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字文》中有这么一句:“推位让国,有虞陶唐”。有虞即舜帝,陶唐即尧帝。说的是尧舜这两位贤明的帝君,是将天下传给了贤明的大臣,而不是传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千古传颂、被后人高推圣境的禅让制,也就是公天下的国家制度了。
自禹之后,人心不古,公天下演变成了家天下,帝位从此是传嫡亲直系,而不是择贤而让了。当然,后人对此也有持怀疑态度的,譬如曹丕逼汉献帝诏告天下,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并得意洋洋的说如今总算明白了尧舜之事。这是画虎类犬,不足为训的了。
后来的帝君虽然也高推尧舜为榜样,但大抵只是叶公好龙,不会真的效法尧舜将帝位禅让给别人。当然,世事无绝对,也有例外的,譬如燕王哙就是个禅让迷,他真的效法尧舜将君位禅让了宰相,但燕国太子怎么会甘心呢?结果闹到国家大乱,齐国趁火打劫,内忧外患一齐夹攻,结果将燕国几乎搞垮了。
所以说时代变了,公天下那套是真的无法持续。后世强臣夺主改朝换代,大多都做下表面文章,要求末代皇帝下诏将帝位“禅让”给他,说什么天命所归之类,这些无非都是掩耳盗铃,做给世人看的,其实人人都清楚是怎么回事。在后来家天下的政治环境中,犯上作乱弑君上位的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春秋那段历史,礼崩乐坏,史迁在《史记》的自序中说:“(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种事在后来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等乱世也是很普遍的。为了争夺君位,父子相杀、兄弟相残,已成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一道血腥风景线,英明如李世民都不能避免。
世俗洪流固然是如此,但世间总也会有一涓清澈,会让人在俗世中能感受到一丝丝温馨,从而觉得这世界并非完全那么残酷,人生也并非总是如此的灰暗。在拥有至高无上权力、令人目眩失性的皇位面前,也有谦让的翩翩君子。其中以伯夷叔齐最具代表性。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的王子,伯夷将王位让给叔齐,叔齐不接受,结果是两兄弟将王位让给了更小的弟弟,双双弃国出走了。他们原打算去投奔周文王,不巧文王死了,半路遇见武王伐纣。他们认为这是犯上作乱,不是臣子所应为,但劝谏无果后,他们便上首阳山采薇为食,义不食周粟以明志,结果双双饿死在首阳山。
这个世界上,固然需要吊民伐罪的周武王,也是需要守节不渝夷齐的。没有前者,那恶人就为所欲为,有恃无恐了;没有后者,就礼崩乐坏,人心惟危了。

关于兄弟谦和让位的,在周朝之前也发生过,因为古公亶父觉得孙子姬昌(周文王)能兴周室,便有意将王位让给小儿子季历(姬昌父亲),以便将来姬昌能接位,另二位儿子太伯与虞仲晓得父亲的用意,便自动逃离自西岐,到了太湖流域,并断发纹身,示不可用,而后来他们的子孙也开创了吴国的基业。所以吴太伯哥俩主动让位给小弟,在历史上也是享负盛名的。
而到了那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还有两位兄弟也是推位让国的仁义贤德之士,这就是宋襄公茲甫与其庶兄目夷,但因为宋襄公后来的“仁义经”念得有点歪,却成了后人的笑柄。以致他们兄弟之间让位的高风亮节,反多为后世人忽视了。茲甫与大哥目夷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茲甫是嫡出,目夷是庶出。依照当时的规矩,小弟茲甫才是法定的继承人。但茲甫认为目夷为兄长,忠厚仁义,比自己贤良,他才是最合适的继承人,便要求将君位推让给大哥。
父亲宋桓公见他主动谦让,也有了这个意思。但目夷也是一位仁厚无私之人,他说弟弟能主动让贤,这就是最大的仁义,是他所望尘莫及的,而且废嫡立庶,也是破坏了宗法制度。所以他不但拒绝了,还偷偷逃避到了卫国。宋桓公死后,茲甫没办法,只好接过了君位,这便是宋襄公。
宋襄公上位,马上就将目夷这位大哥从卫国接了回来,让他担任宰相。这两兄弟,一番推让,结果弟弟做国君,哥哥任宰相。推心置腹,坦诚相待,这种手足之情,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是值得称颂的。尤其春秋那个父子兄弟相残上位的时代,更是难能可贵了。
所以宋襄公虽然后来在政治、军事上虽然闹了不少笑话,但司马迁对他的评价还是蛮高的,赞他“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公之礼让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纣王当年有三位很贤能的仁亲,即微子、箕子与比干,王子比干因为强谏触怒了纣王被剖心而死;箕子披发装疯避祸,武王灭纣后被封于朝鲜,赐他可以不向周朝称臣,所以箕子乃是朝鲜的始祖,远在西周,朝鲜便是华夏的附庸国了;而微子见纣王无道,是避祸隐遁了,武王灭纣后让他官复原职。

那时王师注重兴灭国、继绝世的理念,殷商虽灭,武王还是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延续商祀,但为了防备他怀恨作反,又在朝歌周边设置了卫、鄘、邶三国,分别让管叔、蔡叔与霍叔三位王弟任国君,让他们监视武庚。
在灭商四年后,周武王死了,监视的心腹竟成了大患。因新上位的周成王还是个小孩,无法从政,周公于是摄政。对此管叔蔡叔心中不平,于是到处散布流言说周公图谋篡位,到后来管叔、蔡叔与霍叔这三位监视殷商遗民的诸侯一起串联武庚作乱,史上称作三监之乱。
周公于是东征,诛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人。武庚死后,鉴于微子的贤良,便让他取代武庚继承了商朝的奉祀,建国于宋。所以周朝的宋国其实是殷朝的延续,始祖是微子。这就是上文史迁评价宋襄公是“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的原因了。在殷朝,契、汤、高宗三位先王中,契是始祖,汤是开国之主,高宗武丁是中兴之主,三者功德最大,是宋襄公效法的榜样。
宋国作为一个殷商继绝祀的小国,其诞生乃是当时的王道政治理念的产物,灭人国而不灭人祀,这一点不像后来的朝代更替,为了杜绝死灰复燃而务必斩草除根的凶狠做法。但这也并不等于因为继绝祀便信任放心不管,反而从一开始便给武庚周边设立了三个监视国。后来微子的宋国替代了武庚,对于周朝天子来说,别的诸侯可以坐大,但宋国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己的天下原本就是从人家祖先那里夺过来的,不提防才怪。宋国又是四战之国,被大国包围着,平时只能看别人眼色过日子,处境自然是不容乐观的。
但宋襄公上位后,却做起了霸主梦。他将当时的霸主齐桓公视作自己的人生偶像,将他巴结得非常好,自己的父亲宋桓公还没下葬,那边齐桓公在葵丘聚合诸侯约盟。依礼节,宋襄公重孝在身,是不应该撇下父亲的丧事去参与会盟的,但他还是去了。齐桓公见他如此忠诚,自然满心喜欢,也觉得自己老了,便委托他将来照顾自己的太子昭。宋襄公也不负厚托,齐桓公死后,竖刁等奸臣作乱,齐国五公子相残争位。齐桓公这五位儿子跟宋襄公、目夷两兄弟实在是截然相反的两类人。因为有当年齐桓公与宋襄公的约定,太子昭便逃亡到宋国寻求宋襄公的帮助。
宋国毕竟是个小国,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于是宋襄公便号召天下诸侯一起护送公子昭回国继位,但他人微言轻,那些大国根本就不买他的账,根本没当回事。其中只有卫国、曹国、邾国这三个弹丸小国派了些人马来。实力虽然不吓人,但四国合力造的势还是起了作用,齐国也渴望太子昭能接位,这事居然做成了。
宋襄公这笔买卖成功,为他赚了第一桶金,便想步齐桓公后尘,做起霸主梦来。齐桓公死后,霸主的位置出现了空缺,宋襄公便打起这个算盘来。这时大哥目夷认为宋国只是很小的一个诸侯国,小国争夺盟主,这是惹祸的事。目夷是个明白人,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国际往来想争取个平等权利都不容易,更别说要凌驾于强国头上做霸主了。
宋襄公却不自量力,连兄长的话他听不进去了,在周襄王十二年春,他首次在鹿地号召诸侯会盟,并以盟主自居,这引起了齐楚两国的极大不满。当年秋天,宋襄公再次号召诸侯会盟于盂。目夷觉察到事情的严重性,说楚国无信用,应该带上兵马前去,宋襄公不听,说诸侯会盟不带兵马是他与楚国事先约好的,要守信用。会上宋楚互争盟主之位,楚成王一怒之下让事先埋伏好的楚军活捉了宋襄公,当作人犯押回楚国去。可怜堂堂一国之君,盟主没做成,却反成了阶下囚。

到了冬天,诸侯再次会盟,在和事佬鲁僖公调停下,宋襄公总算被释放回国。回国后的宋襄公憋了一肚气,强楚他不敢主动硬拼,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当霸主,便挑软的柿子捏,不听目夷的劝告,直接发兵攻打郑国。郑国因为拥护楚国而惹的祸,自然向楚国求救。于是楚成王便发兵直接攻宋,宋襄公一听,连忙从郑国撤军,回师救国,楚宋在泓水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战争。
当时两国军队分别在泓水两岸,楚军士气旺盛,直接渡河跟宋军拼杀。这时目夷发现了战机,对宋襄公道:“宋弱楚强,可趁他们渡河之际发起攻击,消灭他们。”宋襄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宋军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够乘人之危呢?最佳的战机就这样错失了。楚军过了河,便开始列阵准备迎战,目夷见对方阵脚尚乱,便又建议道:“应该立即出击,攻打过去!”但宋襄公又拒绝道:“等他们列好阵再战。”于是第二个战机又错失了。当楚军列阵完毕,宋襄公这时才发起进攻。但力量悬殊,宋军根本不堪一击,被楚军一阵猛烈冲杀,溃不成军,而宋襄公的大腿也中了箭,落荒而逃。
这次大败,国人皆埋怨宋襄公,但他始终认为他没错,反驳道:“作为仁人君子,我不会乘人之危,也不会攻打没有布好战阵的敌人。”这时别人就反驳道:“战争以胜利为目的,哪讲什么君子之道?如果都按你所说去做,还不如直接投降做人家的奴隶算了,又何必多此一举去打仗呢?”
这位至死不悟的宋襄公,挨到第二年夏天,箭伤发作,无法医治,最终要了他的命。他这期间却总算是做了一件明白之事,当时晋文公重耳流亡经过宋国,宋襄公这回却慧眼识人,认定他必非池中之物,于是带伤隆重接见了重耳,并赠送了他二十匹马,为后来的宋国找到了靠山。
总结宋襄公一生,人品无可挑剔,治国上,他有件事做得很正确,便是外交上与齐桓公、晋文公这两位霸主的关系搞得不错,其他并无多少可取之处。宋襄公在会盟与战争上因为坚持他信奉的“仁义”,所以处处吃瘪,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遭人非议,他的做法,固然是不可取的,但他那种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只可惜是用错了地方。
在春秋乱世,礼崩乐坏的时代,宋襄公能自始至终秉承这种仁义的精神,也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司马迁也给了他肯定的评价。而宋襄公这种所谓的仁义,颇类似西方那种高贵的骑士精神。《唐.吉诃德》这部小说,便是描写了骑士精神消亡了一个世纪后,一位热衷于骑士精神的唐.吉诃德,幻想自己是一名骑士,从而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是处处碰壁。但他最终还是走出了自己编织的那个梦。而宋襄公也非常类似,他有自己一个“仁义梦”,也将自己的信念贯彻了一辈子,甚至为此将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而且至死不悟。
从这个层面上说,宋襄公这种贵族式的仁义精神是最彻底的,唐.吉诃德的故事出自虚构,而宋襄公的故事却是史实,都一样的深入人心了。

【作者简介】梁国德,岭南洪拳名家,广东省社科院国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广东省武术协会会长,广东省象棋协会名誉会长,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诗刊》《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中华诗词》《诗词百家》《环球日报》《茂名日报》《南方城市周刊》《诗词月刊》《当代诗词》《岭南诗歌》《诗词报》《高凉诗词》《新华在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