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过去的媒体,感谢今天的网络
吴熙禄
近日翻腾书橱,2002年7月写的《冯玉祥真迹捐献地——下三山村一行》旧稿映入眼帘!久违了,看着褶皱残缺的稿纸,埋入心头的记忆瞬间泛起,由此生发的感慨何止二十一年!
五十多年前,作为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的宣传委员,我曽写过数篇反映基层官兵训练和生活的稿件,部队换防的原因,不管是在前投递“内蒙古战士报”,还是后来寄送兰州军区的“战友报”,尽管出自“无名小卒”之手,只要稿件内容真实有特点,都会被报社采用。
退伍后就职矿山,在当工人和专职宣传干事之际,我也写了不少反映矿山生活的报道。尽管那时的写作水平远不如现在,但是因为出自百米井下生产第一线的报道,篇篇有“干货”,报社采用率很高。
接连不断的通讯见报,不但鼓舞了百米井下的矿工,而且也激励笔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宣传矿山的报道中。后来我调到安装工程处,继续宣传工作。笔触由地球深处转入地面高空,安装工人悬空作业的惊险施工场面和职工无畏奋斗的精神风貌,经常见诸报端!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写作中我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写作功力不足,所以通过购买和借阅有关书籍,一有空就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知识。为了提高文学修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参加了大学“汉语文学”专业的函授学习,数本“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展示的灿烂星河,照亮了我的写作道路!期终毕业论文《古典诗体的成诗作用》获“优秀论文奖”。
后来参加党校正规培训特别是参加文科专业的自学考试,充实了社会科学理论,提高了思想境界,使我的写作水平大有长进。
按说,随着我的写作能力的提升,稿件的投中率应该是越来越高才是,然而现实很打脸,投稿采用率越来越低,直至“封号”。
记得我曾慕名到辛庄镇下三山村采访,写了一篇《冯玉祥真迹捐献地——下三山村一行》的报道,连同那真迹的复印件一并送给了某家报社。
我很天真,以为记载历史名人故事的珍闻,报社肯定很重视,结果呢,不光没被采用,而且当我问及此稿件特别是“真迹复印件”时,得到的竟是“没登记,找不到了。”报社职员的答复云淡风轻,我却是照头一瓢凉水,当时的懊悔和不解无以言表。至今想起来,总觉愧对捐献真迹的那户人家。
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时代不同,用稿的考量多元了!是我没有名气,也无“贵人”提携,连累了这篇历史珍闻啊!假若我是某名家、某领导,那文稿和名画的复印件能遭此厄运吗?肯定不会!想起当初“无名小卒”写的“豆腐块”也能见报的年代,顿觉“换了人间!”
数次投稿无果,本以为我这种草根作者再没有发表文章的机会了,可天无绝人之路,“山重水复”中迎来了“柳暗花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问作者“大哥贵姓”的网络媒体兴起,为我们这些“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小草”开辟了发表文章的广阔天地!
媒体的春天到来了!我似乎又回到“无名小卒”能发表文章的年代,只是效率高了若干倍!凡是正能量的文章,不仅本人的即兴作品随时发表,心声与时代脉搏共振,就连蛰伏在日记本中的随笔,也醒来打扮梳理一番,随着按键,乘电波鸿飞四面八方!
在键盘声响的日子里,我尽情享受着“发表欲”!不论男女,无分亲疏,一概向网友敞开了心扉,灵魂在网友聚集的“大街上”裸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句,一千多年后成为网络交流的现实景象。
附带说一下,网络传播不仅圆了我随时发表心声的梦,还助我办了一件大事。拙作《大明清官吴来朝》《古槐幽梦》两部书的创作出版,网络的作用功不可没!
凡需要的资料,输上词条,不管是皇上大臣,还是贩夫走卒,“随叫随到”!试想如果去图书馆查找,还不得等到猴年马月!就是书稿编辑过程中的反复修改,也是靠电传的功能,效率奇高且避免了伏案秉笔改写之苦!
网络使我实现了“‘取经’容易”,“发表自由”的梦想!
如今,敲字写作,网络发文,已成了我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天天尽情享受着创作的乐趣和发表的快感。网友点赞鼓励的缕缕阳光,使我的心灵园地天天灿烂!
喜悦之余,想起之前那篇名人真迹报道的遭遇,黯然神伤!那时有网络多好啊,不至于因我之无名,埋没了有名的历史珍闻!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为了聊补过去的亏欠,特将二十一年前投递某报社的那篇稿件的初稿原文附在后面,供关心冯玉祥将军真迹的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借以告慰真迹捐献者刘登茂老人的在天之灵!
当然也有遗憾:“牧羊人”字画复印件在报社“失踪”,至今没有下落,大概不能重见天日了!好在当时的莱芜市档案馆保存了原件,不定什么时候,真迹的复印件会出现在展览馆的展台上!
2023年7月5日于汶河社区(原金鼎花园)
附:
冯玉祥真迹捐献地——下三山村一行
2002年7月13日,我与几位老友慕名来到辛庄镇下三山村。真没想到,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名字竟与这偏僻的小山村联系在一起。我等怀着浓厚的兴趣和敬意走进真迹捐献者刘登茂的后代刘德孝的家中。

在刘家堂屋的西墙壁上,挂着文物捐献证书和有关情况的报道文章复印件。文章作者署名赵亮。题目是“冯玉祥将军《牧羊人》真迹征集记”。我从中了解到,在1932年,冯玉祥所部的一个连在下三山一带剿匪。连长听说下三山村的刘家存有护院用的步枪子弹。因当时的弹药供给不上,于是这个连长用他保存的冯玉祥将军的真迹换取了步枪子弹26排。
临行,这个连长嘱咐刘氏一家:这幅牧羊图是冯玉祥将军与大画家赵望云先生合作的真迹,很珍贵,一定要好好保存。刘氏一家三代确未辜负这位连长的嘱托,五十三年后的1985年刘登茂老人将此真迹捐出,莱芜市有关部门为刘氏一家颁发了捐献证书,并奖励了200元钱。

赵亮文章的影印件右上方,附有上下长方形的《牧羊人》图。图中羊群一侧的石头上坐着一位正用旱烟袋锅抽烟的牧羊老人。图下是冯玉祥将军为此图题的诗《牧羊人》。全诗共二十句,用隶书写成。诗文先扬后抑,咏叹了牧羊人看似无忧、实则“满肚生凄凉”的佣工实况。阅读全诗,一个“平民将军”的风貌跃然纸上。
我的目光由影印件转到刘氏家人。如今,真迹捐献者刘登茂老人早已作古,现在的刘家主人是刘登茂的三子刘德孝。面对才六十几岁已极显老态的老农民和破旧房院,目光再转向文物捐献证书,心中很不平静,谁能想到,百年老屋里存有名人字画!
我们不得不承认,刘家是有文化品位和文物观念的人,否则在盗匪横行的年代,一张字画换26排子弹,是不会成交的。当然受尽匪患之苦的老百姓,自然支持官兵剿匪。是保一方,还是保一家?刘家选择了前者!
我看到瘦骨嶙峋的刘德孝和他的残疾儿子,回味冯将军在《牧羊人》题诗中的苦吟“生活苦,实难当”,字画与珍藏者的处境浑然一体,顿觉凄然!这位“平民将军”感叹平民的诗句真迹,又是被平民百姓收藏并献出,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命运的安排?
文物辗转流落,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的动荡。《牧羊人》真迹在那位连长身上“漂流”多少地方,不得而知,有幸的是它的“落脚地”“选”在了莱芜,使我市档案馆增添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品。刘氏一家三代功不可没!
我等怀着敬慕而来,面对有贡献的刘家不能虚此一行,当场表态写点东西宣传一下。刘氏父子很高兴,当即把《牧羊人》真迹复印件给了我,回来后我写了这篇文章,决定连同真迹复印件送到报社。即便发表不了,也算尽了我们的一份心意。
2002年7月于黄羊山小区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