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学连:夏暑之下,最喜芭蕉听雨,品茗看书,《半盏莲韵》在手,一束莲的丰盈,让我们读到了传统审美和进取精神的意韵……

生命的意韵
(散文诗组)
作者:唐学连
树 魂
春姑娘还没来得及梳理慵懒,木棉树呵,你就以一袭火红艳装,将她从冬眠中唤醒。所展示的热情啊,足以融化天地。无叶而开花,所体现的果敢、阳刚,让人情不自禁的仰视你。在你的浩然之气中,还蕴含一腔铁血柔情,一个“棉”字,诠释了你的绵绵温馨。悠悠棉絮飘落,化作良药,祛除人的湿气;潜入衣中,温暖人的身体。如此舍己,怎会不被你的柔情所感?对你一见倾心。
攀枝花,一个“攀”字,具象了你不断向上攀登的锐气。站得越高,看得越远,一定要鹤立群鸡,是你的秉性。无视周遭仰视的眼神,不惧风霜雪雨磨砺。不亢,不卑,坚强,不屈!一身伟岸,想不到你却结出满怀温馨的果实,那粗砺包裹着的,是一团团洁白的柔情呵,就如这土地上龙的传人,秉承这优良的精魂。虽然你并非本土原生,却契合得天衣无缝啊。
英雄树,作为英雄的象征,你是不怕万难的排头兵。风雨,不能屈服你的强韧。一阕英雄赞歌,被你唱得激励人心。站在风口浪尖,以一腔热血,赤裸裸的奋张,无需绿叶陪衬。
来自热带雨林的你啊,高高大大的身影,满身的荆棘,并非你拒人亲近。而是你必须为担当,恰如其分的保护自己。常见你满怀热烈,以为你只能适应酷暑,殊不知你亦能耐苦寒。冰封你冷峻的躯干,你储存巨大热能,提早冲破刺骨的寒冬封印,绽放早春,让世界因你而骤添温情。
远远的,我用目光抚摸你的沧桑,听你诉说辉煌。你说你将根、皮,花朵,果实,都奉献给了人们,却从没有为自己留下什么。你是春天的使者,所以盛开在料峭的早春。你是良药尚品,入药,清热祛湿……难怪当朵朵花絮徐徐飘落时,人人争相收藏。只见你高大而辉煌,却不知道你苦累何依?尝过你的味道,才知道你将苦涩隐藏在奉献背后。
我就是你脚下,一棵默默枯荣的小草。常常以仰视,远远的望你,倾慕于你的引领和甘于奉献的品德。而你,以一树火热的笑,为我驱除寒冷。如若我的根系足以延伸至你脚下,定会缠绕于你,即使不能随你长成参天树荫,亦可借你的品质,丰富这凉薄的生命。

荷 韵
我是你窗外一盏出水的新荷,在月夜为你默默摇曳。只等你偶尔一顾,或一个静视,就如蝶舞蹁跹,以一蓬意会的微笑,进驻你心里。亲,是否这一颦一笑,也牵动了你的心绪?
每次走进的你的梦里,我都会提醒你别忘记五百年前的约定。曾经在菩提树下,许给你一个几世轮回也不改变的约定。奈何桥上一别,我皈依佛舍利,唯一求佛允许的,是每年为你花开一次。茫茫尘世,我遵从冥冥中的缘分寻到你。就在你窗外的池塘,远远,近近,隔水望你。
你窗台透出的烛光,是我温暖的安慰。当你手指的轻烟飘起,我就在那里,随风起舞。为你轻声诵吟的禅经,相信你听进了心里。你偶然会推开窗,看着我微笑,或紧锁浓眉。我还以羞涩,默默对视,为不能舒开你的心结而惆怅。在静夜,除了为你送一缕清香入梦,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呢?
看人来人往,穿行在你的牵挂里,高贵的,卑贱的,在你眼里没有区分,都是你喜爱的生灵哦。那些由你纺织的发光发热的梦啊,将生命照亮。连同文字,也成了有灵魂的音符,随你的意志变幻着快乐或忧伤。哦!多么想,跃过这一池距离,在你的窗台,你的情怀,收集真善美的喜怒哀乐,融入我鲜活的血脉之中……
听,风又起了,你皱眉了吗?我该为你舞一曲旖旎。顺便调皮地爬上你的脸颊,撩起你的发丝。啊,莫名的伤感,是谁将你的乌发漂染成白霜?让我骤然彷徨。知道吗?五百年的等待实在太过漫长,我宁愿夜夜守候在你的窗,也不愿再次寻你在茫茫人海。
可不可以,让时光倒流,让你重新回到春暖开花的地方?那里没有夕阳,没有白霜,只有青绿,让生机昂扬。尽管你心底会有许多倩影浮动,而我,一定是那一季无与伦比的风景。每当你灵感泉涌时,我就是你诗里,那一缕永不褪色的情韵。

花 色
花,带着颜色而来,以无穷的魅惑,颠倒众生。喻之美好,和谐,及幸福,愉悦。
爱美,是花的天性,正如男人。媲美,是花的本性,正如女人。争相在春天各自绽放千娇百媚,桃红李白,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盛景,为的是争夺花魁么?
这显摆争宠是为了虚荣么?或是妆点这个世界?还是为净化心灵、眼界?又或是为了予人以艰难生活中美好的希望?这些只有花自己知道的秘密,有谁能解?许多被人冠上的花语,其实并不能代表什么。
何必?为争宠而斗艳,这天赋的殊荣,早已聚集万千宠爱。何须?为招蜂引蝶而招展,早已有英雄在花下成冢。无需,为博才子一睐而竞逐风流,一帘幽梦的香艳故事,早已从远古传唱至今。故事总会褪色,花色却越来越美。无论这一季发生了多少相关的爱恨情仇,到来春都已化作春泥,花仍为后来人而招展,不知道那些为红颜而寐的千古风流,那些在石榴叶下自命不凡的幻梦霓彩,该不该为自己的一时愚昧所做的憾事而后悔?
明明只是盎然的生命,随春去秋来,岁月枯荣,却偏偏跟一将功过纠缠不清。是英雄冢吗?不!那是人的劣根性在作祟,总要为自己的过错推卸责任,找个替罪羔羊。于是无言的花,就是最好的可顺手捏来的代罪品。成王败寇,都离不开扯上花做垫背。成者花开富贵,败者花负原罪。须知那红颜祸水,只不过是怯战的借口;冲冠一怒,只不过是倒戈的理由。花何其无辜,为这些人们强加的莫须有罪名,多少人辣手摧花,岂止是一个“错假冤案”了得?
其实只是平等的生命,无论是家花野花、大花小花,有名无名,有香无香,都没什么贵贱尊卑。只各自遵从了大自然赋予的秉性,尽量让自己美丽,也让世界多一些美丽。因为这份美丽,生活才不至于那么苦闷。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作为馈赠的礼品,其所包涵的是该被珍藏的情谊。
花色,不该为红尘俗世所扰,仍就美丽一季风景。该灿烂就尽量多姿,该柔婉就尽量含蓄,该浓香就尽量馥郁,该清雅就尽量矜持。如若遇悦己者,就尽绽美丽。

草 思
偷偷地,悄悄地,从地底探出头,怯生生地,张望这个多彩的世界。咳!什么都比自己高大、精彩,无影的压力会不会成为自卑的原罪?哦,不!渺小又如何?也有生命的理由,卑微又怎样?也有闪光的时候。
尽管,不能如树,长成参天栋梁。却可以以一腔柔绿,温暖这个世界。尽管,不能如花,开出七彩绚丽,却以强韧的生命力,嘲笑许多怯懦。谁能如我?无需特殊养分,随时随地,哪怕是悬岩峭壁,也无法抵挡我的张力。在无涯的大地,谁能如我?可以自由呼吸!如是,我不是也有可骄傲的地方吗?
请不要嘲讽我的基色单一,当我长满成片成片广袤的草地,就是一道无与伦比的风景——草原。如此,生灵因我而蓬勃,天空因我而湛蓝,云彩因我而变幻,星空因我而璀璨。我用青翠连接天之涯,我以碧绿铺满地之角,呵呵……谁还敢藐视我卑贱吗?
我独守一方风景,滋养牛羊成群,让姑娘卧地织梦,只有我能听得见她的梦呓。任汉子纵马驰骋,只有我能随马蹄沸腾。还有那一垛垛的草料,便是我奉献的躯体。更有那两军对垒的绿茵场上,我用柔韧托起刚阳,谁能比我,更亲近健儿明星?谁还能说我是渺小的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我——生生不息的主题。生灵都怕烈火,唯独我不!即使将我烧得不留痕迹,只要根还在土壤,只要稍稍有一点春意,我就能从地底重新升起。这种强韧的生命力,还有什么可以比拟?我不该自卑,自弃,因为我也有可骄傲的资格。
我虽然微不足道,但我的品质并不低,甚至胜过很多不是人的人。我能以德报怨,亲吻每一个踩踏过我的足迹,并从他们的脚底,感知他们的欢快或沉郁。我也从不怨恨,即使被人故意蹂躏,将我弄得枯黄,在来春,我依然会用充满生机的绿色,妆点人们的喜悦。
可是我最怕,那钻机轰鸣,最怕那挖机粗大的铁臂。只要它们一动手,我就伤不起,被深埋在沙砾,再也长不出,笑不出,绿不起。我的家会被它们污染,霸占,变成一片荒野。
我,就是一棵小草,是大地母亲的头发。面对越来越难以生存的环境,我时时沉思,人们为什么总喜欢恩将仇报?都说大地是母亲,可是个个都恨不得将“母亲”的家底掏尽。都说不要啃老,可是个个都在“母亲”身上留下深深的齿印。都说要保护母亲,可手中的利刃刀刀刺向“母亲”的躯体,毫不留情。面对这无休止的摄取,作为母亲身体上的一部分,我才深深感到自己确实太渺小,没有遏制这一切的强大能力。
我悲哀,我被沙漠追赶。我彷徨,越来越少我可以生长的地方。我呐喊,可我微弱的声音没有人听得见。我无奈,只能尽可能为母亲将裸露的伤疤掩盖。我奢求,人能及早醒悟,给母亲剩一点喘息空间。有谁能听得到小草的呼喊,了解小草的忧虑吗?
可怜的人们啊,你们可知道?当我再也不能为母亲遮盖秃顶的时候,随着母亲一起逝去的将会是整个世界。
(原发表于《黄金时代》杂志,后选入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半盏莲韵》)

为有莲韵惠风来
——唐学连散文集《半盏莲韵》启示录
作者:杜金华
作为一个一直以写诗为主的写作者,人们对她写的其他体裁文章总是会有另一种不一样的好奇和期待。唐学连的散文集《半盏莲韵》,就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夏暑之下,最喜帖芭蕉听雨,品茗看书,《半盏莲韵》在手,一束莲的丰盈,渐次展开, 我们不妨来对此书作一个小小的解读和分析,作一个小小的启示录。
启示一,不忘本源,立文家乡
书分五辑,第一辑“枕着亲情入梦”,写的是以家乡为主题的乡土散文,对于一个远离家乡的外出务工人员,思乡之情尤其浓,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她的笔下自然少不了关于家乡的描述。不管是平日里的所作所为,还是她常付诸笔端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出唐学连对于家乡的眷恋之情。
“枕着亲情入梦”用大篇幅书写家乡,在整部书的占比是相对较大的,这是属于家乡的份量。家乡是她“此生为莲”的起点,也是她“半盏莲韵”的根源,这里有她的家人亲朋,“莲的心事”和父亲的鱼塘在村上,那些戏水、捕鸟的的记忆犹新的点滴过往,还有那念念不忘却已不在人间的妈妈......
近三十篇文章,近三十个自己与家乡的故事,行文平实,情感充沛,同时又注重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在故事的铺垫、情境、心理、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描述,都十分注重文学艺术性的表达方式,这样令其每一个家长里短的小故事,同样充斥着浓郁的文学气息,而这也正是文学作品须具备的。当中的句子如:《枕着亲情入梦》中的“家乡下了一场雪,将熟悉的一切掩盖。白茫茫一片,分不清路况高低,也分不清哪条路是最近的捷径。一不小心就滚落在地,成了实实在在的雪人。”,《莲的心事》中的“触摸着碧荷嫩绿的叶子,荡漾着荷叶上的水珠,一丝释然爬上心头。是了,以莲的佛性,来洗涤这顽固的灵魂,是最好不过的。”,《四月,夏寄来明信片》中的“远望青山下,那断断续续飘起的袅袅轻烟,是有人在祭奠么?故去的和在生者之间,用清香纸钱对话,或许能解开千年寂寞,安抚未了情缘。那漫天飞舞的纸灰成蝶,随风乱舞,不知道它们的翅膀上有否刻下诗篇?让天上人间读解彼此的思念。”等等。
关于家乡的一切,是每个人一生里最亲切纯朴的记忆。正所谓“参天之木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家乡也是我们家与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每个人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从宏观上而言,一个小小的村庄,放于天大地大的世界而言,未免渺小,如果说归结到感到重要和依赖,也只有是各自的村上人。因此,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每一个文学创作者,都应该留下几行关于家乡的文字......
这是通过解读唐学连的作品我要给大家传达的一个重要启示。一如我创作出版诗集《家园密码》的初衷。

启示二,此生为莲,文以载道
很少有作者在多部著作中,在书名上与自己的名字产生联系。(直书个人选集之类的除外),近年来,唐学连已先后出了两部著作,第一部是诗集《此生为莲),第二部就是我现在手上的散文集《半盏莲韵》,因为登记人员的一个小小疏忽,将她原来的名字“唐学莲”写成“唐学连”,这样的阴差阳错,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在韶关打工数年的唐学连,真的卸下草帽,洗脚上田,在市禁毒办晋级为宣传员,这依然有文学创作的功劳。
可以说《此生为莲》是她以莲为榜样,向往并立志达成清雅脱俗人生的目标和勉励,而《半盏莲韵》则是她得尝心愿的自信和欣喜。大诗人叶文福先生给她布置的那个不限期完成的作业:写100首关于莲和唐学连名字的诗,与她的这些情趣相关,却更多的是以磨砺她的作品创作能力相关,唐学连,唐诗宋词的余韵中走来的当代文学创作者,学莲以至莲,以莲的性情处世、创作,假以时日,势必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风格。这一切的缘起,来自给她取这个名字的爷爷当年那语重心长的话:“莲儿啊,这个世界是个大染缸,会将人染成五颜六色。可是爷爷希望无论世界怎么变,你都不要变,守住自己的信念,做好自己,做个真实的人吧!”。这是长者的期待,也是她的向往与初心。
以上可看着是唐学连立世立作的一个信条:此生为莲,文以载道。
启示三,专于特长,敢于跨界
唐学连对于诗歌是情有独钟的,特别是自加入五月诗社以后,其诗歌造诣日趋成熟,可圈可点。当我们看到她的这部书时,还是为她多题材的涉足而感到惊喜。《半盏莲韵》集结了她近些年来创作的散文、散记、评论等作品,是一部多题材融合的个人著作。通过此书,让我们看到了她文学体裁上的跨界,对于一个诗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启始。
注重细节,是唐学连游历散文和活动类散记的一大优点,每次活动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员、过程等全逐一明细记录在内,且每一篇的篇幅都很长,可见其记忆力和创作力都是很不错的。这也正是采风、文学活动等大型活动需要的,她那细致化录制式的生动记载,让每一次的活动,都有了史料性的承载,这对于文学或参与其中的文学者都是历史性的文字记录。正是有像唐学连这样注重细节、用心记录的写作者,五月诗社及韶关各文学团体举行的日常文学活动,得以比较完整地描述记录在案,连接起当地文学界的大小世盛事和片段。如此,纵岁月如流,然事事历久弥新,史家之功也。
此外,《半盏莲韵》一书也收录了多篇她的文艺评论,有单首(组)诗歌的点评,也有对文友出版的书籍的评论,数量不多,却也是解读细致,颇有见地,很好地将所评对象相关的元素在拓展性、故事性、哲理性、思辨性等方面都做到了和谐统一,令其文不仅通俗易懂,同时丰富的内容多角度的展述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文艺评论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活,在别人的作品上进行剖析创作,确是需花一番功夫。唐学连在自己的体裁拓展上将会有广大的发挥空间。
有所专,又敢于跨界,且都能有所见地,对于写作者而言,是功力与魄力的双重考验。

启示四,遵循传统,善于创新
近年来,文坛风起云涌,为求出位博人眼球,各种话题和奇葩写作手法层出不穷,着实让人大跌眼镜。文学创作的创新一直都是重要的内容,许多人一味地想突破,却忽视了来路和根本。文学艺术的突破和创新,其实是从遵循传统开始的。文学艺术,特别是中国文学艺术,传统的格调和美感是不能略去的。只有根扎华夏文明传统文化的丰富土壤,遵循中国文学的审美和中国元素营养,再依据当下的语境和情境,发挥自己的思想和创作力,才能在写作上达到创新上的成功。
无论是写任何一种体裁,唐学连在遵循传统,善于创新这方面是十分注重的。她的诗歌,格调清雅,词句简朴,意象上也惯用传统符号性、代表性的事物入诗,在审美和韵味上都有不一样的效果。这样的风格,在她的这部散文集中同样得以体现。如《四十之惑》中的“那些曾经心笙神荡的场景,成了墙上斑驳的倒影。昔日,飘散于流年的深处,幽远的怀念姗姗而来,坐在叹息的额角,肆意摺叠沧桑。”《一叶轻舟飞渡》中的“在一个油灯如豆的夜晚,我从妈妈的催眠曲里长出了梦想,装载在生命之舟上。从此,用顽强操纵小舟,踏上漂泊。”《到芦溪寻找我的“年”》中的“当日历从马尾跃到羊头,我还在路上奔跑,浑然不觉年已来临。年是岁月的门槛,家乡是心灵的驿站。”等等。
唐学连是一位有想法有艺术审美要求的写作者,因于她严以律己的创作劲头,令她的作品总能推陈出新,不断地给读者带来惊喜。通过对她的散文集《半盏莲韵》的品读,让我们看到了一束莲更丰盈的部分,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更具传统审美和创进取精神的写作者。
无论你是普通读者还是写作者,读过此书,相信都能从中得到一些不一样的启示。
(2023年7月1日)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