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五星”支部创建工作,洛阳市偃师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按照“一心多点,四抓四有”原则,高标准抓好乡里中心建设,用乡里中心解锁文明幸福新密匙,推动文明幸福星创建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走出一条服务好群众的“新路子”。
用服务解锁“和美”乡里,推动文明幸福往心里走。偃师区坚持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建设乡里中心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壮”,持续拓展服务功能,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一是夯实基础服务建设。优化各镇服务资源和空间布局,统一规划、均衡布点,完善区镇村三级服务网络,着力打造融合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技能培训、养老托幼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治理服务平台。通过“定期调度、观摩互评、督导跟踪”等工作机制,实现全区乡里中心基本便民功能全覆盖。二是建设特色服务功能。一方面,建设乡村大食堂。初步制定出《偃师区关于建设乡村大食堂的实施方案》,利用闲置学校、村室、宅院,改造一批乡村大食堂。高龙镇高崖村依托“乡村大食堂”,开展“幸福饺子宴”活动,既让群众享受到更多质优价廉的服务,又减轻了乡里中心日常运行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开办乡里学堂。统筹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解决了“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问题。通过创新建设“乡村大食堂”,开办“乡里学堂”,用实打实的惠民举措为老人、孩子撑起遮风挡雨的“幸福伞”。
用积分解锁“活力”乡里,推动文明幸福往深里走。偃师区依托自治、自乐、志愿“三自”组织,探索建立“红网基金+网格+积分制”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三自”组织参与运营人员积极性、网格员参与网格化管理的积极性、群众参与公共服务和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凝聚各方共建共治力量。一是探索网格积分管理。研究网格积分管理实施方案,明确正向激励的标准、积分兑换操作方法等,用积分对村民农户文明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发动和引导,让村民由“旁观者”向“维护者”转变,达到“以积分记录文明、以积分兑换奖品、用积分激励正能量”的目的,实现村庄硬件环境和文明行为的“双提升”。二是大力培育“三自”组织。健全自治组织。通过村民议事、妇女议事、民情恳谈等方式,积极开展议事协商,解决群众关心的事情。目前,全区240个村(社区)已实现“一约五会”全覆盖,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孵化自乐组织。发动基层文化策划师作为自乐组织带头人,建立“2+N”支基层自乐组织,即要有舞蹈、曲艺、书法、绘画等2支基本文化活动队伍,和N支非遗传承或文体特色群众队伍。壮大志愿组织。引导成立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策划师队伍,目前,全区共招募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策划师276名,扎实开展“便民式”“演艺式”“点餐式”“课堂式”等文明实践活动,每月总数达到200多场次。
用平台解锁“共富”乡里,推动文明幸福往实里走。坚持强村富民导向,强化市场运营思维,因地制宜搭建各类平合载体。一是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围绕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乡村振兴、企业发展等方面,大力推行“百村万人造星计划”,实现群众技能创业、技能致富、技能增收。岳滩镇高标准建成集技能培训、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之家,已开展电商技能培训10余次,参训人员100余人,发布就业信息100余条,打通了联系青年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搭建市场运营平台。各村结合产业基础、自然禀赋,建设乡村运营服务中心,融入红色教育、研学旅游、电商直播、非遣传承、产品展示等功能。邙岭镇建设完成黄杨花木交易中心,打造信息、物流、交易和产学研的新平台,引导全镇花木种植业提档升级发展壮大,“中国黄杨之乡”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运营优化持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