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虫趣谈
文/何华晃

泥虫,汶村特产。这名字,有点俗气。它,不单名字不雅,形体也粗俗。身长仅三二寸,粗者如食指,细者似稻茎,还拖着一条一二寸长的“尾巴”。以前,听到这名字,见到这形体,很多人不想,也不敢进食。但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喜欢它和用它制作的菜肴。它营养丰富,有益健康,可滋阴降火,清肺补虚,活血强身及补肾养颜。用它制作的特色菜肴,脆甜爽滑,味道鲜美。食过,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家乡汶村的食街,有几间经营泥虫粥的小食店,生意特别兴旺。我每次回乡,与家人或亲戚朋友,都光顾这些小食店,来一碗泥虫粥或泥虫汤圆。

泥虫,可熟食,也可生吃。生吃,原汁原味,脆滑爽口,比熟食,又是另一番风味。记得小时候,母亲买回二斤泥虫煮汤圆,她将洗干净的泥虫放在碗里。馋嘴的我,将洗干净的泥虫偷了几条放进嘴里,脆爽鲜甜,舌尖无法抵挡诱惑。一碗泥虫,被我吃光。到煮汤圆,发现碗里泥虫不见,知我偷食,骂了一顿。这事,几十年还出现在我记忆的屏幕里。

家乡汶村,是盛产泥虫的地方。因为泥虫对生态环境比较讲究。生长在沿海江河咸淡水交汇的大滩涂。家乡汶村镇,有长达几公里的大滩涂,给了它优越的生存环境。沿海地区,人们以出海捉鱼为生。但泥虫,不是“捉”,而是锄,锄泥虫。据乡里一位锄泥虫的朋友说,因为泥虫生长在滩涂的硬泥下,要想找到它,必须用一把铁锄,将滩涂的硬泥翻展,像农户锄田耕作一样。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劳作,体力和毅力缺一个不可。锄回来的泥虫,要一条一条请洗干净,洗干净外表,还要翻肚洗,保証入口旡沙泥。

我有一位专门锄泥虫的老乡,他锄泥虫的技术特别好,他对哪处滩涂泥虫最多最肥美,了如指掌,而且锄出的泥虫基本没有损伤。他每天早出晚归,收获甚丰,一锄就十斤八斤,乡下和城里一些酒楼食肆,都订购他的泥虫。行行出状元,因锄泥虫他也出了名,发了小财。近年,因为生态环境变化,家乡汶村南边滩的泥虫少了,我那位专锄泥虫的老乡,年纪也大了。这几年,酒楼食肆很少见到他身影,餐桌上也尝不到他锄的泥虫。听说,现酒楼食肆的泥虫多来自湛江及广西北海。但这些地方的泥虫,其爽脆香滑比不上本地泥虫。吃靓泥虫,县城有很多间,如汶村人开的丰悦酒楼,圆仔炳饭店,爽快大排档…他们的泥虫,来自家乡汶村南边海滩。他们的制作精良,款式多:白灼泥虫、泥虫汤圆、泥虫粥、泥虫炒荞…食过寻味。很多食客,来到酒楼餐馆,都点泥虫这道菜,食到一条都不留碟,可见这道菜受欢迎的程度多深。最近返乡,又发现了一道泥虫新菜式:洪发酒楼的粥油泥虫。它与泥虫粥不同风味。泥虫粥是粥加泥虫,而它是粥油加泥虫,而且还有刺爪、木耳、云耳…等保健食材配料,既爽脆清滑,又有益健康。我们来到这里,餐桌上少不了这道菜。
人的味觉确实灵敏,什么好食,离不开味觉器官。如泥虫,如果你单听名字,单看外表,其貌不扬的泥虫,根本没资格登大雅之堂,成为餐桌上食客喜欢的美食佳肴。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人如此,泥虫亦然。

【作者简介】何华晃,台山市汶村人,文学爱好者。常在海内外文学报刋发表作品。作品在省市级征文比赛多次获奖。
2010年由中国县镇年鉴社出版短篇小说集《情向何处》,2017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文学作品选集《侨乡放歌》,2021年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游记作品集《万水千山总是情》
作者是江门市作家协会、江门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