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虞城县红十字会创立的前前后后
作者:韩炳祥
红十字会,它是一个以慈善为本,大力宏扬博爱人道为宗旨的自发的群众性组织。
它所做的事情,不仅能减少因天灾人祸给国家带来的沉重负担,它又能给政府减少很多工作上的麻烦。
总的一句话,红十字会是利国利民的社会稳定剂!
红十字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富人和一般爱心人的捐赠。
资金的去向:主要是用于赈灾、办学、助学以及战争救护等等。
遇到战事,适合红十字会出面的,红十字会总会责无旁贷地出面调解,实在调解不了的,不论是哪党哪派,也不论是哪个国家的,见到伤兵抬到后方就精心治疗。有打死的,只要是没人认领的,就地掩埋。
对于红十字会来说是政府支持、群众拥护,当兵的更是爱戴。
中国红十字总会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上海成立后不久,为了发展红十字会组织,汉口红十会会长王森甫就曾来到虞城,先见到了胡桥村的韩有耀先生。
那时韩先生正在老虞城县北区老君寨教石家的私塾。(老君寨现在叫李新集,解放后划归山东单县),而韩有耀先生的父亲韩辉吉老先生,虽说干了一辈子中医先生,他给穷人看病是不要钱的,治好了无数病人,却穷得差点儿揭不开锅。
去世后,没给后代留下什么家产,就落下146位乡邻赠送的碑顶刻有“望重山斗”字样的一块名誉碑,至今还立在村西头。
初创红十字会时,会中的一切活动费用如买担架、中西药,以及会员的吃喝出差费等,都得由发起者自掏腰包。
因此说,创办红十字会决不是穷人干的事,光有善心和热情不行,最重要的是得有经济实力。所以韩有耀先生家根本没有条件办红会。于是又同王会长又过河来到李集石家,在王会长的影响下,经磋商,很快创立了以开明地主石际鸿为会长的虞城县红十字分会。
因为红十字会是专门做好事的,所以很多人自愿报名参加,很快发展到几十人。
韩有耀先生在会里是负责写写算算事务。红十字医院的医生,由家住老虞城东范杨楼村的退伍军医范韶山先生和其徒弟韩逊之担任。还有两名通讯员兼采购员,黄河故道南岸一名、河北岸一名,河南岸的是家住王庄村的在我们这一带很有威望的,并且非常热衷于红会事业的王振山。
河北岸的是老君寨的刘春来。
人员配齐后又制定了红会大纲,内容是:红会不古,天降之灾,卓哉红会,康济为怀,红会创建,功尤伟哉,兵荒救护,凶荒赈贷。疾疫疗治,学校培栽。无分畛域,何论中外,一视同仁,名標千载,彼苍福祐,朝廷劳来,积此馀庆,福寿兼该,理宜飞升,共济天台。
为了红会,石会长还专门腾出自家一个单独的四合院,作为会址。
红十字医院开门时,两台大戏对着唱了半个月。前来看病求医的人很多,再加上听戏看热闹的,石家斜街上比李集赶集的人还多。
自从这样一个有组织、有领导、有地点、有医院并且设备齐全的红十字会成立起来那天起,就总是虔诚地履行着自己的崇高使命。在后来的民国16年10月,驻虞城县的冯军被直鲁联军围困,激战几天后,石会长率领几名会员,举着会旗,进城调解议和,
从此再没打一枪一炮,减少了很大的物资损失和人员伤亡。
城内的冯军将士非常感动!而城内的居民百姓更是感激不尽!后来原会长石际鸿突然病逝。
为了不使红会倒台,石际鸿的堂兄石际霖又出任会长。因此,红会又为石家兄弟写了传记,
内容是:中国红十字会虞城分会正会长石际鸿传民国二十三年四月下浣自古天地之心,一好生而已。
红会体,天地之心,以为心,故心与心相印。而博爱之仁,恤兵之义,以及民吾同胞,物吾同与。
我红会由此心所积累而成。然红会之创垂,虽曰群矣之力,单论会长之资助,尤为巨也!会长为谁?左纶石际鸿也。姓石,讳际鸿,字荫青,又号毅如,大清之武庠生,虞城北区之议员,李集之寨长。
其一时施贷和族,排难解纷,息诉了讼,种种不可胜书。其生平所作所为,实质与本会宗旨若合符节者。此会长之举,可由来与。泊会即成立,预算财政,度地点,设医院,市药品,中医西医,以及担架队,无不一一就理。
后于民国16年10月,直鲁联军蔽邑兵临城下,内外相攻。
数日之后,会长率诸同仁,举旗自东门入城,相与议和,解围而去。于是节队掩埋,命医敷诒。
冯军将士感曰:生我者父母,救我者石君也!因而祝之曰:会长怀好生之德,宜得长生之术,永拯斯民于水火,斯为美也!孰意人生之修短,垂于命而不可移。
会长年仅伍旬,即捐宾容,天何若是乎?然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于是众皆悼丧欲绝,相对泣议,前会长堂兄际霖,字润普,送号餐霞居士,为会长。会长固辞曰:才短学疏,不堪胜任。而又曰:斯人不出,如此会何?迫于无奈,而始允诺。
于是,精神奋发,欲光前业,仗义疏财。举备一切饮食酒肉、药品、药具、尽出自私囊,不求他贷。
会中友人曰:古人所谓难兄难弟者,前后会长不愧此称也!四方诸众感其义举,敬送扁额,双双并峙,以颂懿行。
爰之歌曰:谊美行芳,没世名彰,虽死尤生、邦家增光,会长之风,山高水长。由于红十字医院的两位先生医术精湛,并且医德高尚,前来看病的人很多,因为那时药品也很缺,每天出去采购药的有时需三四个人。虽说药奇缺,凡是有的药品,只要是红十字医院的人到了,还是能买到的。因此说,当时采购员回来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办好事的人办事总是好办嘛!
石际霖接任会长以后更是充分地发扬红会精神,每年都不定期地举行义诊。先后分别在老君寨和县城灶爷庙义诊110多次,免费救治了无数穷困病人。并且经常出动全体会员,在周边地区的庙会上,发放自己刻版印制的保健知识和治病验方宣传单近万份。极力地保护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石会长身为大地主,但他生活很俭朴,可是他对红十字会却很大方。身心全部投入到了红十字会事业上。他对红十字会几乎到了入魔的地步,对家里的事情问的少了,支出的多了,因此,家庭逐渐衰败,当时社会上都认为他疯了,说话时都叫他“石魔道”。实际上他一点也没疯,更不魔道。
而是他对红十字会这个慈善组织的无限热心和忠诚。
山东曹县青堌集东南10里地有个张庄,庄里有一能人,当兵的送号张百能。他不仅是木匠又是小炉匠,能修各种单打一快枪,更出名的是他能修打不响的哑吧子弹。
在当时的战争年代,一粒子弹能买一升杂粮。
因此,张百能的生意非常红火。民国19年6月的一天,几个当时的杂牌兵刚出张家门,正巧与冯军几个兵在门外遭遇,没说几句话,就要开火,杂牌兵快速撤入村外的高粱地作掩护与冯军打起了麻雀战。
杂牌兵地熟又有高杆庄稼作屏障,冯军吃了亏,一死一伤后,各自的部队又来增援,张百能赶紧出门喊话劝解,根本无济于事。
张庄离老君寨仅有30多里路。红十字会听到消息后,第二天石会长带领本会几位同仁,举着会旗前去和解,制止了一场更大的恶战。
当地百姓纷纷伸出大拇指称赞说:“红十字会真行,石魔道真行!”
虞城红十字分会经过30多年的活动,作了无数善事,在这一带影响很大,而后又分别为自己的红十字医院、赈济和战地掩埋写下了纪念纲:
医院:红会端由积善家,殷勤恒至夕阳斜,愿将起死回生手,永仿高和去病瘕。
赈济:无算生灵罹灾荒,兵灾水患和巫狂,群矣预悯人曰苦,赈贷何曾需洒浆。
掩埋:碧血溅溅似水流,撑天白骨遍荒丘,锹铲用掩无极土,恩及黄泉几度秋。
后来红十字会又搬迁到了老虞城灶爷庙。
就是1976年前后的,原利民中学大门外面的教师家属院。
1967年灶爷庙的东大殿就曾是我们三四班的男生宿舍。门上挂着刻有“职司火化”四个大字的木匾。
有一次,我父亲去学校给我送东西,触景生情,就在住室里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红十字会的事……
当时我不解地问:“这职司火化”是啥意思?父亲说:“职业是司管火的,不就是老灶爷吗?”
在场的同学也都恍然大悟!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虞城分会又接到中国红十字总会指示说,会长王森甫身故,各地分会或作诗,或写文,悼念王会长。虞城分会有诗云:
辞却红尘世外游,三槐堂畔朔源流,
升仙传古人何在?天上吟诗白玉楼。
会长芳名胥淡灾,家尧万古憶三槐,
风微人往今何在,谁拯斯民去散灾。
汉口王君冠儒林,高山流水寄知音
太平人物垂千古,异地同心泪不禁。
拯灾救难本鸿慈,无数金钱庆乐施,
人此懿行流万古,纷纷珠泪坠丰碑。

作者简介
韩炳祥:河南省虞城县利民镇胡桥村人,文史爱好者,利民镇文史委员会成员。先后作有《老虞城县红十字会创立的前前后后》《黄李村村名丢失的由来》《老虞城县望重山斗的老中医》《防风治沙的功臣——刘尊雅》《老虞城县最早的共产党员——祝云峯》《范招讨童年的二、三事》《胡桥村的记忆》《袁寨村名的变迁》《柳园村的由来》《老虞城北区的一趣闻》以及农、林科枝篇,如《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说李》《小动物们的争辩会》等。还并且发起和主持续修了老虞城堤角韩楼四修《韩氏族谱》。
电话:15836489479(同微信号)。
韩炳祥 利民镇胡桥村 15836489479(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