怕了的60,70后,我们曾向往过城市便捷的交通;也向往过城市住房的干净舒适,更羡慕过城市姑娘穿的花裙子。然而这些数不清的向往,就在今天全部融进了我们的新生活——楼房,轿车,电器……
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2020年,国家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治理了农村脏.乱.差,宽阔干净的水泥路替代了小时候“风起一身土,雨后两脚泥”的泥土路,整洁干净的别墅式庭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门前绿树成荫,院内花红菜绿。新建的广场宽广平坦,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还有供老人休闲的花廊式凉亭。

农闲时,人们坐在这古色古香的凉亭里,聊着家长里短,也谈古往论今来。然而聊的最多的还是吃饭问题,每个人都觉得现在的饭没有小时候的香,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器的普及,还有干净快捷的天燃气,两三人,三四人的家庭不再使用烟薰火燎的柴火灶了,被电器,天然气代替的柴火灶成了摆设,成了历史。
日子,是悄然腾起的烟火,柔柔软软,平平淡淡。缺少烟火的日子,就是缺少了生活的气息和味道。
富裕起来的农民,鸡鸭鱼肉是餐桌上的常客,五谷杂粮倒成了稀客。不再为五斗米折腰的农民,很是想念小时候的大锅饭了。你一碗我一碗,十几个兄弟姐妹争着抢着吃饭的场景,让人历历在目。

做一顿柴火灶的大锅饭,最初是为个念想,涂个热闹。你家拿点油,我家拿点面,你家拿点柴,我家拿点菜,中午做一锅三红四绿的排骨熬饭,晚上下一锅飘着葱花的寸寸面,年轻媳妇们站在灶前调侃着,谈笑着,井然有序的做着一锅大锅饭,老人在凉亭下等着,孩子跑来跑去闹着,男人们听着曲儿喝着小酒闲谈着,这样和谐的场景,正不是我们天天歌里唱的“中国梦”吗?
一锅飘满葱花的寸寸儿面,是童年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虽平淡无奇,可当锅底的火苗升腾起希望,柔柔软软的炊烟飘向远方时,在外的游子似乎看到了故乡母亲招起的双手,也携家带眷来吃一碗大锅饭。
现在吃大锅饭,不仅有村民的参与,也有游子们的加入,回乡的孩子看到这种热闹和谐的场面,无不感动落泪,纷纷康慨解囊,你家孩子拿五百,他家孩子出一千,邀请乡里乡亲分享生活的快乐。
在农村,吃大锅饭,吃的是一种气氛;一种热闹;吃的也是一和幸福;一种和谐,更是一种社会进步的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