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30日下午,我忽然接到原狮豹头公社沙掌大队党支部书记王营生的儿媳孔繁枝打来的电话,说她公爹得了重病,连声呼唤我的名字,迫切想见我一面。匆忙放下电话,我当即赶往狮豹头乡沙掌村。
王营生是我当年在狮豹头山区工作时,一起战天斗地的老战友。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受命危难,任狮豹头公社沙掌大队党支部书记。他身上有一股老黄忠的劲头,对党无限忠诚,一心为民谋福,特别是在治山治水工地,以克难攻坚,专啃“硬骨头”而著称,始终冲锋在前当“排头兵”,创造了令人震惊的“沙掌速度”;他善于吸收群众智慧,苦干加巧干,为全公社治山治水工程提供了借鉴经验,为改变狮豹头山区落后面貌作出了突出贡献。我调离狮豹头山区后,一直牵挂着那些曾与我并肩战斗的老伙计,经常上山去看望他们……
“灯下黑”开始变成“眼前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王营生所在的沙掌大队,由沙掌、坟上、西沿底、河槽地、土门庄5个自然村组成,共八百多口人,分为6个生产队。因大队领导班子闹不团结,尽管三年整了两次党,可各项工作依然搞不上去,成了全公社有名的后进队。个别年份,沙掌大队有些生产队每人一年只能分到13斤小麦,群众常年靠吃统销粮,日子过得很清苦。因为公社机关在沙掌村,所以人们把沙掌大队叫做“灯下黑”。

1970年,时任狮豹头公社书记的我,到沙掌大队蹲点驻队,决心和大家一起找准落后的根源,把这个后进大队改变成先进大队,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公社领导集体研究,决定调整沙掌大队的领导班子,选拔出能带领群众走出困境的“领头羊”。在党员大会上,五十多岁的老党员王营生被选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对于王营生,我是信任的。他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作为汲县一区区干队的成员,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革命战争磨炼出了他敢于战胜艰难困苦的顽强精神,他自己也对改变沙掌大队的面貌充满了信心。在规划发展蓝图时,我对王营生说,沙掌大队山多田少,石多粮少,所以咱们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因地制宜确立发展目标,绘制未来蓝图。
在大小队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参加的会议上,我们重点听取大家意见,吸收群众智慧。有人说,沙掌村为啥叫沙掌,是因为咱们这里的山是砂石岩,经过千万年风化,地表层已经风化成了沙,应当能植树造林。听老年人说,咱们这山上过去有榆树、柏树,还有果树,长得都很旺盛。后来,树木被伐才成了荒山。要是咱们重新栽上树,将来也是一笔很大的收入,还愁没钱花?又有人说,咱们大队河沟这么长,要是券成暗洞,让下面流水,上面造田种地,将来还会缺吃少穿?也有人说,听说公社要修建一条23华里的转山渠,其中一段要经过咱大队,可以利用这个有利条件,把旱地变成水浇地。今后,咱们就不会再靠天吃饭了……经过集思广益,最终确定,把“荒山绿化、河沟治理、旱地变成水浇地”作为沙掌大队今后发展的“三大目标”。
我鼓励王营生说:“有了奋斗目标,下一步就要甩开膀子干起来,尽快改变沙掌面貌。”
王营生雷厉风行,带领干部群众围绕“三大目标”开始了大干苦干。
每逢春季和雨季,王营生身先士卒带领群众上山植树造林。他说,光栽不保,越来越少;只栽不护,白搭功夫。为了保证树木成活,每栽一棵树都要浇上一桶水。夏季雨水多,省去了浇水环节,利于树木扎根,栽种柏树成活率非常高。他们就抢抓机遇集中进行雨季造林,下雨天不歇工,都往山上冲。王营生和班子成员带领群众不顾雨天山道湿滑,顶风冒雨在山上栽树。大家披一块雨布,雨越下得猛,越是干得欢。尽管衣服被淋湿,却没有人打“退堂鼓”。看到沙掌人干得热火朝天,公社党委号召社直机关干部也来助阵支援。经过几年的努力,沙掌大队在3000多亩荒山上栽满了柏树、榆树和果树。
沙掌大队争时间、抢速度绿化荒山,初显了“沙掌速度”,让人刮目相看,“灯下黑”开始变成“眼前亮”。
千年荒沟大变样
在绿化荒山的同时,沙掌大队开始券洞造地,向荒沟要粮。在荒沟上券洞造地,就是在沟中间开出一条4米宽的沟,沟两面各砌一道1米宽2米高的石墙,中间空出2米,沟底铺上石头,用水泥填满捣实,沟上面用石头砌成拱形顶,在拱形顶上面平铺1米多厚的土,让下面流水,上面种田。这是一种十分巧妙的造田方式。
王营生请公社水利技术员张德堂把河沟划分给六个生产队作为责任地段。全大队男女劳力齐上阵,挖沟、拉车、挑土,搬运石头、垒砌石墙,干得热火朝天。各队之间开展劳动竞赛,你争我抢,互不相让。特别是第三生产队的妇女们,冲锋在前,比男劳力干得还快。大家心里憋着一股劲,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整治家乡的山河,创造美好的未来。
施工既要保证质量还要确保进度,从上一年10月半开始到次年春必须完工,如果拖到夏季大雨到来,整个工程会被冲垮,全大队几百名劳力大半年的汗水就会白流。为了赶进度,王营生提出:“两个六点一送饭,一天要顶一天半。”即早六点上工,晚六点下工,中午各队向施工人员提供午饭。冬天夜长昼短,早上六点天还不亮,下午六点天色就黑。大家从早干到晚,两头见星星。
要求别人做到的,王营生自己首先做到,除了披星戴月和大家一起苦干实干。他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提前到工地安排工程事项;晚上七点后还在工地查看工程质量、进度。夜里还要和大队干部一起开会,催进度,抓质量,讲经验。
体力劳动繁重,难免有人嫌苦嫌累,抱怨道:“整天这样干,还不把人累死?”有人提出反驳意见:“人家王营生虽然说是大队支书,可人家起早贪黑图的啥,还不是为了把咱大队搞上去?让大家吃饱饭。”“是啊,你看这些大队干部,哪个不是专拣重活累活干?咱们没上工,他们就到了工地,咱们收工了,他们还在工地忙。人家给咱做出了榜样,咱们就得好好学习。再说些落后话,良心上过不去。赶紧干活吧。”王营生趁机给大家鼓劲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艰难?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现在全村几百名劳力整治一条小河沟,这能叫困难?只要咱们一条心,挂劲干,根本不算个事儿!”思想的疙瘩解开了,大家热情高涨,工地上展开了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正是滴水成冰的季节,干活只要一停下来,就冷得浑身打战,大家通过拼命干活来给身体增加热量,尽管寒风刺骨,人们却干得满头大汗。即便是刮风下雪天,大家斗严寒、战风雪,干得热火朝天,工地上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施工条件异常艰苦,但高标准完成了施工任务。券洞造田的工程质量非常坚固,直到今天仍旧安然无恙,发挥作用。2021年,卫辉市狮豹头乡遭遇百年未遇的大洪水,可沙掌大队当年在荒沟造出的地,没有受到任何损坏。
旱地变成水浇田
狮豹头山区土薄石厚,十年九旱。把旱地变成水浇地,是群众做梦都在想的事儿,但这却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公社要从狮豹头水库二级管放水口处,修一条转山渠,经过黄叶、沙掌、白寺3个大队、10个自然村,还要打透两个山洞。转山渠穿山越岭盘绕23华里,能浇近千亩地,让沿渠的村庄受益。其中的几千米要经过沙掌大队。如果按原定穿村而过的计划,村子就会一分为二,还要拆一些房子,损失大、周期长,也会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多不便。王营生吸收群众智慧,决定改明渠为暗渠,在沙掌村的后山上凿石打暗洞用于过水。尽管这样施工因绕远而增加工作量,但避开了村庄,不用拆迁,成功解决了难题。
当时,各级领导响应中央号召大力培养接班人。王营生年纪大了,把培养接班人作为大队党支部的一项任务,他十分注重从年轻人中发现好苗子,介绍他们入党,进入大队班子。如:20多岁的民兵连长孔庆波、团支部书记王培富,都是重点培养对象。每当有大项任务,为了锻炼他们,王营生就给其压担子,放在一线去摔打考验,提升组织能力,培育艰苦奋斗精神。(后来,孔庆波接任大队支部书记,因表现突出调公社罐头厂任厂长。之后,王培富接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修暗渠就要打洞,时间紧,任务重,王营生让善打硬仗的王培富担任专业队队长,从各生产队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业队来啃“硬骨头”,专门从事打洞工程。凿洞时,隔一段就打一个竖洞,一来便于通气和出碎石,二来通水后可放进水泵抽水浇田,让暗渠具备井的功能。专业队采用多打竖井的办法,增加作业面,多上施工人员,来加快打洞速度。每一个竖井下去4个人,踩着竖井的脚窝下到工作面,然后分成两拨,一边向左一边向右,分别往两个方向打洞。竖井多了,20多人就可以同时施工,解决了人员摆布不开的问题。打洞施工历经艰难困苦,因为洞只有2米高、1.5米宽,只能两个人组成一盘钎,抡锤打钎,工作面狭窄,有一种老牛掉到井里——有力使不上的感觉,干活甩不开膀子特别费劲。由于洞小通风不好,施工时粉尘弥漫,施工人员身上、脸上布满了粉尘。洞内黑暗潮湿,采用马灯照明,煤油燃烧时冒的黑烟被鼻孔吸入,干一晌活下来,每个人都像长了浓黑的“胡子”,再加上满脸粉尘被汗水冲出一道道沟壕,人们就像是化了浓墨重彩的“戏妆”一样。即便施工如此艰难,大家不怕疲劳,艰苦奋斗,没有人喊苦叫累。转山渠修成后,沙掌大队一下子增加了四百五十亩水浇田,连同荒沟造出的地,共有六百多亩土地变成了水浇田。从此粮食年年都获大丰收。种出的白菜,一棵能长到30斤,小孩儿抱都抱不动。

荒山绿化、券洞造田、扩大水浇地,一个个胜仗使沙掌大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短短几年时间,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以夏季小麦收成为例,从原来的6万多斤猛增到30多万斤。在王营生带领下,沙掌大队创造了奇迹,实现了由穷变富,落后变成先进,由吃统销粮变成卖余粮的跨越。“灯下黑”变成耀眼的明灯,走在了全公社的前列。也为之后全公社一系列治山治水大会战,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借鉴。
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沙掌人有了底气。6个生产队先后新购了手扶拖拉机。参加公社的工程大会战时,6辆手扶拖拉机齐刷刷出征,很是壮观。人们都说:“沙掌人是出门坐飞机——一步登天。”
“沙掌速度”成为一面旗帜
在王营生的带领下,沙掌人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在全公社组织的塔岗、羊湾、正面等造田大会战中,沙掌人怀着必胜的信心,个个精神饱满,再加上他们的6辆手扶拖拉机,更是如虎添翼,无往而不胜。
王营生有句口头禅:“既然任务下达,晚干不如早干,慢干不如快干。”为了加快进度,他们常常夜间加班拉土运石。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手扶拖拉机因没有灯照明,在又窄又陡的崎岖山路上行驶十分困难。王营生想了个“绝招”,他反穿白羊皮袄跑在拖拉机前面带路,让白羊皮袄折射的微弱光亮,为后面的车辆引路。五十多岁的他,为引领拖拉机一趟一趟来回奔跑,比起别人要辛苦多少倍。微弱的光亮,恰如沙掌大队前进的指路明灯!
沙掌大队每次在高标准快速度完成任务后,王营生还号召大家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帮助其他落后大队。狮豹头公社一系列治山治水大会战期间,在运石筑坝、闸沟造田、修路架桥、开转山渠等各项工程中,沙掌大队创造了令人惊诧的“沙掌速度”,以优异的成绩稳居全公社前三名,且许多次都是名列第一。因此,沙掌大队被公社树为先进典型。“沙掌速度”成为当时全公社的一面旗帜。
沙掌大队能够长期当先进典型,与王营生善于抓典型、树正气,带出一支作风强肯奉献的队伍密切相关。比如,队里的养羊能手孔庆孝,将集体资产看得比自己还重,琢磨出一套“放羊秘诀”:夏季放羊不能图自己凉快,如果让羊吃清晨挂露水的青草,寒气重,会引起羊拉稀掉膘。另外带露水的草支支楞楞,羊即便吃个肚圆也是“虚饱”,到夜里就饿了,时间长了就会掉膘。孔庆孝不顾暑热,等半晌午露水消退而且草被烈日晒得热乎乎地打蔫,才把羊赶上山,羊能结结实实地吃饱,不易生病还上膘快。为了提高小羊的成活率,孔庆孝尊重遵循自然规律,到秋分季节才让羊并群交配,来年春天小羊出生时,正值青草满坡,小羊羔既能吃奶又能吃青草的嫩芽,可以茁壮成长。如果小羊羔出生在严寒冬季,正是母羊掉膘时节,瘦骨嶙峋没有奶水喂小羊,小羊冻饿交加,极难成活。孔庆孝却创造了奇迹,对于极个别生在严冬的小羊羔,为了防止被严寒冻死,他把小羊羔或揣在怀里或放进被窝里取暖保温,与老伴儿一起用小米汤的米油喂养小羊,甚至不惜把孩子吃的奶粉喂养小羊,像恩养小孩一样精心照料,确保小羊全部成活生长。即便生在雪窝里的小羊也能成活,群众都说他“爱羊如子”。放羊与保护树木是一对矛盾,在孔庆孝看来,集体资产都要保护好。他不怕麻烦辛苦,砍下酸枣圪针将小树逐棵包严缠好,有效防止了羊啃食树皮。他不但把羊放得膘肥体壮,还越放越多,让集体资产成倍增长。每年队里卖肉羊上百头,为集体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群众还能分羊肉吃,年底得到分红。群众都夸他一心为公。王营生号召社员们学习孔庆孝热爱集体的奉献精神,并将他的事迹上报到公社。公社发出向孔庆孝学习的号召,并推荐他到县里参加表彰会。放羊也能成为劳模,对社员们触动很大,一心为集体多做贡献蔚然成风。
群众利益挂心间
王营生始终把践行党的宗旨牢记心间,把群众的冷暖饥饱放在心上,尽力解决群众的困难。对困难群众、五保户、军烈属和伤残军人更是特别关心,逢年过节,他和大队干部们总是带着礼品逐户慰问。对那些孤苦无依的五保户,王营生认为:老人无儿无女无依靠,唯一依靠的就是党和政府。我们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给他们,吃饭、穿衣、住房、看病、养老送终,我们都要管起来。对待孔宪富、刘兰花、武富等五保老人,王营生经常上门嘘寒问暖,为他们担水扫地,送米送柴,送油送菜,甚至还为老人端便盆。入冬前就为他们送去棉衣棉被,天还没热就为他们准备好夏季衣服。有一次武富老人生病,王营生把小床摽上两根扁担当担架,和大队长孔庆安、副支书李世云、大队会计徐夕花一路小跑,在崎岖山路上抬着老人送往医院看病,妇联主任王秀英一路上跑前跑后地照应老人。大队干部们待武富如亲人,给他煎药喂药,像亲人一样精心照料。武富老人病逝后,沙掌大队特意为他举行了追悼会,王营生与班子成员一起亲自为老人抬棺送终。
1971年7月的一天,暴雨过后,山洪裹挟着石头横冲直闯,把沙掌村后一堵六七米高几十米长的石头围墙冲倒,砸倒了紧邻的一座房屋。当时屋里住着5名国家物探队队员,情况万分危急。王营生先通过高音喇叭呼喊群众马上赶来救人,又及时通过电话向我汇报。我立即通知社直机关各部门火速奔赴沙掌大队抢险,又安排公社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抢救伤员。大家带着工具从四面八方赶来,现场汇集了上千人的抢险队伍。我和王营生一起奋力挖石救人。通过紧急抢险,虽然有一名物探队员不幸遇难,但其余四名队员被救出而脱离危险。这时的王营生,大喘粗气,满头大汗,声音嘶哑,浑身是泥,身上多处被划伤,如一尊勇士雕像。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05年6月30日那天的情景。赶到沙掌村,见到病床上的王营生,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多日不见,王营生已经病入膏肓,瘦得皮包骨头。我紧紧握着他的手,久久凝视着。他眼角涌出泪花,断断续续地说:“你,可——来——了,我做梦……都在……想你呀!”
“我也是呀,老伙计!”
王营生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金印哪,今天……能见到你,我就是死了……眼也能,合上了。”
我掏出当月的工资放在他的床头,劝慰道:“有病就好好治疗,人吃五谷杂粮,谁还不生个病。”
他叹口气,有气无力地说:“这次,恐怕……不行了。”说完又开始大口喘息,似乎耗尽了最后的力气。
我安慰道:“你是狮豹头的大功臣,一辈子对党忠诚,工作干得非常好。特别是在治山治水大会战中,你带领你们大队多次拿过第一名,创造了‘沙掌速度’,至今大家都没有忘记。现在,需要你拿出当年不畏艰难困苦的劲头,振奋精神,和病魔作斗争,争取早日康复。”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就传来噩耗。王营生走完了86年的人生路,永远闭上了双眼。我的心情无比悲痛,万万没有想到,那日与王营生相见竟成永别!
转眼间我调离狮豹头已经40多年,但始终难忘太行山区这位同甘共苦的老战友、不畏艰难险阻的老英雄、甘于奉献的老党员。他是狮豹头发展的大功臣。每当想起过去和他共同治山治水的日日夜夜,想起他一心为民的动人事迹,就会感怀不已。他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如在昨日般真切。
世上再无王营生,但是在狮豹头山区,特别是在沙掌大队发展史上,永远留有他闪光的足迹。
王营生,你是治山治水的功臣、山区人民的骄傲,历史不会忘记你!
(作者吴金印系河南卫辉唐庄镇党委书记)
编辑:吴 明
审核:刘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