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文学的魅力
高山流水
二、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有一个发展过程。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散文了。
《尚书》是一部历史文献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散文集。尚书之名始于西汉,意为上古之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共58篇。虞书、夏书当然不是虞舜、夏禹时人的著作,而是后人所撰。但其中可能保留不少上古史料。商书一部分较可靠。周书是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散文。《尚书》文辞古奥,但也有一些词语生动活泼,如纲举目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曾经孔子修订,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上至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计242年。孔子修订《春秋》,并不在于客观地记录历史事件,而是通过遣词造句进行褒贬,即所谓“春秋笔法”。《春秋》由于记事过于简括,而且词句过于深微,必须加以解释。这就产生了《公羊传》、《穀梁传》、《左传》三部书,习称“春秋三传”。前两书重在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重在叙述历史事件。
《左传》是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期周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反映了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以及诸侯衰落、卿大夫专国的历史过程。作者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对当时各个阶级、阶层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作作了深刻真实的反映。
在记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言行时,《左传》表现出明显的进步思想。
其一,民本思想。《左传》重视人民的意志、人民的力量、人民的作用。在神人关系上,强调人的作用,指出: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在君、民关系上,强调民的作用,指出:民心的向背,不仅是统治者个人成败的主要因素,也是国家兴亡的决定因素。
其二,歌颂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爱国思想的人物。例如对郑子产治国的记叙;郑商人弦高犒师的记叙;申包胥哭秦庭,说服秦国出兵的记叙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其三,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批判统治者的残暴荒淫。
其四,《左传》还表现出承认社会、事物发展变化的思想。如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左传》是历史著作,但文学性颇强。主要表现:
其一,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三个特点:一是对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是战前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等交待很清楚;二是作者常着眼于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如战争的性质、目的、意义以及交战双方各方面的对比等等,具有卓越的历史家的眼光;三是在描写战争时常穿插一些有兴味的细节,有时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些生动难忘的镜头。
其二,《左传》叙事详密完整,有条不紊,情节曲折生动。
其三,《左传》应对辞令委婉含蓄。如僖公三十年郑国烛之武对秦穆公的一番说词,分析利害,洞察幽微,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一席话化敌为友,挽救了国家的危亡。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七国部分史实。《国语》的作者史记说是左丘明,实际并不可信。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国杂记战国时期东周、西周、秦、齐、楚、赵等十二国之事。主要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俾阖的斗争,反映出那个时期的政治大事和各种社会矛盾。《战国策》的思想内容较为驳杂,其主要倾向是纵横家思想:其一,崇尚计谋策略。作者以赞赏和钦羡的笔调,描绘了策士们深谋远虑,奇计迭出的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诈谋;口舌如簧,能言善辩的口才;其二,重视名位利禄;其三,重视审时明势。《战国策》鲜明的文学色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叙写事物,铺张扬厉,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二,说理论事,纵横驰骋,富有雄辩性;三,描绘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四,叙事记人,情节曲折,富于故事性;五,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像鹬蚌相争、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亡羊补牢等,都是流传至今的有名的寓言故事。
名篇欣赏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