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王国,山西人的这碗面》
最近一则新闻,可能没吸引多少人的眼球。可她的未来意义关乎到山西省,山西人。
《首届中国山西杂粮面食文化节将在兴县举办》。时间2023年7月20日,地点,山西吕梁市兴县。

互联网时代,人们吃惯了新鲜咨询。第一感觉是兴县在什么地方,第二感觉是一碗面,还是一碗杂粮面有什么值得炫乎的。
知道兴县吗?黄河岸畔,山西省的西北边关。过去的兴县很穷。记得20年前国家公安部贾部长视察山西,在忻州市召开了山西省部分县公安局长座谈会。本人在场。兴县公安局长是憨厚人,着实向部长介绍县域情况。他说不怕丟人,这个30万人口的兴县很穷,基本上还是"三靠三盲"。即耕地靠牛,点灯靠油,娱乐靠球。人口现状呢,文盲,法盲,流氓。段子说的精彩,大家都笑了。兴县印象成了抹不掉的记忆。
前年去了一趟兴县,说大跌眼球一点儿不过分。兴县的地形支离破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象一座巨型大山被菜刀剁烂了,切成一座座小山小流域。吃惊的是,山旮旯里,眼前一座繁华崭新的城市,临河的高楼大厦,漂亮的城中大道,美哉。把先前对兴县的印象覆盖的毛皮不剩。
我和朋友说,用不了10年功夫,兴县将会超越孝义,河津等市县,坐上山西县域经济的头把交椅。诶,朋友还不信。
兴县在山西省还真有掰指头数的着的东西。这个县的国土面积在山西省是数第一的,3100多平方公里。关健是地下有太多的货。山西不是吃能源饭的嘛。兴县的煤炭和铝土矿储藏量在山西县域中是最多的。所以,山西,河南,山东三省投资的中南运煤铁路,起点在兴县,终点在海港日照。
兴县还有几张红色旅游王牌。蔡家崖,当年晋绥根据地的首府,还有黑茶山"四.八烈士纪念馆",叶挺,秦邦宪,王若飞坠机的伤心之地。这里有的是中国革命的丰富故事。

现代兴县人是有福的,风水飘过来了。本来靠挖矿,兴县有的是好日子过。但万万想不到,兴县人却端起了一碗杂粮面,领头办本省首届杂粮面食节;向世人宣告,振兴兴县,振兴山西,这碗杂粮面太重要。
一碗面能振兴兴县,振兴山西,大概许多人会不屑一顾。
前年官媒上有一篇报道,广西柳州市要举全市之力烹调一碗"螺蛳粉”。从2015年到2020年,5年之间,这碗粉的产值从5亿迅速上升到110亿元。柳州市委常委会海吹了大牛,到2025年,螺蛳粉全产业链要力争实现销售收入900亿元。啧啧,一碗面要弄9个百亿。
本人在上届阳泉面食节的特稿中,特地推介了阳泉人钟爱的"抿曲"。如若"抿曲"获此金牌的殊荣,必将抿遍山西,直至抿到全国,抿遍世界。一家之言了。有没本事象柳州市一样的豪情,一碗杂粮抿岀大江湖。比柳州人器量小些,抿岀10个亿如何?看阳泉干部和乡亲的本事了。
山西面食博大精深。山西饭店业商会老会长屈启晓先生说,我在面食界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竟不知道阳泉市有"抿曲"这么好的东西,惭愧呀。年近八旬的屈先生一生为弘扬山西面食奔走,情怀壮阔。
山西是杂根的王国。许多省份也说,我们也有的是杂粮。是有区别。天时地理是先决的植物生长平台,造化的恩赐。山西的杂粮,王在多样的气候环境,复杂的山川风貌,特别之处,是地理产品的不可复制。山西的五谷杂粮很牛,牛是生长在这个星球最厚的黄土地上。黄天厚土,储备了最丰富的营养植物的元素。之所以华夏农耕的始祖神农族在这块黄土地上拓荒,种植五谷杂粮,直至带到今天的文明时代。
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小杂粮,还带有先天的文化霸气。大家知道,中国玄学文化中有东南西北中的神祗。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实际是地望土质的概念。中是黄土。黄帝统领五土,所以领袖群伦。黄土高原上生长的五谷杂粮,是上天的厚赐。

生民食天食地才是不朽的故事。所以山西人有这么多的杂粮面食作品。山西表里山河,历史文化悠久,有最丰富的文化和名人故事,有全国第一的现存国宝级古董。面食也不是吹牛。这个星球上专题说面食,别国别地都算小儿科。据山西饭店业商会的不完全数据,山西本土原创的各种杂粮面品有超过5百种以上。
山西面食的多样,却没有放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现在全国掰扯面食排行榜,竟然没把山西当回事。特别是活在互联网时代,谁的鸡脖子伸的长就站在山头上亮相。
满世界的兰州拉面,武汉干热面,河南烩面,西安羊肉泡,重庆小面…。外埠的人们问,山西有面食吗。可笑。有,山西刀削面,还附加说发明的祖宗是河南人。十大面食排名榜还是蹭上去的。本地山西年轻人吃土产山西面的越来越少。问他们喜欢吃家乡的什么面,他们会说剔尖,拉面,河捞。也没有什么吃头。不如汉堡三明治,空心粉,热干面或者炒米线,麻辣烫等。山西面食在走下坡路。
只有中年以上的男女,面是他们的命。山西老家伙们说,吃多少盘子碟子的炒菜,不咥(die)一碗面食,空落落的没有吃饭一样。
山西杂粮面食没有做起来,不能怨天怨地。当扪心自问。
官家没责任不可能。明明是杂粮的王国,却拿小麦粉和别人比短长。就了别人的短,抹杀了自己的长。
兴县这次举办首届杂粮面食节,发韧者是山西饭店业商会和兴县政府。祭起"杂粮面食"的大旗,将是历史性的碑文。

人类再爬科技的高山,再积累金山银山,丢了历史,丟了文化,丟了传统生活的多样色彩,就会越活越苍白,贫乏。不节制的欲望会把我们带到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得慢慢地活,慢慢地咀嚼手中的这碗面。
一碗面里有春秋。
墙上的标语是烟云,嘴里的口号是哈气,吃到肚里的东西才久久转化为骨血,灵魂。
有人说山西多样的面食是穷时代的写照,穷人的作品。说的不错。
前些天看过一段来自非洲的旅游直播视频。2个非洲黑大汉做小锅饭。蹲在灶火旁边,一把干面又一把干面往里撒,很认真的样子,这锅饭做的很吃力。有个把小时。不说食材贵贱,光做饭的柴火让我奶奶心疼死。山西人看了一定好笑,这不是”散面粥"吗?晋东的平定县,昔阳县的一种稀饭美食,就称之为"撒"。大小妇女,一把秸秆子烧锅足够了,都能做的喷香。
一千年前山西人就会加工擀面条,抿圪斗,莜面鱼鱼,剔八股,莜面囤囤等。这些面食历代更新,花样太多。说白了,这才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取之不尽的文学源头。山西人的面食,代表了人类的想象力,是老百姓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作品。中国的美食横行天下,享誉全球,烹调动物肉食目前还是主流。最有艺术的表现,实际是对植物食材类的烹饪。素食方向,不是宗教徒的专利,是人类发展的文明方向。山西人创造了这么多面食艺术,现在,过去和将来,都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不只是文化,每一样面食还有历史的寓意。
知道吕梁山的"碗秃子"吗?如果说吕梁市颁发一枚地标性的餐食金品,没有任何争议,就是”碗秃子"。大吕梁山从北到南陪伴着中华母亲河黄河。面食"碗秃子",是南北朝时代的作品。当年吕梁山岀现了两位乱世英雄,那就是前后汉的刘渊和石勒,后来二人还做了皇帝。”碗秃子“就岀生在那个年代,与石勒有关系。山西榆社县岀生的石勒在历史上是个有料的皇帝,从奴隶到将军再坐上皇位。他发家的地方就在吕梁山今离石区与柳林县一带。起家时军队粮草缺乏,石勒号召将士克服困难,吃饭时喝稀的,将荞麦面熬成糊状充饥。一段时间,石勒发现将士们争相传播一种美食。原来荞麦面熬过的锅底,爬了一层硬的粘稠物,冷却后红灰发亮。粮食短缺,火头军不舍得扔掉,就用刀戗起来厚厚的一层,划成小块,蘸点盐巴和醋料喂了肚子。不料一吃,竟然是十分的可口。一道美食就意外的诞生了。石勒亲自尝过后,连连说好吃好吃。这才知道,荞麦面蒸煮又结晶的面食如此美味。此后,当地老百姓就纷纷效仿,用浅碗蒸荞麦面,小麦粉等杂粮,方言就吆喝成”碗秃子"。
碗秃子,一道烟火气十足的民间美食,又是吕梁英雄传的一页历史。碗秃子好,偶然成了名食,也是吕梁黄土地生长的荞麦好,杂粮食材一流。
榆次有碗面叫"桃花面",当地人很喜欢吃。以前卖桃花面,一般是地头小摊,草根们称圪就摊。桃花面的面种可以是扯面,切面,擀面条,或剔尖面,关健是面上浇上了桃花,红的绿的黄的,烧肉条,肉丸子,肉肠,卤蛋,葱花,随便飘几根新鲜时令菜叶子。哇,一看心里就桃花盛开,食欲旺盛。烟熏火燎的煤炭炉子,矮方桌子,小板凳子,盛饭都是近尺把直径的大海碗,手小的还托不动。有的食客嫌坐在小板凳上憋屈,喜欢圪蹴在桌旁,捧起海碗,脑袋好象钻进碗里海吞。两只筷子拨拉的猛,咥的那个过瘾哇,三下五除二就倒进了胃囊子里。
桃花面,美的滴翠的好名响。到底是哪个天才骚客冠名的呢?其实是民间"逃荒面"的讹传和变种。
山西历来是个好地方,物华天宝,自然条件优越,没有大灾大荒。明清时代,太行山以东的河北灾民,太行山以南的河南人,往山西迁徒的很多。灾民流离失所,一到山西就安顿下来。山西人的主食丰富,花样多,更以杂粮面食的换花样见长。外乡人逃荒到此,初学烹调,笨手笨脚。面食也不讲究分类的卤料,反正荤素菜蔬盐醋一齐浇到上面,既有稀的味汤,还有结团干面。久而久之,烂七八糟拼起来的面食还别有风味。逃荒面,某一天就突然换了顶帽子,谐音桃花面。
一碗桃花面,蕴藏的是一段辛酸的历史,是饶有情趣的文化。

山西杂粮面丰富,也是历史的遗产。春秋,北魏,宋辽等朝代,山西处在游牧和农耕文化的接合处,多民族的文化融合。杂粮面食自然应运而生。
世间一切的美好,都是劳动的结晶。山西百种千样的面食制作,基本是穷苦生活的原始作品。
面食文化是历史文化最精准,最活化的细胞。山西多年来之所以把这块金牌置放成锈牌,是因为没有认识它的深远价值。尤其是煤铁资源型的经济,不费气力能变成财富。一碗面一碗面的创业太辛苦。所以,有的政府急功近利,没当一回事儿。
山西面食落伍了,顶在头上的晋商帽子落满了灰尘。在全国的经济版图上,山西省的颜色不鲜亮。在全国的面食江湖上,杂粮王国的面食快不如”昆山奥灶面“的知名度了。为什么,因为昆山发达了。奥灶面,也挺好吃,也让人爱屋及乌了。
问题在哪里?怨政府,怨父母?山西人得修理自己的得佬蛋子,换脑水。山西人的这碗面出了症状。
得问面道,问商道。
今天海量的餐饮市场,虽然三晋面食也占得一席之地,但没有闪耀出应有的光辉。与山西的经济状况如是,让外埠人这么形容,说山西人很聪明,但搞经济缺乏想象力。
重要的是理念问题,认知决定结果,也是创造创新的泛力。

一碗面自己总说好,永远认为我妈做的面世界上最好吃。不学习,不改变,不颠覆,视野狭窄,这就是山西商道及面道的根本问题。
山西的面食总不能醉心于多样的做法,麦粉,豆面,荞麦面,黑苦荞,米面等,红白黑绿,长短扁细,看的够艺术。但美食的宗旨,是好吃,吃好,最终还是取决于胃口的诱惑与深刻记忆。
面食江湖已到了大融合,大穿帮的想象力时代,卖面条卖品牌,卖文化。
走出娘子关的山西人,也有出息大的。”九毛九餐饮集团"在香港上市,凭一碗面撞入了资本市场。给山西人做了榜样,值得研究。
胡说本人是阳泉市的近邻寿阳县人士。如果寿阳县评选地标性美食,寿阳人举手表答的话,一定是”淖”。(念nao)。俗话形容是各种杂粮和菜蔬做成的糊糊状素面食。估计少说也是几百年的传统吃货了,老套子。现代寿阳人吃"淖”还做规模型的表演,一心还弄"淖”文化,挺有意思。
胡说不是在家乡生长的。抖胆问寿阳老乡,面道是有传统的,那是饥饿时代的作品,现在天下物货通流,但为什么不能大胆颠覆一下呢?素食淖,可以变脸为多种尝试,做牛肉淖,羊肉淖,海鲜淖…,和洋人的凉菜色拉子搅拌起来,淖一下又如何?守旧不变是大忌。撞不开年轻一代的胃,不没落不行。
别人家的面食都是卤料烹制取胜。酸甜苦辣鲜五味,千百种动植物食材,可有无限的想法做法。我们的土话称为"浇菜"或”潲子“。山西面食换一种烹饪理念如何?面术是死板的,灰色的,面道却是无尽的想象力。

山西是杂粮面食的王国,如若这么多面食集合起来弄不过一碗柳州螺蛳粉,颜面难存。问题思维才好,政府的官员们应该思考,3500万乡亲们应该问心。
兴县办了一件好事情。让山西人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这块富饶滋养万物的黄土地。我们的小麦虽然技不如人,但杂粮王国是当当响的王牌。每一碗杂粮面食都有各自的春秋佳话。人类根本不存在什么高雅文化,故事的源头都在盛饭的碗里。
面道,商道,一个改变有时候就如此难。但跨过去,就是新一片的天。
诚愿兴县杂粮面食节举办成功,给山西省,山西人划出一道靓丽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