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歌唱响的小渔村
张永权
500里滇池,碧波浩荡,随着太阳升起的东南岸,一首悠扬的村歌:“美丽的安江,可爱的村庄,村中池水清汪汪,古老的玉皇阁,映在水中央。塘边白鹅来戏水,孩子们欢跳进学堂……”被涛声浪语传送到滇池沿岸,人们都知道有村歌的这个地方叫安江村。从前是个小渔村,但却闻名天下。
这首村歌,已经唱响80多年了。

徐霞客、杨慎来过安江村
滇池边的小渔村,因为一批文化人的到来,才有了这首村歌,名声也越来越大。走在安江村的土地上,总有一股文气朴面而来,自然是因她属于云南省文物大区晋宁的一部分有关。安江村党总支书记秦亚芳说,在这里每一栋房屋都是文物古迹,每一块石头砖瓦螺壳,都记载着历史,每一棵绿树花草,都有故事。这里出土的滇王金印证明:两千多年前,彩云之南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安江村,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被滇池水三面环抱,山水秀丽,人文独特。特别是村里那一眼碧水映蓝天,倒影着飞檐翘角古建筑的大水塘,古柏森森,清水如玉,让人一见心神清爽。有文献记载,水塘名安江塘,其水质“一尘不染”,干旱时,塘水为村民救急;大涝年间,塘溶四方洪水以储蓄。又因盘龙河、清水河从村中流过,进入滇池,塘能安两江,又能安村民旱涝,水塘名叫安江塘,小村就叫安江村了。一说元代这里是乌蛮族安江部落领地,就以部族之名为地名。周游过天下的著名游记散文作家徐霞客,在公元1638年10月初,进入古滇王国所在地晋宁时,第一个脚印,就留在了安江村的古渡口上。还把安江村写进《滇游日记》中:“挂帆向东南行,二十里至安江村,梳栉于饭肆……”随着他的真文字,掩藏在滇池畔的安江村,走出了云岭高原。谪放云南的文学家杨升庵,在嘉庆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曾随友人到安江观光,登上海宝山遥望滇池畔的安江村,诗兴大发,作诗两首,“横紫烟光凝上方,人家宛在水中央。”“渔父帆樯船作宅,仙人台榭石为楼,峰头凝见长安日,濯足直夸万里流。”安江村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好地方。今日我等置身水中央的安江村,登上古迹名楼,俯视安江大地,田畴如棋,大地如画,禾樯青绿,鸡鸣狗吠,蛙鼓如潮,如在世外桃源。一阵清风吹来,优美的歌声与画景相融,“塘边垂柳嫩枝长,团团荷叶放清香 ,空中蜻蜓齐飞舞,稻谷翻金浪。”
这充满田园景色的歌声,旋律抒缓优美。安江村人告诉我们,这就是他们代代传唱的村歌。说起村歌,就要追溯到峰火年代,来到安江村的那些文化人。

国立艺专的在安江办学播下文化种子
自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军占据了我广大国土,狅轰滥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许多地方己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不少大学纷纷南渡,到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寻找安全的办学地方。1939年底的那个黄昏,几个文化人或戴眼睛,或留长发,或布衣长衫,或西装革履,背着行李、乐器、画架,相机,从安江古渡口上岸,安江村美好的自然环境,历经千年风雨呈现出中华文明的古建筑,如玉皇阁、关主庙、大佛寺、五谷寺、东鼓楼等,融汇着中西建筑艺术的技法,艺术风格别具一格,颇能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加上小村位于滇池之畔,蓝天白云,滇海碧波荡漾,风光如画,是一个历史文化厚重,环境优美的地方。小村背靠海宝山,日军不好轰炸。他们决定留下,并把这里的情况报告学校,认为这里是战时的一个理想的办学环境,让学校南迁到安江村办学。不久,安江小渔村就有了一所当时中国最高的艺术学府。她就是由当时的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合并成立的中国国立艺专。
从此,滇池畔的安江小渔村,便充满了艺术的活力。清晨,黄昏,,面对滇池,或啊、啊……地练嗓,或放歌一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美术系的音乐系的师生站在安江旷野师生在安江塘周围,支起大小画板,把美丽安江画进他们的作品,像既是教育家又是国画大师的潘天寿,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了一幅名画《春塘水暖》等,文化的种子也在小渔村发芽开花。

唱响80年的安江村歌
一个小渔村为新中国的艺术事业作出贡献,小渔村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名声远扬。
新中国成立后的著名红色题材画家,大型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还有当代名画家吴冠中,都是艺专学生。当时在安江学习、写生、创作,为他们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吴老在1978年重返安江,大有重回童年故乡的亲切感,回忆在安江的茶馆和安江人一面喝茶一面聊天的情景,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夫人、雕塑家邹佩珠,当时也是艺专的学生。她回忆当年的安江村,说天特别蓝,春天的油菜花一片金黄,他们写生时,蜜蜂在周围飞来飞去,画着画着就睡着了。

安江村的老人告诉我们,当时艺专的师生经常进村入户,听他们唱滇池渔歌、云南花灯,收集民歌民谣、民间故事,还给安江村写了一首村歌。八十多年了,这首村歌,代代相传,也传承着国立艺专在安江村办学的一段佳话。说着说着,便传来了村道上收工回家的村民的歌声:美丽的安江,可爱的村庄,村中池水清汪注……塘边白鹅来戏水,孩子们欢跳进学堂……
歌声中一个小渔村生态的安江、历史的安江,文化的安江到今日小康幸福的安江,就像一幅连环画,在我的眼前闪现……
原载2023年6月26日《云南老年报.文代周刊》头条 。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平台“滇云艺海”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