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后备中产”的烦恼就是一个“择”字
贺绍俊/文
北漂,主要是从外地来到北京打拼的人。北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说题材,在我们的当代小说里面有很多作家都在写北漂,他有时代感,又有现实感,所以他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我读过的一些北漂题材小说中,大体上侧重于两种类型的人物:一种是写北漂中的底层人物,比方说写快递小哥,写那种小餐馆打工的或者开小餐馆的,或者写保安,或者写一些打工者,这是写那种底层人物中的北漂;还有一种是写北漂中的中产阶层,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有资源,可以说是站在社会的高端,出入那些高楼大厦,他们常常是在咖啡馆、在酒吧和大家谈事情,这也是一种类型的北漂,我把他叫做中产阶层的北漂。

摄影:刘雅菲
伊北《对的人》,写了北漂这一种新都市人的现实烦恼,但是他所写的人物类型又有些特别:他既不是写那些在成功道路上走得很坚实的中产阶层,也不是写那些底层打工者。他选择了北漂中的一类特殊的群体。这一类特殊群体是特殊在哪里?他们还没有进入中产阶层,他们又不是底层打工者,他们的状态就介于二者之间,所以他们的前途看似渺茫,但的确又有一个前景在前面向他们招手。所以我就将伊北写的这一类人群称为“后备中产”。我称他们叫“后备中产”,他们的现实烦恼就不一样了。比方说底层的北漂,他们是生存艰难的烦恼,是挣钱的烦恼,中产阶层的烦恼是中产阶层的不稳定感,是一种精神不满足感。那伊北写的“后备中产”的烦恼是什么?他很准确地概括成了一个字,择,选择的择。伊北写他们择业、择偶,选择工作,选择婚姻对象,选择爱情。
“后备中产”的烦恼是一种选择的烦恼,选择是为了由备胎升为正胎。他们作为中产阶层,他们只是备胎,他们要把备胎变成正胎,因此也是摆脱备胎的烦恼。所以他写这些新都市人的现实烦恼是一种要摆脱备胎的烦恼。
北漂,我觉得是一个充满着伤感的词,所以尤其从《对的人》以后,这一点我体会非常深,它的总基调是凝重的。当然有一些写北漂的小说,他是照着励志小说的路子去写,比方说写一个底层的打工者,他怎么样奋斗拼搏,终于站住脚,也过上了甜蜜的小日子。但是即使这种励志小说,你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励志的过程,他不是轻松愉快的,这样的小说突出体现了北漂的典型特征,他们的奋斗,他们生存的艰难。《对的人》封底有一句推荐语,说是“诠释了新都市人的现实烦恼”,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大量北漂小说的一个整体的概况的描述,新都市人,而且他们有很多的现实烦恼,这就是北漂的一个整体的概况。

贺绍俊先生在翰林书院
书香雅集-《对的人》新书发布会
我也是个北漂,我是上一代的北漂,第一代北漂。以一个北漂的长辈过来人来表达,我们这一代北漂还比较幸运,幸运就在于我们其实少了那个“漂”字,我们在北上那个时候来了,那肯定就要留在北京,一切的前途、一切的希望放在前面,你就照着那走。但是今天的北漂,的确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了。
小说《对的人》里面有很多金句,伊北的语言很好,文字很好。比方说他有这样的句子:人生到处都是岔路口,一旦走错回不了头。比方还有这样的句子:恋爱是小学数学题,婚姻却是高数题,爱情解决不了婚姻生活的全部问题。比方说还有这样的句子:爱一个人需要成本的。
金句都把这个“择”字点得很透。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我觉得《对的人》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后备中产”北漂的生活指南。一个人来到北京北漂,如果打算要加入中产阶层队伍的时候,可以先看一看《对的人》,可能你在“择”字上会更加地正确。

《对的人》,小说的题目很有意思,对的人,我们要选择对的人,这个对的人我感觉关键在于怎么理解这个对字,什么才是对。我觉得这个学问太大了,你是从理性的角度来考量,还是从感性的角度来考量?什么叫做对?你是从伦理法则去考量,还是从现实生存法则去考量?读了这部小说以后,就会有一种迷茫感,一切皆无定论。其实伊北的小说让我们感觉到选择之难,找到对的人,这个怎么来确定?这个确定是非常艰难的,这就要靠自己从自身条件和环境出发去体悟。
实际上这里面就写了这些年轻人,他为了去找到对的人,他怎么去体悟?有的体悟可能把它体悟到一条死胡同上去了,同时小说因为写这种北漂,他要去朝更高的方向去走,你就发现他其实揭示了我们现实中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阶层固化,为什么选择这么难?
因为我们现实阶层越来越固化,你是底层就很难跳过底层,进入到更高的阶层,你是中产阶层,可能就是因为种种原因,你的家庭、你的出身、你的配偶决定了你是中产阶层,所以这种阶层固化它就带来了选择之难,给北漂的人生选择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小说《对的人》非常接地气,它是紧贴着这个现实生活来写的,真实感、在场感,读了以后会引起共鸣。假如我就是一个北漂的话,我会完全把情感都融入到其中,我会发现这些人物就是我身边的人物,这是小说很可贵的地方。加上伊北的文字非常好,很流畅很生动,所以他把这个故事讲的活灵活现,你读起来自然的进入到故事中间,这是最大的优点。
——本文整理自贺绍俊先生在翰林书院
书香雅集-《对的人》新书发布会发言
本文作者:贺绍俊,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文艺报》社常务副总编辑、《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
(本文来源:中版数字传媒微信公众号cpgdm_news)

伊北新作《对的人》:一部“后备中产”北漂的生活指南
6月29日,“生活百味,人间清欢”书香雅集活动暨伊北作品《对的人》新书研讨会在北京翰林书院举行。
伊北以创作温情的现实题材见长,文风清爽简洁,写法直抒胸臆。其作品质朴大气,烟火气十足,其中人物的既富有细腻的情感,又具有丰满的性格。继周迅和黄磊主演的《小敏家》之后,由其作品《熟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也登陆央视一套热播。
《对的人》借由“北漂”姐弟的两条感情线,讲述婚姻、事业、家庭等方面,呈现出当代都市两性关系的崭新面貌。本书将大城市中的婚姻困境、职场瓶颈、家庭矛盾等问题抛出,将“三十难立”的焦虑以及现实种种烦恼展现出来。从中透视具有时代背景的命题:城市化的趋向性使阶层差异凸显,两性观念落差增大,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角色与身份之间不断碰撞,家庭关系也随着房子、孩子、养老等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社长赵卜慧评论说,伊北的作品写的是“三大三小”:一,大时代、小家园。表现的是家国情怀;二,大情怀、小人物。通过大的情怀写小人物的人生百态;三,大人生、小写意。写百姓人生,喜怒哀乐。
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认为《对的人》是一部“后备中产”北漂的生活指南。它描写的是北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后备中产”。他们的现实烦恼,在于一个“择”字,择业、择偶,由“备胎”变成“正胎”。
《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陈涛认为,《对的人》是反映北漂青年生活的青春画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对社会、对婚姻、对人性有着非常深刻的洞察。
本次研讨活动由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北京紫垣翰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据悉,《对的人》是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探索融合出版的一次尝试,该作品影视剧已在改编之中,电子书已上线,有声书采用多播形式,登陆喜马拉雅等平台。

相关阅读:
伊北出新作《对的人》,他细致而冷静地书写“北漂”故事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路艳霞
伊北作品书香雅集活动暨《对的人》新书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作家伊北与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强、文学评论家贺绍俊等就时下的“北漂”群像、家庭情感等话题进行了对谈。

《对的人》借由“北漂”姐弟的两条感情线,从婚姻、事业、家庭等方面进行讲述。书中将大城市中人们所面临的婚姻困境、职场瓶颈、家庭矛盾等问题抛出,深埋在故事中的是具有时代背景的命题: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角色与身份之间不断碰撞,家庭关系也随着房子、孩子、养老等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伊北紧紧跟着现实中的人物,写人在生活中的挣扎,他以一个观察者的姿态,细致、冷静地呈现一切。“他好像隔着玻璃看外面的人跑来跑去,非常真实而生动地把所有的行为描述下来。”贺绍俊谈道,伊北写的“北漂”的人物类型有些特别,他们还没有进入中产阶层,但也不是底层打工者,他们的状态介于二者之间,前途看似渺茫,但又有一个确定的前景。他们的现实烦恼,在于一个“择”字,如择业、择偶等。
宋强谈道,伊北小说中写作的正是许多人要面对的现实,在大都市如何去奋斗,在奋斗中会遇到哪些挫折等等问题,这些都会在伊北的小说中找到影子。
伊北谈道,大家对于自己的作品讨论最多的就是对于女性的聚焦与关注,“很多时候我也不是刻意要去写女性,或者刻意去关怀女性,一个作家写什么,其实是有偶然性的,但也有它的必然性,你遇到了什么故事,发现了什么人物,你就写什么。”
伊北总结,从《小敏家》开始,他写的都是在北京、上海漂泊的异乡人,也就是新都市人,“改革开放之后,城市流动加剧,当中发生了许多故事,我们刚好又身处其中,我自己也赶上了这波浪潮,因此我有源源不断的写作资源和写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