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九十一)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浊霖滚滚西风来
乌云楼贯悲苍台
极笔难赋千层过
卷木倾菲一院衰

中国古代文化虽说包罗万象,却统于一个核心之中,这个核心就是阴阳五行文化。上文曾言,古老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皆属根系文化,属于“道”性文化,而西方的宗教、哲学、及科学大都在“术”枝文化之用上徘徊不前,且相互之间及内部结构之间在矛盾对立中难以分解,即使术用之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也仅仅是在宇宙现象枝叶之范围内摸爬滚打!牛顿,这一顶尖级科学家打开了西方近代科学之门,虽然“牛顿三大定律”改变了整个科学界的面貌,但他仍发出了“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感叹,这说明,前人与他自己在认识上都是有限度的,牛顿自己的认识虽比前人多一点,但也是有限度的,这是术的局限性。同时,也成为儒家、佛家及道家文化的反证。
什么是儒?从字面上讲,儒就是人的需要,包括人伦世俗的欲望需要与超越世俗的精神需要。什么是道?道就是宇宙之路,从宇宙本体走来,回归到宇宙现象上去,然后形成从宇宙本体到宇宙万象之间的一次次“从无到有”的循环往复过程。什么是佛?从字面上讲,佛就是人之“不”定,即人又否定自己是人,从否定中得到正确答案!《金刚经》有句名言说的更加形象,即“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寰宇无二理!佛教“不二”思想本来与儒家的“无极”思想,与道家的“大道”思想,是同一种顶级思想的不同表现,儒佛道所描述的宇质本体就像一面镜子,宇宙万物就像镜子中的影映,虚幻但又真实,佛家用了一个词叫”真空妙有“,来形容这种状态,非常恰当,非常形象
,又非常妙趣。金刚经所言之“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对于宇宙而言只能如是描述,即“有”又是“无”,就像人类一样,人类原本没有,它从宇宙中来,又消失于宇宙中,从生灭过程看,人类存在的中间环节对于两头的“无”又是化现虚幻的。宇宙之理妙,就奥妙于此!
纵贯《道德经》八十一章,老子主要围绕两个字展开论述,这两个字就是:道与德。什么是道?什么是德?道者本体也,故讲“无”,德者依道而生也,故讲“有”,所以道德就是“有无相生”与“有无相灭”的综合,用《金刚经》之言为: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也就是《心经》中所言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所以,整部《道德经》本属理事圆融之经文,老子主要围绕三个事物展开论述,这三个事物就是:1、宇宙本体,2宇宙现象,3、宇宙本体与生发现象之间以及宇宙现象内部之间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
宇宙本体与道与佛性与无极相通,宇宙现象与德与相与有相关联,《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关于“有无相生”的描述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实,道家的“有无相生”,就是儒家易学的“阴阳相生”,就是佛家的“色空相生”。有就是无,无就是有,阴就是阳,阳就是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这就是《心经》对于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的精典阐释。
所以,若做一个超然之人,就一定要把握事物的主线,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经过生长衰亡,最终又复归于道。综上,道生万物,万物归道,道与术,体与用,本与末,理与事,犹如镜面与映像,犹如水与波,犹如心与念,看似物异,实为一体,这也许就是大千世界奥妙之处吧!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