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77期 总第396期


科普心理
案例
一个乖娃娃的自诉
作者 苏萍
主播 何瑛

16岁的我在读高中二年级。我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乖乖(化名),我很乖。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没有给父母惹什么麻烦,一直很听他们的话,他们都叫我乖乖。我就是很乖的,又听话又懂事又孝顺的那种女孩子。可是我抑郁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了。不想做任何事但依然觉得好累。想睡觉又睡不着,躺着都累。活着真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人为什么要活着呢?活着干嘛?当心理咨询师问我活着的意义的时候,我觉得我好像是在为父母活。为了他们想要的一个乖乖的女儿而活;为了老师想要的听话的,学习成绩好的好学生而活......我到底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为什么?既然活得那么辛苦,我为什么还要活着呢?我想到了死。也许这就是唯一,当下我可以解脱的方法。不是说要活在当下吗?那我为什么还要痛苦的去忍受这种折磨?!我尝试过很多种自杀的方法。当我割腕的时候,看到血流出来的时候,有种莫名的兴奋,还带有一种恐惧感蔓延至全身。那种感觉带着一份痛让我觉得我还活着。但始终下不了狠手我还是会疼。当我站在20多层楼的时候,看到下面的蚂蚁一样的小车。我可以选择跳下去。我把脚迈出去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当风吹过我脸颊的时候,我好像有一丝清醒,突然意识到我摔下去会是脑袋先落地还是屁股先落地?我会摔成一个什么可怕的样子。心脏剧烈的跳动‘好似催促我慢慢的把脚收回来。我该怎么办呢?我该怎么办呢?我一夜一夜的睡不着觉,时时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该怎么办呢?父母都不能理解我。同学和老师也不可能理解我。父母觉得我简直不可思议。他们那么爱我,供我吃管我住给我提供我想要的一些东西。他们觉得连生命都是他们给的,我没有权利自己做主。是啊,那么我到底是谁呢?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呢?我又能为什么活着呢?我能为自己做主吗?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我心里一片茫然。就如第一次做沙盘游戏治疗室时我呆呆的看着那些沙子,触摸着白色沙子时脑袋里一片空白。我也不想拿任何沙具,就这样玩弄着沙子,看着它在手心里慢慢流出,在手指间滑落...就这样感受着沙子那丝滑般的感觉,那种流动。就这样那一刻好像时间也停止了。我的脑子在那一刻感觉到片刻的自由。第二次玩沙盘游戏时,我也不知道该摆什么。我继续玩着沙子。依然喜欢感觉着细细的沙子慢慢的从手里流入沙堆中,就像一滴水回归到海洋的怀抱里一样。它好像找到了它存在的意义。我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一粒沙呢?一粒又普通又平凡的小小沙粒。我的存在也是有点用的。
我第一次画自画像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该画什么。我依然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由哪些特质构成了我。好像我只知道我是个女的。我是个学生。我是爸妈的乖女儿。但是我活的不开心。如何画出一个不开心的我呢?虽然我知道她们都希望看到我高高兴兴的。
我不想去上学。看着同学们有说有笑的。我就是觉得没什么意思。但为了不让她们觉得我另类,觉得我不合群,我又不得不勉强的挤出一丝微笑,可是我觉得好假。是的,我在装。可是我觉得好累。我不想坐在教室里像个木头一样的发呆。我的记忆力及学习能力都在下降。我怀疑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到高中毕业。更别提考什么大学了。父母说他们爱我,无论我考的上还是考不上大学。但是我严重怀疑他们在说谎。因为每次他们看到我成绩单的时候,尤其是成绩下滑,排名下滑的时候。他们依然表现的不满,那种嘴脸...他们对我的冷酷像一把剑深深的刺进了我的五脏六腑。他们在乎我吗?他们真的爱我吗?他们爱的是排名,他们爱的是我的成绩,他们爱的是我的好学生的牌子标签...我考上大学好像是在为他们争光,是他们可以在同事面前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的一个资本,一个话题。我可以为他们这样去做。他们想要的。乖乖的女儿可以去做。也可以强颜欢笑。但是我觉得我越来越笑不出来了。我开始思考。这样做合适吗?应该吗?必须吗?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迷失了方向。
在第三次做沙盘游戏的时候,心理咨询师让我挑一个沙具代表我。我寻找了好久。形形色色,各色各样的沙具中哪一个能代表我呢?但咨询师告诉我,我可以挑好几个来代表我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是啊我也是有很多面的呀,不是某一个就是我的呀。我开始认真的在沙具架子上去寻找。慢慢的随着我挑选的那几个我的出现。我感觉到零零碎碎的我也可以拼凑成一个完整的自己出来了。我是一个完整的人了。当这样的一句话从脑海里冒出来的时候,我莫名的流泪了。流出来的眼泪好像不是悲伤的眼泪,而是一种感动的眼泪。心理咨询师告诉我。我可以有乖乖的一面,我也可以有调皮捣蛋的一面;我可以有为他人着想的一面,我也可以有只为自己着想的一面;我可以有为父母活的一面,我也可以拥有为自己而活的权利。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也可以活出我自己,我还可以成为让我自己满意的自己,这都是可以有的。在摸索的过程当中,慢慢填写上的。我的人生不需要我在这一刻就下定义。我有存在的权利,我有不断犯错的权利。我可以在错误当中去学习。我也可以有考不好的时候,我也可以勇敢的在父母面前表达我自己真实的情绪的权利。我也可以有不开心的时候,我也可以有痛苦的感受。我不仅仅只是只会笑的那个乖乖女。我不仅仅只是唯唯诺诺总会回答“是”“好的”的乖乖女...
在一次和父母一起三个人做沙盘游戏的时候,我发现爸爸妈妈在偷偷的观察我。在迁就我,在配合我,在我布置我沙具的旁边,他们会配合我的沙具摆设出他们觉得我需要的沙具。我知道他们在用他们的方式来配合我。他们想帮我。好像我应该谢谢他们。可是我觉得这样很不舒服。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对我的好。有的时候别人对我的好,其实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这样会伤了他们的心的。哎,就这样吧。直到心理咨询师也把我的感受说出来的时候,我感到很诧异。原来这种拒绝也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在以后的接下来的几次家庭治疗里,我慢慢的试着去表达出我的一些内在最真实的想法的时候,爸爸妈妈居然感谢了我。他们感谢我真诚的吐露。他们感谢我教会了他们如何和孩子沟通。他们变了。变得不再是那么自以为是的大人了。变得可以让我信任了。心理咨询师让我尝试着去理解和信任父母的一些变化。这让我欣喜的看到我自己的进步。他让我明白我有拒绝别人的权利。我也有说不的权利,其实拒绝别人的后果没有那么严重。
经过几次心理咨询之后我渐渐的不那么迷茫了。我知道我走在改变的路上了。我知道这个路还很长,但我已经有了方向了。去找到如何做一个真正的自己。这种活得很真实的感受又回来了。我想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逐渐学会选择,学会为我的选择负责,学会找到我自己生命的意义。
2023-6-23
原文载于凡美心理公众号
作者 苏萍

主播 何瑛

关注凡美心理 转发分享科普心理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