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安市清江浦区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民间老手艺
何永年
(一)
清江浦区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民间老手艺,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忘,甚至年轻人不知为何物,已经没有印象。这不是坏事,说明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达,呈现日新月异的崭新面貌,大量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取代了过时、落后的事物,以及陈规陋习 。某些民间老手艺虽然在我区已经消失,但在别处,别的省市或许还有,这并不奇怪,因为各地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回顾这些老手艺,有别样的心情。有老同志鼓励、催促我写一写,我犹豫再三,为了不负众望,还是搜肠括肚,回忆成文,以飨读者。
绞脸
绞脸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式,亦称绞面、开面、开脸等,这是汉族婚俗之一,这种使用白棉线除去妇女脸上汗毛的美容手段,是一种婚前传统的仪式,绝迹至少60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少女出嫁前一、二天,由专人或母亲或其她长辈,使用一根细棉线,中间用嘴咬着,两端分别套系在左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上,形成交叉的三角。棉线在被开脸的女子脸上绞动以除去汗毛 (又称汉毛、毳毛),即面部细毛,同时修整一下眉毛和鬓发。
这样一拉一合,随着牙齿和手的拉动,汗毛就会被扯下来,虽然刚开始会很疼 ,时间长了就不觉得了,脸上会显得非常白白净净。但绞脸前定要在脸上用热毛巾捂相当长时间,以松驰毛根,减轻疼痛,或用牙粉等敷料扑在脸上,同样起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绞脸是疼痛的,但即将成为新娘的是承受得了,甚至内心是喜悦的。但凡绞过脸者,往往日后越发肯长,于是再行绞脸,就如男人胡须越刮越长一样。
绞脸这一情景,笔者儿时多次目睹过,虽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仍记忆犹新。
打锡壶
以前锡制品较多,诸如茶壶、酒壶、酒杯、尿壶、汤壶(也叫汤婆),蜡烛台,等等。锡制品不是纯金属锡,内掺有一定比例的铅,以加强硬度,否则易瘪易变形易漏。锡匠师傅挑着担子,一头是所用工具及凳子,另一头是木炭炉子,因锡熔点低,不需要高温燃料。走街串巷时要吆喝。锡制品多为修补复原,也可为客户来料定做锡制品,因此担子上备有简单的模具。现在锡制品已彻底淘汰,一是各种材料的容器太多,美观、实用,更重要的原因是锡、铅含毒,对人体有害。笔者记得儿时不知谁家小孩恶作剧,将人家放家门口吹晾的锡尿壶底用细铁钉扎了个小眼,夜里使用时尿液漏到床上,早晨听到骂街声,无人理睬,只是偷笑。
箍桶
早已消失。当年老百姓家用木制桶很多,有水桶、饭桶、茶壶桶、澡桶、马桶(又叫恭桶)、辣汤桶、水舀、幼儿站窝,等等。那时,箍桶匠挑着担子,沿着街巷一面行走一面叫喊:“箍桶啊,箍桶啊!”当家主妇听到叫唤声,立马喊住,将已经干裂松动甚或已松散成一块块的桶板,搬提出来,让箍桶师傅整好。箍桶用的是竹蔑子,也经久耐用,不用金属铁丝,会生锈不耐久,特别是金属丝接头处,在摧箍时会损伤桶板,不美观。用刨刀刨平一块块木板,一头宽一头窄,在刨好的板子侧面上钻孔,把竹销钉进孔里,再放进一块定制好的园形木底板。用箍桶刀破竹编好的箍套箍紧,接着舞动木榔头推紧箍套,力度要适度。现在各种桶几乎都为塑料或金属制品,不用箍了。这一门手艺消失较早,甚至中年人也未见过。但木匠铺倒逐渐多起来。
做蚊烟
自从市场上有了各种蚊香、驱蚊剂之后,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蚊烟消失。蚊烟制作方法简单,纯手工制作。主要原料为木锯屑配上六六六粉,有的加些艾叶末,用漏斗灌入长条状纸带中,然后颠实,再卷曲成盘状,便为成品,价格便宜。但毒害性比较大,且易引起火灾,渐从市面上消失。
竹制蒸笼
儿时,我家附近有多家竹器店,而制蒸笼的店家只有一户,姓魏名兆禄,当时邻里都称为魏家笼匠店。前不久,我因找人采访,在水门桥西南方向的华城小区偶遇魏家后人,虽然因1959年折迁有近60年未见,但彼此尚能认识。因魏姓独家经营,生意很好。以前经营馒头包子的食品铺一定要用蒸笼,蒸笼尺寸(直径)有大有小,根据店家需要可以定做,每一笼有数屉,屉数又以炉火的大小而定。做蒸笼的竹料非一般竹材,据说为粤西地区产的罗竹,因此做蒸笼的原料比较稀少而精贵。时代在前进,不耐用的竹制蒸笼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全为铝合金蒸笼,美观大方耐用,凡包子铺馒头铺全为清一色的铝合金蒸笼。 竹制蒸笼目前在馒头铺还会见到,这是以前的老存货,或从外地购来。
渗缸补坛
在城市,渗缸补坛手艺早已绝迹,已成为历史,成为人们的记忆。但在酱醋食品厂、酒厂需用缸坛的地方,仍可见到这种手艺,只是使用的工具已有改进,且不用铁砂卤水,而是用环氧树脂。在偏僻的农村偶尔还可见到渗缸补坛手艺。
在使用自来水之前,各家各户不论穷人富人,吃水用水都是河水、深井水、土井水,乃至汪塘水,因此要担水,要用缸盛水、贮水。为了贮水,无论如何每家起码有一只水缸,有钱人家则有数只之多。
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有勤俭持家的美德,每到冬天来临之前,多数人家都忙于腌咸菜,到冬天或来春青黄不接,新鲜蔬菜很少,即使有,价格不菲,贫穷人家买不起。腌咸菜主要是腌大白菜、红萝卜、雪里蕻,殷实人家还腌猪肉、大青鱼、鸡、鸭等,腌节令性的蔬菜则有蒜头、小萝卜头、窝笋等。不论腌渍何种咸菜,又都需要大小不等、小口大肚子的坛子。不像现在,塑料薄膜温室大棚四季新鲜蔬菜应有尽有,冬季腌菜人家已不多。此外,居家过日子,盛米盛面也用缸或坛。这些缸和坛,都是陶制品,易坏,诸如水桶磕碰缸口,其他物件的无意撞击,最易造成损伤的是冰冻。那时冬天奇冷,流淌湍急的里运河的水都能结冰封河,在河面上行人、走车、溜冰,家中的水缸结冰更是常事,水一旦结冰,体积膨大,将缸撑胀破裂。其实陶制品除了冰冻和人为损坏,是非常经久耐用的,从已出土的数百年数千年前的陶俑、陶罐、陶缸等陪葬陶制品的完好程度,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缸、坛裂了口子,绝大多数人家不会轻易扔掉,只要渗、补一下,照样使用。渗缸补坛匠人走街串巷,一种是叫唤:“渗缸补坛啦……”,尾声拖的较长;一种不用叫唤,敲动手中的铁件,家庭主妇听到叫唤声或铁件敲击声,便出门招呼。所谓渗,就是用卤水混和铁粉渗透到缸、坛的比较细小的裂隙中,待卤水干涸后,缸、坛便不漏了;有时裂缝非常细,铁粉卤水不易渗进去,便用带鹰嘴勾样的铁件或小凿子轻微细致地将裂缝扩大,便于铁粉卤水渗进。所谓补,就是缸的裂缝较宽,有的甚至快要裂成两瓣子了,这时先用粗铅丝在缸口或坛口下沿箍紧,再用比铁粉颗粒粗的铁屑卤水渗进裂隙中,还要在缸坛内外沿缝口处敷铁屑卤水,使其略高于缸坛表面,凝固后很牢固不会漏水。粗铅丝是外面挂铅锌合金的铁丝,这种铅丝不会生锈,否则日久会锈蚀。缸坛裂缝宽且长,甚至已经两瓣子的,根据缝隙的长短要加若干个钯锔,使之更加结实牢固。渗缸补坛匠人还保留一个秘密,不外传,好在这门手艺已不存在,公开无妨。为了使渗缸补坛时铁粉或铁屑卤水快速凝固,在卤水中加入适量食醋,效果非常显著。修补前,要先用小斧头敲几下,听声音,好的和坏的声音不一样。
渗缸补坛匠人行头很简单,一个布褡裢子朝肩头一担,褡裢里放的是铁粉和铁屑、凿子、锤子、钳子等少量工具,还有一袋不让别人知道的食醋。至于卤水就不用带了,因为谁家都会有,即使没有,盐水照用。褡裢又叫捎马子,用粗布或帆布做的长条形口袋,中间开口,两头装东西,外出时,朝肩上一搭,一手拿着铁件敲击发出特有的声响,不用吆喝,以此来招揽生意。补缸活并不辛苦,但是跑路的过程很辛苦,有时候跑一天都接不到活干。但是一旦有人请你上门补缸,主人家就会很尊重你,邻近人家也会拿缸坛来补,匠人干起活来也很有劲头。这种手艺人就是凭着一双铁脚板和一副热心肠。
现在,塑料桶代替了缸、坛,轻便、美观,价格又不高,用途非常广泛,但时间长了也会破损,或者老化,于是修补塑料制品的手艺人便应运而生,他们骑着自行车,车上背着乙炔桶,再带些黑色熟塑料条,走街串巷为人们修补,喷嘴喷出乙炔火焰,加热后的塑料条粘贴到破损处,便修补成功,速度很快。
(待续)
2017年第四期《淮安新闻》
2018年4月1日《淮海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