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过去的抉择,说无悔无憾;未来的时光,能云卷云舒;诗歌与我,是道迈不过的砍,人生的砍,亲情的砍,现实的砍,世俗的砍;今天决意把这三篇鞭励我的“评论”一起发出来,两位是河北大学时的恩师,一位是好兄长,继续诗路,心有安然!
2023.7.8 晓叶于北京
叶·花·果
作者:尹振华
现代社会再不是"才子"时代。
一曲《三都赋》便会洛阳纸贵的时代过去了。
人们不再崇尚"才子",而是崇尚"才干",一切"才",须与经济创收挂钩,才被社会认可。
诗很难与经济创收挂钩。前年在《诗刊》上读到刘哲的一首诗《诗与出版》:诗人说:出版者怕诗人,——赔钱!出版者说:诗人怕书店——卖难!
由此联想到李贺的一首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诗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候。
李贺确有"远见卓识",这首诗于我国突飞猛进,经济腾飞的现实多么吻合!
也有"不吻合"的人。去年在讲台上我发现一个新来的红脸膛小伙子,听课极"投入",令我不得不去格外"关心"他。他递给我两本薄薄的小册子——自费出的诗集《禅语箴言》和散文诗集《枫叶·黄花·星星草》。后来他去我家,谈了他的身世及追求。
我心情很沉重。也许是女人的天性吧,我一向把所有的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尽管比他们大不了几岁。学生在校如苗圃中的小树苗,他们移栽四方后的生长状况——尽管我不能为他们遮风挡雨,但总希望他们比较"顺利"。以前当我看到一个学生的作文里有"她倚着一朵微笑睡着了"的时候,心里既喜又忧。喜的是这是真正的诗人的天分;忧的是此生出校后与现实社会"接轨"难。如今却跑出个"甘下地狱"的小伙子,而他肩上着实应该担着另一副重担:
他是平泉县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实在应该如他诗中所写的那样:"光溜溜的脊背因犁的缓缓移动而弯曲如弓,根根肋骨凸起似箭",去"拉着犁,脚印深深",并早日娶妻生子,让那位八十来岁为孙子自费上大学而颤微微拿出买药的几十元钱的老祖母——早日抱上小重孙。
但晓叶却在写诗,写父亲及祖母都看不懂的诗。他承受着亲情的撕裂之苦在苦苦地追求,他那"肋骨之箭"要"射向深远的天空",要"摆脱这土地的束缚",要"和历史的方向一致"!
我能说什么?
对他的诗,我不想多评论。正如他还年轻一样,他的诗也还"嫩"。但他自身的执着努力与一定的天分是无庸置疑的了。我担心的不是这只雏鹰有无振羽蓝天的能力,倒是担心外在的环境。晓叶是一个痛苦的追求者。
有了这样一个儿子的父母会痛苦;
有了这样一个丈夫的妻子会痛苦;
有了这样一位挚友的朋友们也会为他焦心。
或许得益的最终只有中国文学史。
苦就苦吧。不痛苦到泣出血来,恐怕也当不成诗人。杜鹃泣血,血花便是诗了。
对一个前程未卜的年轻人,我们能说什么?
至今我不知这学生的真名,只知其笔名"晓叶"。小叶就小叶吧,只要能开花结果就好。但我觉得这终究不宜作他一贯的笔名。现在年轻叫"晓叶",很好,但将来呢?那诗坛的伟丈夫,总该有个更深沉雄阔的名字,诸如"乔木"之类。
那是将来的事,且不去管它。现在只管施肥浇水吧。
1993年3月于河北大学
一叶知秋
作者: 艾 思
"一叶知秋"本为成语,比喻某种某些细微迹象,可以看出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来。晓叶是位年轻的诗作者,而晓叶的诗作却是让人感到"一叶知秋"的,就是说,让人感到晓叶诗作的发展趋向是很好的。
他的诗很富有乡土情味。他热爱故乡的土地(《热爱土地》);他也曾在黄土地上"一只手甩响鞭子/一只手握紧犁把/就能听见那犁的语言"(《给犁献诗》);他把自己比作"一棵树","父亲替我松一松土/母亲替我浇一担水/我从他们的目光里/得到充足的阳光"(《入梦》);他到异地求学时,也是"面向家园被火车载到平原的"(《为九二年冬天第一场雪而作》)。
他的诗也很富有青年情味。一方面写青年人的上进心与美好的追求。他为了求学,获得更多的知识,只身来到河北大学当旁听生,半工半读,"午前走向教室/午后走向工地"(《床头的石头》);他在工地上抡过"锨和镐"(《工地》),挖沟,和泥,十分辛苦,他认为这样正说明自己"走进人生"(《开槽》);他拉煤时,感到"和煤站在一起活得很实在/身后的双轮车/那是犁 耕耘的并非土地而是泪水人生"(《拉煤》)。另一方面写爱情和对爱情的美好追求。《信念》是写爱的信念:"你告诉自己/你是她的树/她是你的土信念/是堵风吹雨打不塌的墙"这里所用的比喻既新颖又贴切,并创造了一定的艺术张力。《七月》是写对爱情生活的一种美好的追求:
我和恋人手挽手走进森林
无垠的大地是我们的家
遥远的地平线连同起伏的山岗
是我们家的围墙 风景遍布
我和恋人就在这自然的家里
做一个夏日绿色的梦
唱一支朴实的歌
然后在歌声中 相依相存
······
这是该诗的第一节。作者描写得很美,是幻觉,也是梦想。然而,要实现这样的梦想,谈何容易?恐怕也不现实,这八行诗,可以说是作者的感情行行向前推进,直到完成意境。
他的诗还很富于对人生命运的思索与顿悟。《工地》一诗可作为这类诗的代表作。他将理寓于情中,又深于情。请看:
锨和镐
刨锈和大铲
这些工具千年不老
和我们相依相存
它们质地坚实 那是生命的硬度
超然物外 让我们落泪
以致钢筋水泥和砖
沙子和水
在十月温和的阳光下
一遍又一遍为我们歌唱 声声不息
······
仔细品味,晓叶这十行诗中,人的物化,物的人化,确实蕴藏着十分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历史与现实又十分自然地凝缩在这短短十行诗句之中。
总之,晓叶的诗,无论是以情胜也好,或以意胜也好,他都创造了令人喜爱的诗的境界。晓叶对人生,对生活,对世间的一切,都充满了澎湃热情和深深爱心。这种"热情"与"爱心",又将促使他写出比现有的诗作更好、更完美的诗篇来。
1993年4月于河北大学
寻诗的游子
作者:沙 蓬
认识晓叶的时候,是在五年以前,当时他还是个高中生,担任着平泉县中学生联谊诗社会的社长,经常把他们主办的油印刊物《太阳风》寄给我。
几年时间过去了,陆续收到他寄给我的诗集《禅语箴言》、散文诗集《枫叶·黄花·星星草》和诗集《洁白之光》。读罢诗作,颇多感慨,虽然与他每次相见都是匆匆相聚,又匆匆别离,但每次的相逢与别离,晓叶都给我一次对他加深印象的机会。晓叶成熟了。当然,这不仅对他的诗,更重要的是指他的人。
现实中的晓叶平凡的可以,辛酸的也可以。
高中毕业,因为对诗歌的狂热,打碎了他的大学梦,只好回家务农。父母在农村,家境不是很好,很少有零花钱到手,而到手的钱又都买了书。为追逐那诗人梦,倔强的小伙子在化肥厂拉过煤,在建筑队当过力工,在鞋厂砸过鞋眼,在食品厂做过蛋卷……艰苦的生活丰富了晓叶的精神世界,也丰富了他的诗歌,但却贫寒了他的血肉之躯。多年来守着租来的房子一个人单独地生活,做饭,洗衣服;一桌一椅与午夜相伴,与烟为友,有时在"大江东去,浪淘尽"中默默流泪当歌。
多年来,晓叶在经济上一直是拮据的,尽管他的师朋们慷慨支持,但断炊的事时常发生,馒头咸菜、米饭拌酱,一吃就是几日。为省时间,一顿做两顿的饭。晓叶在与生活的抗争中,寻找那片诗的沃土。特别在文学滑向低谷,许多知名作家下海经商的今天,晓叶仍固执地与他的诗兄弟相依为命,别人挣钱娶媳妇生儿子,而他却挣钱娶诗生诗,甚至到入不敷出的地步。
如果人们相信命运,那么,苍天是不会负苦心人的。随着他的组诗在国家、省、市级刊物的刊出,及文学老前辈的栽培,原来的"小叶"更加茁壮,并向"乔木"转化。《未名星》文学报,把他做为"诗歌星"给予主要版面,《诗神》的"晚景与晨钟"栏给以重点推出,首届河北大学十佳校园诗人评选中给这个进修生"特别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篮先生,河北省著名诗歌评论家艾思先生,对晓叶的诗都给予肯定性评价。柯篮先生还把自己的座右铭:"邀请阳光和花朵到心灵作客"送给晓叶,至今还挂在他的屋子里。
晓叶的人生正如他的诗《路》,"熟悉的离我远去/陌生的向我走来/时光是一条绳子打了几多结结过几多心/那结又是一条路上的/驿站/令驰马匆匆/我就在那条路上/老去。"河北省文联陈映实先生评价说:这是年轻诗作者对人生的品味和体悟。
晓叶一直在这样的人生里程上拚搏着、奋斗着、痛苦着、也欢乐着。他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善恶美丑观念时时发生碰撞、撕扯、渗透和纠缠,不断地发出呻吟和呐喊。他不屈服于传统命运的安排,渴求心灵自由,渴求驶向理想的人生彼岸,甚至他离乡背井去做那"人生没有归期"的游子。
晓叶是勤奋的,现在又创作了一本诗集《四面风声》,且修改完毕。诗的力度较以前又有新的境界,但对经济拮据的晓叶来说,这本书不知何时能与读者见面。
1992年,在河北省作协的推荐下,晓叶从承德师专进修转到河北大学进修。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小放先生,在写给河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韩成武教授信中说:"晓叶是承德重点作者,希望你们在学费上给予照顾";河北省作协秘书长刘向东同志,在写给韩教授信中说:"如果他将来能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话,你们也是功德无量的!"
"晓叶"的成长需阳光雨露,更需辛勤园丁施肥和浇水。
如今他的诗人梦正酣,祝愿他的梦早日能成为现实。
1993年10月于避暑山庄

【作者简介】晓叶:原名马凤仙,男,满族,1968年生于河北省平泉市,曾进修于承德师专与河北大学中文系,河北省第四届作家班毕业;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其作品曾在《诗刊》《诗神》《诗潮》《星星》《诗歌报》等发表并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