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之恋
{墨西哥}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
北塔 译
诗只有一个现实:受难
波德莱尔证明过这一点。奥维德也会同意
我这个说法。
另一方面,这一现实也保障了一个事实:
诗歌是一门临危幸存的艺术
读的人少,厌恶的人
却很多
如同良知生了病,如同遥远年代的遗迹
在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宣称
享有对魔术无止境的垄断
《诗人之恋》的作者是来自墨西哥的大诗人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Jose Emilio Pacheco,1939—)。2013年第52届斯特鲁加诗歌节颁发了5个诗歌奖,其中最重要的是年度诗人奖,称为“金环奖”或“金花环奖”,今年摘取桂冠的就是帕切科,他还是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获西班牙格林纳达国际诗歌奖和分量很重的塞万提斯奖。
这首诗的正文是西班牙文,但题目作者用的却是德文(Dichterliebe)。这至少有两层深意。
【1,典故意义上的。《诗人之恋》本是“音乐诗人”舒曼在1840年(舒曼音乐生涯中的所谓“歌曲之年”)譜寫的聯篇歌曲集。歌詞是海涅的詩集「歌集」(Buch der Lieder)中的「抒情間奏曲」(Lyrisches Intermezzo)20篇中的16首。海涅是浪漫主義文學家的代表之一,但他又不失批評德國浪漫主義的精神,对同时代作家作品进行冷嘲热讽是他作品的特點。德彪西等人常議論舒曼究竟用音樂表現了幾分海涅的諷刺。
帕切科这首带有极简主义特点的诗意蕴极为丰富,那么它的主要情调到底是抒情还是讽刺还是两者兼有?答案是:讽刺。诗的第一行说:“诗只有一个现实:受难”。帕切科认为,恰恰是这一现实,保障了诗能在危险的处境中幸存下来。在我们这个时代,读诗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很多人认为,诗不仅没有用,而且有危险,不啻是带病的良知(conscience),或者说诗人是有良知的病人。带病的良知(sick conscience)也许是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的最集中显示。良知属于诗人,但可能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主导我们这个时代的是“知”(science,所谓“科学”是也)。科学貌似普遍,实质是局限于时代条件的;但科学极为自负地认为,它是永恒的,与天地共生的,它甚至能垄断魔法。而帕切科坚信,良知为各个不同的时代所共有(con)。比科学古老的是“良知”,真正能掌控魔法的是诗歌。这首诗嘲讽了在所谓的“科学时代”里人们对科学的迷信,对“知”与“良知”的混淆。这首诗的前半首写诗的受难品质,后半首写科学的自以为是;从逻辑的演进上来说,科学自认为是能把诗歌从受难境地拯救出来的救世主,它以诗歌的救命恩人自居,从而想达到控制诗歌的目的。但帕切科想说的是:诗歌虽然属于受难境地,但无需拯救,因为受难是它与生俱来、不可消除的品质,是它的病,但也是它的命,除掉了这“病”,“命”也就没了。况且,纵然诗歌是需要拯救的,那拯救的手也未必来自科学;因为“良知”与“知”迥乎不同,具有更加恒久的价值。这种对诗歌价值的肯定和称颂则暗藏于“嘲讽”的后面。
【2,修辞效果意义上的。上半首和下半首之间的逻辑推理表面上是顺理成章,实质上是牵强附会,那是科学的自作主张、自我加冕。两者之间这种似续实断的关系产生了某种反讽效果。这种效果还体现在题目Dichterliebe和内容之间的乖张关系。Dichterliebe属于舒曼,属于浪漫主义,至少表面如此,因为那是舒曼命名的,打上了深刻的舒曼的音乐烙印,人们刚开始接触了解这个词时,马上会联想到这组舒曼写给妻子克拉拉的缠绵之作。但事实上,这是被舒曼的音乐改写了的海涅的诗。通过这首诗的写作,帕切科颠覆了、剥除了舒曼音乐的外壳,还原了海涅诗歌的真面目。题目是那么抒情,而正文毫无抒情,只有讽刺和批判。正是在这抒情表面和讽刺内里之间,反讽的张力效果显得更加强大。
被谋杀的诗人的土地
{保加利亚} 柳波密和·雷夫切夫
北塔 译
在癌症多发的热带地区
和北极圈之间
(在激情
和理性之间)
远离
天宇
有一片繁荣的土地
——美丽
而富裕——
这是被谋杀的诗人的土地……
不过呢,诗会涌现,在暗地里
压迫我,把我撕成
碎片。在那里,遵循着
传统,收割者挥舞着
阳光的镰刀。“你
还活着!”——而鹰受伤了,狼
搜寻着
伤口。
这是我的土地!
这是在我深处的土地!
在我的无眠的夜晚
地球在尖叫。
我的血液之河骚动着
冲走了
我心灵的堤岸
而我
学会了
在这片被谋杀的诗人的土地上
如何写诗。
保加利亚大诗人柳波密和·雷夫切夫(Lyubomir Levchev)对诗歌抱有某种古典主义的和观念和情怀,他赐予诗人的土地处于南极圈和热带之间,也就是说冷和热之间,理性与激情之间。温带地区具有最好的气候,因此那片土地是美丽富饶的。如果说那片土地不属于诗人,或者,本来属于诗人,后来又被剥夺了,诗人之被杀显得更加符合日常逻辑。但问题是:这片土地既然属于诗人,而且又那么好,诗人何故被杀害呢?那杀害诗人的到底是谁呢?“收割者挥舞着/阳光的镰刀”。阳光,一般被认为是美好的事物,是跟雨露一起化育生命的。但在诗人手里,它成了镰刀,成了戕害生命的东西。或许,在热带地区,由于阳光太暴烈,的确有害。但作者在这里没有明说这是热带的阳光,而是泛指,它可能属于寒带,也可能属于温带。那么好,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推论:美好的东西同时也可能会伤害我们。对诗人来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诗歌了吧?但雷夫切夫认为,诗人可能或者必须死于诗,诗人被置之死地而后诗生,诗人被害而诗涌现,诗在暗地里压迫我,并把我撕成碎片”。诗和诗人之间的关系是相生相克。诗是神,也是鬼,是吸血鬼,一直在吸诗人的血,吃诗人的肉,诗人被吃剩下一副骨架,就要被“诗鬼”抛弃。
我曾经写文章阐述过类似的看法,对清初大诗人、史学家赵翼提出来的“国家不幸诗人幸”这个话题进行纠正和发挥。我的观点是:国家幸时——以美丽富饶的土地为象征,诗人未必幸;国家不幸时,诗人未必幸,更可能是不幸;国家不幸时,真正幸的不是诗人,而是诗!吊诡的是,诗人对于自己如此惨死于诗的命运,并没有怨天尤人,呼天抢地,而是主动接受,勇于承担,去做殉诗者。为了诗歌,他们宁愿把鬼当做神,顶礼膜拜,肝脑涂地,在所不辞。“鹰受伤了,而狼搜寻着伤口”。鹰和狼一般都被认为是加害者,那么,它们之所以受伤,是因为它们自己愿意受伤,自讨苦吃,自作自受。这首诗也隐含着《诗人之恋》一开篇就提出来的苦难主题。
在雷夫切夫看来,苦难有时并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自我开拓和自我探索过程中的产物:“我的血液之河骚动着/冲远了/我心灵的堤岸”。浪漫主义诗人雨果说,世界上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心灵;但事实上,人的心灵没有那么大,所以我们需要不断拓展我们心灵的边界,去容纳更多的事物;我们要容纳的是更多外在的事物,但却不能依赖那些外在的事物来帮我们拓展,而要靠我们自己内在的能量和力量,不惜去消耗这些能量和力量。写诗是拓展心灵空间的一个独特而有效的手段,必然要消耗我们自己的生命。
关于密码,由纪伯伦
{马其顿} 妮可莉娜·安多娃
北塔 译
互联网上有篇文章,说
许多夫妇都知道
对方的电子邮箱密码
是相互主动告知的
作为信任和安全的标志
我不像纪伯伦那么
睿智
我要加上这样几句:
互发邮件
但不要泄露密码
人与地相依为命
但各自保守初始的秘密
妮可莉娜·安多娃(Nikolina Andova)是马其顿生于1970年代的女诗人,获得了第52届斯特鲁加诗歌节的另一个奖项——“斯特鲁加之桥奖”。她的这首诗题目有点怪。纪伯伦就是黎巴嫩艺术家、诗人、作家、哲学家卡里·纪伯伦(Khalil Gibran),问题是:他从未曾使用过“密码”这个词。那么,安多娃为何要在密码后面加上纪伯伦?
这是一首日常生活叙述的诗,从1990年代以来,中外很多诗人都注重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撷取素材,抓取灵感,甚至获取语言资源。但安多娃的写法还是有点新意。这首诗开始于一个日常生活的细节:许多夫妇在网上注册邮箱时都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密码,说白了,就是:夫妻共享密码。密码成了夫妻关系中信任和安全的象征。作者在叙述了这一关于电子邮箱密码的普遍现象之后,不是自己直接发表看法,而是通过仿写纪伯伦的诗句说出来。她很老实,在自己的文本之前,先录用了纪伯伦《先知》一书中关于婚姻的诗的一部分,那首诗非常著名,她引用的是中间的部分(她分成了八行):
彼此斟满了杯,
却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饮.
彼此递赠着面包,
却不要在同一块上取食.
快乐地在一处舞唱,
却仍让彼此静独,
连琴上的那些弦子也是单独的,
虽然他们在同一的音调中颤动.
安多娃的最后四句就是对这八行的仿写。她认为,密码毕竟属于秘密的一种,不应该告诉任何别人,包括自己亲密的爱人。这首诗的用意其实很简单,就是她反对夫妻间共享密码。但她的灵感来源,或者说她组织诗歌结构的方式,值得我们一说。前半首是“关于密码”的日常叙述,平淡无奇;后面紧接着,如果是谈她个人的想法,完全用她自己的语言,那也没有多大的意思。后半首是对前半首的一个形而上的提升,本诗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前半首说事,后半首说理。她之所以能说理,而且这理还不是简单的批判和否定,而具有更加普世的价值;是因为得益于她联想到了纪伯伦的那首名作,尤其是那首名作的思维方式和语言架构。是纪伯伦给了她理论化的支撑。
题目中逗号前后的两半内容正好对应于这首诗整个内容的前后两半。密码和纪伯伦之间的关系就是由作者对纪伯伦诗句的学习构建起来的,甚至我们可以推测,她的灵感的一部分都是来自纪伯伦。我曾经想把题目改译成《关于密码,仿纪伯伦》,但后来还是决定《关于密码,由纪伯伦》这样似非而是的样子。作者把自己的诗和纪伯伦的原作放在同一个空间,使两者之间产生明显的互文作用。
预先警告
{马其顿} 米洛斯·林德罗
北塔 译
世人啜饮的器皿
会发出沉郁的回响
先是雷声大作
然后是无情的回声
时日的刀刃
将削下高端
切开树皮
划裂大地。
随后圣灵将流下
沉重的泪滴
圣父将派来
他的儿子——词语——
蓝色的词语。
这将是一个预先警告
是人们很久前就预料到的可怕的警告:
最终你会看到,那笔债啊,
算到最后,事实上,
哪怕不按时,
早晚都得
由我们
彻底——还清!
马其顿诗人米洛斯·林德罗(Milos Lindro)的《预先警告》是一首具有宗教情怀的诗,其思想源头应该是人类因为原罪而必须经过自己的补偿行为得到救赎。有意思的是,林德罗把“罪”置换成了“债”,诗的最后一部分说:“那笔债啊,早晚都得/由我们/彻底——还清!”人类对上帝犯下原罪,就象是欠了他一笔债,很难还清,但迟早得还清,哪怕是到了生命终点的时候才能还清;否则,死后也不能升入天堂,见不了上帝,到死也得不到解脱和轻松。这是对宗教原罪观念的一个改写。这种改写后面是否隐含着这一疑问:将罪置换为债,是把罪现实化甚至货币化,似乎更容易偿还了;但即便偿还了,我们是否真地就无罪了,是否真地能得到拯救?世俗意义上的罪可以分为刑事和民事两部分,民事部分可以置换为债,通过赔偿得到解决;但刑事部分如果也被钱买了,那么,法律就成了金钱的奴隶。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或者整个的罪都置换成债。
这首诗的另一处改写更有意思。基督教有所谓三位一体的概念,即圣灵、圣父和圣子。中间几行说:“圣灵将落下/沉甸甸的眼泪、圣父将派出/他的儿子——字——/蓝色的字。”此间有两个问题:【1,为何“子”被置换成了“字”?【2,为何这个字是蓝色的?
圣子者上帝之子也,但不像上帝那么抽象,因为他的母亲玛利亚是普通的人间女子,其原型耶稣也就随母亲道成肉身,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后来,人们用象征手法,把他的形象“去生命化”,说红酒是他的血,面包是他的肉。不过,红酒和面包虽然不是生物,但毕竟还是具象的。后来,人们进一步把圣子形象抽象化、符号化,变成了一个字——一个字而已。在Lindro看来,圣子形象的演变史无疑是渐行渐下的。
在文本中,那个“字”是大写的;但较之耶稣原有的该有的形象,无疑是被矮化了甚至抽空了。因此,作者用“蓝色”来修饰那个字——作为圣子形象的替代物。而大家都知道,在西方语境中,“蓝色”代表的是“忧郁”、“沮丧”甚至是“下流”。话题一下子就沉重起来。其实,在诗的一开头,就奠定了这一沉重的基调,作者用了“bluishly”(沉郁)一词:“世人啜饮的器皿/会发出沉郁的回响”。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欠的债不仅属于圣父,也属于圣子,是我们在不断地弱化甚至丑化圣子的形象,我们必须要对此付出代价。作者所要预先警告的,就是这点。
矮鹿
{科索沃} 娜伊姆·贝奇拉耶
北塔 译
在适合于
盗猎者的森林
你是我的一头
小小的矮鹿
你甚至还不知道如何祈祷,好让
盗猎者改变主意
你也不知道如何拐向容易逃跑的一边
你可以再流浪
几个星期
逃生
就是
为生而逃嘛
你会生我的气
如果我称呼你
愚蠢的矮鹿
那是因为你相信:
猎枪是温柔的
森林在春天总会生长
你正在变成珍稀动物
不要犹豫了啊,我的小可爱,
你得改变枪筒的念头
像狐狸那样地活一天
只要你忘记这世上还有许多恶行
那些打在你身上的主意就不会消失
在动物地图集里
我将看到一个例证:
曾经一度有过一种美丽的动物
叫做矮鹿
女诗人娜伊姆·贝奇拉耶(Naime Beqiraj)的这首诗探讨的是生态问题。作品通篇以第二人称抒写,直接称矮鹿为你,而不是它,没有冷冰冰地把动物视为他者,“你是我的一头/小小的矮鹿”,如果中间没有加“我的”,是非常平淡的叙述语气;加了“我的”一词,显得温情脉脉。“我”和“你”之间的距离近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以说是亲密无间,可以用“darling”来称呼对方。但文本的形式又不是对话,而是“我”对“你”的谈话。因为关系亲密,所以“我”和“你”无话不谈,甚至“我”对狍子哀其不幸,怒其不明。矮鹿又称“狍子”,在中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动物权利保护观念更强的欧洲,肯定被认为是更珍贵的动物。对这种动物的猎杀是非法的。但猎杀者并不缺乏,在他们的枪口下,矮鹿要死里逃生。但是,有时作者又认为,矮鹿是呆笨的,因为它们居然认为猎枪是温柔的。她希望矮鹿能学得聪明点,像狐狸,哪怕只是一天。不过,总的来说,作者是非常喜欢矮鹿的,无论是哀其不幸,还是怒其不明,都是因为爱。这份爱不会因为矮鹿的生或死而有所变化。
从诗的最后,我们得知,矮鹿被猎杀了,或者说,作为一个物种灭绝了。事实上,这个物种当然没有被猎杀殆尽,现在还有不少存活的野生矮鹿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问题是,在这里,作者没有用虚拟语气,而是直接说:“曾经一度有过一种美丽的动物/叫做矮鹿”。因此,整首诗就象是一篇悼念文字。在生态主题下,也许会有很多诗人怜悯矮鹿,也有很多诗人谴责盗猎;但在爱护的大前提下,对“矮鹿”这一受害者形象稍有微词,是比较罕见的。

北塔,祖籍浙江,生于江苏,居于北京,已出版诗集《滚石有苔》、《巨蟒紧抱街衢》,学术专著《照亮自身的深渊——北塔诗学文选》和译著《八堂课》等约30种,有作品曾被译成十多种外文。
附:近期重点关注专题栏目——
“未来诗学”往期文章
2023年5月,活跃在中国当代诗歌现场的诗人、诗歌评论家、学者,展开了一场关于“当代诗歌困境和危机”的专题研讨,这场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和诗学理论,引起了极大关注。根据这场讨论的主要参与者一行、王东东、张伟栋等人的建议,南方诗歌开设“未来诗学”专栏,用以刊发关于这一主题的有关作品。
这是一个特别需要诗歌的时代,南方诗歌秉持“开放、包容、自由”的诗歌精神,欢迎争鸣,并希望为中国新诗的未来,找到更多的共鸣!
六人谈|当代诗歌的困境与危机
候乃琦|当代诗歌困境现象之观察
梁余晶|困境,但非绝境
楼河|历史主义诗学是必要的还是可怕的
蔡岩峣|不仅是语言还有语言对应的生活
吴虑|“绝境”,或曰一次换轨
李照阳|诗歌史的终结,经验写作、自我与诗的更新,及AI的冲击
李少君|人诗互证与诗歌境界
张伟栋|小诗人时代的忧愁
楼河|说你有病,给你开副毒药
彭杰|当代诗歌中的“不满”
楼河|“大诗人”的不可能
箭陵霄|异构诗学批判当代诗歌散论
吴虑|怎样“换轨?兼及“幽微”的革命
阿西|稗类、扮相、炫技及尺度
刘萧|未来诗学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张雨晨|诗与新媒介思考
曹 僧|公益诗学作为一种未来诗学
赵佼|“他者”的回眸
楼河|我们今天的诗歌“问题”和面向未来的诗
谭毅|关于“人工智能写诗”的四个问题

申明:刊头配图如注明作者,均取自网络公开信息,如涉侵权,请联系编者删除。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二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三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四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五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六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七月目录
“崖丽娟诗访谈”:冷霜|当代诗需要与其他人文领域形成主动的认识思想连带
末未:约等于薄薄的尊严和羞耻
“未来诗学”:赵佼|“他者”的回眸
“他山诗石”:李以亮 译|温茨洛瓦诗选
“未来诗学”:楼河|我们今天的诗歌“问题”和面向未来的诗
王自亮:金沙江岩画
“未来诗学”:谭毅|关于“人工智能写诗”的四个问题
张占平:没有一次滚过长空的雷霆万钧是偶然的
“他山诗石”:钟国强 译|《春天及一切:威廉斯诗选》诗摘
楚客叶朗:奋力吃饭的孩子
姚风:河西走廊纪行(组诗)
“90℃诗点”:唐不遇&张媛媛|向内聚拢的两条锋刃
赵雪松:细小事物上的光
“朱贝骨诗社”:钟生|一次小小的出柜
秦巴子:不要叫醒那个失眠的人
“朱贝骨诗社”:肖炜|疼痛终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