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投稿头条】
【新疆游记一】
《初识乌鲁木齐》
王秀滨(哈尔滨市)
2023年的仲夏,东北首趟《满疆红旅游专列》,从沈阳北站出发了。专列行程4000多公里,历时52个小时,经过30个停站点,如期抵达了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我们与数百位兴致勃勃的游客,同时目睹了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城市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位于新疆的北部,素有“开天辟地之门户”的美誉。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大规模开发,始于清朝乾隆年间。1755年,这里已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并定名为“乌鲁木齐”。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1773 年,乌鲁木齐改名为迪化。1884年,清朝设立甘肃新疆省,定迪化为省会。直到1954年2月1日,才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导游告诉我们:乌鲁木齐的市树是大叶榆树,市花是刺玫花,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乌鲁木齐与北京有2个小时的时间差,新闻联播都是第二天收看。夏天21时,街上还是一派繁忙景象,太阳22时才落山;就算冬天,也得20时才黑天。居住在乌鲁木齐的居民,75%以上是汉族人,其余部分是维吾尔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同胞。
在乌鲁木齐,我们走进了新疆国际大巴扎。大巴扎,是西域地区特有的名词,维吾尔语意为:集市或农贸市场,它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身,号称“新疆之窗”,是乌鲁木齐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新疆国际大巴扎,位于天山区解放南路8号,落成于 2003年,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比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大巴扎多9000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巴扎”。大巴扎由6个楼群组成,主色调为土黄色。漫步在其中,映入眼帘的,不仅有涵盖现代建筑功能、体现伊斯兰文化底蕴元素的楼宇,还有琳琅满目的服装巴扎、地毯巴扎、果品巴扎、手工艺品巴扎和生活用品巴扎等。不仅有来自各地顾盼神飞的游客,还有穿着花裙的“古丽(女孩)”、戴着花帽的”巴郎子(男孩)”,悠闲自在的“姆妈(奶奶)”和“波瓦(爷爷)”。在这里,人们不仅能感受到巴扎的热闹氛围,也能领略到巴扎的空前规模。新疆国际大巴扎,已成为新疆民俗文化的大舞台,也是人们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新疆人的生活,离不开巴扎带来的经济回报,更离不开巴扎给予的精神慰藉。
在乌鲁木齐,我们登上了新疆丝绸之路观光塔。位于新疆国际大巴扎广场中心,矗立着一个80米高的圆柱形超级观光塔,它被誉为:丝绸之路风光第一塔,西北最高文创观光塔。要登高望远,感悟神秘丝路,需要付费。走进观光塔内,不仅可以看到古丝绸之路三十六国及新疆特色地域文化的经典景致,还能通过立体浮雕、绘画及实物展陈等方式,看到“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俗风情和地貌特征。登上塔顶,即可俯瞰乌鲁木齐远景。朝东,是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它巍峨庄严;朝南,是雄伟壮丽的天山山脉,它重峦叠嶂;面西,则是充满神话色彩的妖魔山;向北,那是因山形酷似鱼脊而得名的鲤鱼山。乌鲁木齐,虽不算山城,但地处天山怀抱,却能环睹皆山。驻足远眺,仿佛看到了周穆王,从遥远的北方赴天山天池祭天;看到了乾隆派大臣,登上博格达峰祭拜并亲撰祭文。仿佛听到了成吉思汗大军,在苍凉大地上西征的隆隆铁蹄声......
在乌鲁木齐,我们吃到了纯正的新疆美食。烤羊肉是新疆的美食之一。当走在街上,闻着碳烤的浓烟中,鲜嫩的羊肉混着孜然特有的芳香,听着维吾尔族男子带着浓浓口音,吆喝着新疆羊肉串的声音,会情不自禁地围坐在小吃摊前,细细品尝着用红柳串起的、肥瘦相间的、吱吱冒油的羊肉串。这里,还有新疆美食烤包子。据摊主介绍,包子不用发面,直接擀好薄薄的面皮,裹上用羊肉丁、羊尾油、皮牙子及孜然等调味的馅料,贴在馕坑里,烤上十几分钟即可出炉食用。烤制的包子,外焦里嫩,肥而不腻,咬一口,真是喷香无比。此外,还喝到了新疆酸奶。奶品标注:新疆的酸奶,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蛋白质比大米、白面、肉类都高。坐在这里,不仅能目睹新疆烤肉和烤包子的制作过程,还能看到参与买卖的人们,脸上洋溢出的,那种品尝各种美食和收获劳动成果的幸福神态与特有的喜悦声音......
(2023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