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八)
文/面朝大海

我常常在西部的土地上行走,我能够想象,遥远的古代,天高地阔的西域,战乱和灾害频繁,面对神秘的自然现象和无尽的人生苦难,生活在绿洲上的人们,要么有信仰可以依靠,要么悲哀无尽,无有尽期。就这样,在寂寞的岁月里,人们把春天的耕种和秋天的收获,把每一刻的幸福与荣光,都归功于上天的赐予,而这“上天”与佛教理论如出一辙。从接受佛教的那一刻开始,佛对于人们来说,即是一种“希望”的存在,也是一种对苦难人生的“慰藉”。
从印度孔雀王朝开始,佛教传播的洪流便向南北两个方向蔓延。南传佛教主要影响了缅甸、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等地。北传佛教又分为两支,一支从印度抵达西域,在汉朝时传入中国,称为汉传佛教。另外一支主要在西藏地区传播,称为藏传佛教。而从西域到达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佛教传播又称为佛教的东传。这条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融合的佛教传播之路,浸染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这条传播线路上的众多石窟,不仅是佛教史上的艳丽之花,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
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到新疆天山一带的小阿图什(喀什)石窟----龟兹(库车)石窟群---高昌(吐鲁番)石窟群-----敦煌石窟----河西走廊石窟群----之后分为南北两路----(北)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南)甘肃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从印度抵达西域,佛教在茫茫戈壁,漫漫黄沙,崎岖险峻的道路上,留下了传播的轨迹。石窟是佛教弘扬佛法的场所,是佛教徒的精神家园。丝绸之路冲破了一个又一个封闭的文化圈,当这条最初的商路连通了阿富汗的巴米扬时,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印度、西亚、中亚的文化在里交汇碰撞。巴米扬石窟是现存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巴米扬大佛则是世界上最高的古代立式佛像。可惜的是,历经1500年风雨历程,战乱风烟的巴米扬大佛,在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2001年,却毁在阿富汗塔利班之手,尽管几乎全世界都反对,但都没能阻止这场毁灭世界遗产的事情发生,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却并没有使这尊大佛得以幸存。
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翻译和介绍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凉州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鸠摩罗什、玄奘、萨班、八思巴等一批高僧在此驻足,滞留客居,或翻译佛经,弘扬佛法,传播佛教文化。凉州一度成为北中国佛教文化中心。
甘肃张掖大佛寺内的释迦牟尼佛巨像,是中国现存室内泥塑卧佛中最大的一尊。佛身长35米,肩宽7.5米,脚长5.4米。卧佛身后侧上部,塑有迦叶、阿难等十大弟子立像。原寺建筑规模宏大,包括山门、天王殿、配殿、厢房、卧佛寺、藏经阁、金塔殿、土塔、僧舍等完整的建筑群,现仅存建于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据《甘州府志》和卧佛肚内出的明代铜牌铭文记载,大佛寺创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原名迦叶如来寺,明成祖朱棣、清康熙都曾有敕赐寺名,并在明清两代也多有修缮。

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在风格上都可以称为“凉州模式”,而“凉州模式”的代表则是天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的历史。天梯山石窟山峰巍峨,山有石阶,拾阶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石窟中的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北魏在大同开凿云冈石窟时,主持人也是凉州僧人昙曜。因此,天梯山石窟被誉为我国石窟的“鼻祖”,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对后世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等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这样一个佛家胜地,谁不为之凝神静气。(根据相关史料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