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说实在话 做实在人 干实在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洛宁需要每一位洛宁人在平凡岗位上淬炼初心、践行使命。今天我们为你讲述驻村第一书记张博的故事。
“做基层工作,关键是要脚踩基层实土,心中装着村民。”“肩上有责任,手上有办法,扎根基层就得多干实事。”……这是驻村书记张博与村支书韦明魁的对话,虽然两个人的年龄、想法、经历不同,可心中都装着南坡村的发展,装着全村村民的幸福。遇到困难和问题,年轻的张博总爱向韦明魁请教。

回忆起自己的入党初心,张博就是想着多为乡亲们办点实事。他把驻村帮扶当成第一使命,把南坡村当成第二故乡,沉下身子,扎根基层,处处听取群众心声,时时牵挂百姓冷暖,尽心竭力解决群众困难,用实际行动擦亮乡村振兴的美丽底色。


到任后第二天,他就召集在家的村两委和党员开会,聆听他们对村今后发展的建议,会上他动情地说:“从今天起我就是南坡村的村民,南坡村就是我的家。”
为了摸清村情,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业发展情况,到每一户村民家中访问,掌握存在的困难及需求。通过调研,他着眼于“补短板、扶贫困、促振兴”,制定了村三年发展规划。

今年2月,薛小顺老汉突发脑梗死来势凶猛,在医院住了一周,觉得好了就出院。至今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他的老伴李松玲精神不正常,时好时坏,没事就躺着,别人跟她说话都没反应,属二级残疾;女儿智力也有问题。照顾一家的重担落在了11岁的外孙女薛洛伊那小小的肩膀上。

每天,薛洛伊用弱小的身躯给外公外婆换洗尿垫、清洁身体,伺候吃饭,沉重的负担使她差点自寻短见走向了绝路。张博从调研中得知他们全家三人全部享受国家低保政策。基本上一个月三口人能领个两三千左右,但这些收入,对于没有生活能力家庭来说,是不能用钱就能解决的,基于此,他就想着给他解决一下实际困难。


三月的南坡村,天上还飘着鹅毛大雪,张博披着雨衣,走着泥泞的山路,为薛老汉家送来了热气腾腾的面条,薛老汉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激动地说:“没有共产党,没有你们这些干部,我们全家活不到今天呀!”
张博安慰他说:“不用谢,既然我来当你们的书记,你们的事就是我的事,您好好养病,保重身体,剩下的事有我呢。”
这一送就是三个多月,从不间断,纸尿裤也是自己出的。有两次送饭的时候,正好小顺拉肚子了,拉在床上,张博将那些堆积已久的屎尿连同身上的单子一起清理出来,又将一块干净的尿垫给他铺上。当村民问他:长期这样能行吗?张博说:“只要是有困难的人,我都愿意去帮助,以后我还会这么做。”

六一儿童节时,张博还给薛洛伊买了最喜欢的水彩马克笔作为礼物。同时,他还积极向乡党委汇报,落实防返贫专项基金、疑似残疾人救助、特困12岁以下儿童基金政策,申请补助资金。

今年六月初,刚进入小麦收割季节的河南遭遇“烂场雨”,严重影响当地小麦的正常成熟。在这次灾害性天气中,薛老汉家的七亩小麦也遭遇了不同程度损失。张博顶着烈日,挥汗如雨,用平时拿笔和握鼠标的双手挥舞着镰刀,帮薛老汉家抢收粮食,有板有眼地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战斗”。却因操作不熟练,将手割伤。他硬是凭着一股倔劲和干劲,弯着腰、握着手里的镰刀收割。
在张博的精神鼓舞下,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协调联系县工商银行出资找来收割机,帮助他进行抢收,并将麦子拉到家,卖了一半,剩下留着他自己吃。


在张博的不断努力协调下,薛老汉一家受到了乡委的重视,被纳入突发困难监测户。提起张博,乡亲们都夸赞。同村的杨小蛋感慨地说:“伺候老人和精神病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一个月两个月不容易呀!他真是个好人!”
前不久,全家人住进了县城的颐养院,受到了专业的照顾,生活困难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张博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当有群众求助于他时,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帮忙,在村里,谁要是复印点材料,只要叫他,他二话不说就帮忙打印,并送给人家。有时,半夜开车送村民去看病,待其家人赶到医院后,他才匆匆离开了医院。

村里大部分路灯坏了有好几年了,一直不见有人来修。为了方便村民夜间出行、保障安全,张博自掏腰包为村子每个小胡同和隐蔽的死角安装了路灯,解决了群众黑灯瞎火的生活问题,让村民多了一份安心。
(洛宁城事:雷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