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报考军校的那些日子
作者:胡安沁
这几天,战友们都在满怀深情地纪念铁道兵成立七十五周年,回顾铁道兵三十五年的激情岁月,盛赞铁道兵为共和国建立的丰功伟绩,回顾自己在铁道兵的成长经历。我也和战友们一样,心潮起伏,不能自已。每每想到在铁道兵的十年经历,都感慨万分,不尽的思绪在心中涌动,久久不能平静。是铁道兵部队这个大熔炉锻炼了我,是部队党组织和首长、战友们培养了我,是铁道兵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1978年4月初,当我从南方出差回到太原时,一项重大选择已经摆在了我的面前-----组织推荐我参加高考,并征求我的意见,这让我面临了两难选择。
参加高考并能够上大学深造,是每个青年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和愿望。记得在一九七一年上高中时,大姐就鼓励我要好好学习,为今后继续上大学创造条件。然而,在那时,要想仅靠自己去实现梦想,确实是很难啊!
我是在1971年由大队推荐上高中的,当时,正赶上教育回潮,在学校除参加一些支农劳动外,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风气、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都比较好。1973年初,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劳动,根本没想过考大学的事。
1973年12月,我应征入伍,于12月29日到达北京坨里参加新兵训练。后来到老连队参加施工,又调到师机关,每天都紧紧张张地工作和学习。虽然,也知道每年都有战友被推荐上大学,但我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却慢慢淡化了。
到了197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8、9月份,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创造条件,调动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并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等问题,并决定从当年起就恢复高校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当时,组织上安排我报考山西大学。由于自入伍以后,并没有系统地复习过高中课程,所以自己感到把握不大,信心不足,就放弃了那次机会,也没有再开始去复习高中知识。现在想起来,之所以没有上大学的激情,除了那个时代影响外,也可能是还有其他想法吧。
面对组织上再次给自己上大学的机会,我从内心里非常感激组织和首长们对自己的关怀,但从当时情况看,我是很有可能提干的。我想,如果能提干,就可以早拿几年工资,也可以早几年转业回地方工作;如果考到军校,要等几年之后才能享受干部待遇,在部队工作的时间也要相对长一些,不利于自己安居乐业。所以,思想上还是经历过一番斗争的,这就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就是愿意安居乐业还是愿意风餐露宿的矛盾。后来,经过多方面考虑,听取首长和战友们的意见,最终还是决定报考军校----铁道兵工程学院。
接下来就是紧张的复习。
铁道兵工程学院是为部队培养技术人才的院校,也是军队重点院校。当年的考试是学院自己出题,自主招生,也是首次进行大学四年制本科招生。招生名额大体都分配到各部队,在各部队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另外也从地方招收一部分学生。部队考生考试的科目是数学、政治和理化。由于当时国内政治形势、教育形势以及部队紧张的施工训练等实际情况,结合前几年在部队招收大专生时进行考试的情况,总的感觉是不会很难,所以,我对整个复习和考试还是很有信心的,在决定报考之后就把这一情况写信告诉了父母亲和已经复原回家的好战友晓河,也算是想为自己加上点压力吧,因为我知道父母亲和战友都是希望我考试成功的,都会期待着我的好消息。
复习功课也是很艰难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试验室的日常工作基本上不要我参加了,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复习,准备考试。
从那时起,我每天都是白天黑夜连轴转,不停地翻看着管理科长借给我的数理化和政治复习参考书,还要做大量的练习题。政治内容主要是结合形势,用基本原理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类考题相对来说要好一些,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大讲政治的年代,不断的政治学习,也积累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尤其是我刚刚从南方出差回来,在南京、上海、杭州、广州、长沙和武汉都去瞻仰了革命圣地和革命历史纪念馆,对党的历史也有了更系统的了解。最难的还是数学和物理化学,必须从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开始,从初中的有关知识开始,一点一滴地复习和补课。说实在话,虽然在高中阶段教学质量不错,但我对数学还是有点差距,就连那个通分也没怎么搞熟,以至于看到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就感到束手无策,关键问题就是对分母不同时的分数运算不熟练,而一旦解决了这一步,解方程就不是什么问题了。解析几何也是比较头痛的问题,读高中时也往往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主要问题还是在建立坐标系方面有差距,只要解决了坐标问题,无论是直线方程,还是圆、椭圆和抛物线,就都迎刃而解了。我就这样从通分到解二次方程,从对数到三角函数,从直线方程到抛物线,从机械运动到质量守恒,从分子原子到化学反应等等,加强概念理解和解题技巧锻炼,都基本达到了熟能生巧的程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作训科的参谋们,他们都是本科毕业后参军到部队工作的,水平都很高。训练组张参谋就是其中之一,每当我遇到不很明白的公式,就会去向他请教,他不仅给我讲解公式的意义和应用,还会讲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日常试验工作中,遇到不明白的公式,我也会去请教他,每次都会得到张参谋很好的帮助。
后来,为了让我们三十多名考生能够系统地复习,师机关还安排我们在十七团机关集中学习,由机关的几位参谋、干事进行授课和辅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连续一个多月的复习,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丝毫没有松劲,一直在坚持着,努力着。那时,我自己已经很明白,尽最大努力参加考试,考出好成绩,去军校深造,既是自己提高、进步的需要,也是当时的形势所迫吧。就在我出差南方的三月份,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本原理,强调在我国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的必要性。华国锋作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报告,强调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直接需要,也是在全国范围内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亿万劳动者,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战略任务。4月22日至5月16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科学文化的教学水平,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与此同时,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验,引发了一场全党全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这也改变着我们对时代的认知,激励着我们在祖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去做出更大的贡献。
5月底,我们全师近30名参加复习的战友们,在太原老军营师机关附近的王村小学内参加了由铁道兵工程学院组织的考试,到了8月中旬,作为被录取的六人(刘宏文、黄日秀、史健顺、李庆聚,我,还有一位)之一,我就收到了入学通知书。
后来,听我们试验室一位已经提干的战友说,组织上曾经安排他到石家庄铁道学院学习,但他考虑到我还没有提干,就建议领导把这次学习的机会给我,让我参加高考。因为如果他去上学了,我就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了。还有一位七五年入伍的战友,开始还和我们一起复习,后来就没有参加考试了。听他讲,是有首长为了保证我能正常考试、上学 ,让他暂缓参加考试。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首长和战友们都是关心我的。
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件事。那年七月五日,是铁道兵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日。华国锋、叶剑英都为铁道兵题词,极大地鼓舞着几十万铁道兵战士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祖国铁路建设继续奋力斗争,披荆斩棘,不断前行。而那时的我,在战友们的配合下,在墙上展出了一期用毛笔书写的纪念铁道兵成立三十周年的版报。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在眼前一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