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老骥常千里”。《爱是艺术的心》是桂汉标第20部书,记录了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年轻的选择,终生的职业操守与工作创意……

选择、操守与创意
——《爱是艺术的心》编后余墨
作者:桂汉标
今年正值我们伟大的党百年华诞,各种层次的征文活动广泛开展。作为一个已从事文学编辑和组织工作半世纪的文化老兵,对此自然非常乐观其成,我常常记起宋代诗人黄庭坚《光山道中》中的两句诗:“梦幻百年随逝水,劳歌一曲对青山。”心怀激荡,很想也写出新作参与其盛,可惜因为笔力不济,未能如愿。但是,这几个月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明年五月就是我为之奉献大半生时光的广东五月诗社成立四十周年了,按照当下的出版流程,要赶在五月诗社四十年庆典之前出版一套“不惑文丛”,必须现在就启动编辑工作了。我一方面向五月诗社这一任领导班子的年轻人提出建议,催促尽快开始文丛编辑工作;另一方面着手选编自己的第四部文学评论集。当然,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其他几位年轻文朋诗友出版个人诗文专集提供编辑帮助。
自小学高年级从绘画爱好转向爱读《红旗飘飘》、《在烈火中永生》、《青春之歌》等课外文学书籍、喜欢学习写作,并在进入初中为办班级黑板报和学校少先队墙报而写下第一首诗《我爱我的红领巾》开始,对诗歌的爱好已伴随我半个多世纪了。后来历经文化大革命、高中毕业“上山下乡”、被抽调到县里参与知青调查和学习通讯报道工作、进而进入电力工程单位当工人参与工业建设,最终转岗到了群众艺术馆和文联,尽管身份多次变异,但自小养成的爱好,始终顽强地生长发育着;乃致后来开始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随笔、科普文章等作品,并先后被吸收为广东省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之后,由原来的个人爱好,转而庄重选择,把文学作为终身事业来对待。自此之后,文学亊业的自觉选择,与我这一辈子从事的文学编辑、文学组织和后阶段的“文教扶贫”公益活动,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我没有进行过文艺理论的系统性学习。之所以也写了一些文学评论文章,主要还是与自己从事的文学编辑、文学组织工作有关。因为在基层从事这项工作,发现培养文学新人、推介文学新作,绝对是重中之重的必要之举。因此,我逼着自己补上文艺理论这一课;同时又从编辑的实际经验出发,少作空泛的理论摡括或标新立异的“命名”,而是从具体作品出发,发掘其长处,指出短处或提升的方向。尤其对新人的处女集子应约而写的序文,主要还是由人而及作品,以浇花助长为主。不论何时何地,都一如既往满腔热情地扶掖新人新作,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文学编辑、组织工作者起码的职业操守。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编一个文学月刊十多年时间,很重视在自然来稿中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材,与普通基层作者广交朋友,有一个很长时间段,我每个月与作者的通信都达到上百封。在这部评论集中,选入了一些处女集的序文,也选了几封与年轻作者的通信。从中可以领略我所主张并践行的操守所包涵的一些方面。
讲究职业操守是中国历代有良知的文化人一个很好的传统。新文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涌现了多少像鲁迅、叶圣陶、巴金、邹韬奋那样徳高望重、具有极高职业操守的编辑家、出版家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有机会多次借调到广东人民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和广东作协《作品》杂志社学习从事文学书刊的编辑业务,当时广东的老一辈作家、编辑家黄雨、岑桑、司马玉裳、韦丘、罗沙、西彤等先生的敬业、诚恳、扶掖年轻人的风范,曾给予我此生受用不尽的影响与教益。后来我有机会参与或主持多种报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向老一辈编辑家学习是我须臾不敢忘记的。在这一部文学评论集里,我选入了近三十年前为第一辑“五月诗丛”写的推介语,用于诗丛出版后的发行广告文案。从中可休现我向前辈编辑家学习的成果,时过境迁重读,依然倍感亲切呵。
老实说,由于时代的发展变迁,社会风气的式微失范,敬业精神、职业操守与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我之所以在这部文学评论集中,收录了一些文学编辑和组织活动的实用文本,目的当然是给新一代的从业者,提供一份可资参考的文案。这一类大型文学活动的策划方案,我创写并付之实施的,不在少数。我只收入了在韶关学院举行的“第二届东南亚华文诗人大会”的方案文本,有心细读者足可见这届会议之盛况了。后来有几届大会承办方,曾索要这个文本以作参考。

征文启事是任何一位文学组织者经常要撰写的实用文体。我也不知道策划并写过多少这类实用文本了。这本集子选录了多少有些创意、给人留下不一般印象的几篇。比如那一篇关于“梦想空间”的征稿启事,评奖的规则是与众不同的:分设“优秀作品奖”和“佳作奖”两种奖项:【A】“优秀作品奖”十五篇,获奖作者将颁发获奖证书,并被邀请 赴洛阳参加文学旅游交流活动,除往返洛阳车旅费用自理外,在洛阳所有费用由主办单位给予奖励。(赴洛阳时间和活动内容另定)【B】“佳作奖”十篇,获奖作者将颁发获奖证书,并各获奖金200元。这样的奖项设计,是过去所有征文评奖活动所没有过的,突显了主办方推动创作的良苦用心,实施之后果然收到令人欣喜的效果!
另一项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推动生态旅游而出资参与举办的“炫彩天井山”征文评奖活动,奖项设置分设成人组和青少年学生组评奖:一、成人组:云锦杜鹃奖——奖励5篇,每篇400元;秋山红叶奖——奖励10篇,每篇200元;二、青少年学生组:生态画廊奖——奖励10篇,每篇150元;天井春花奖——奖励20篇,每篇100元。以上奖项全部以天井山的主要观光景点为名,谁见过如此兼顾广告效应的设奖方式呢?这样的创意,真说得上够“炫彩”的啦!
应该说明的是:这本集子还收入一些过去写的关于创建文明城乡的文化随笔等,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阅读价值与意义。此外还保留两篇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建设工地写的施工漫谈以及在党报发表过的影片评论,权当一种纪念吧。

“心如老骥常千里,身似春蚕已再眠。”(宋·陆游《赴成都自三帛至益昌谋以明年下三峡》)《爱是艺术的心》是我自己由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十本书。去年疫情宅家期间,我践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积极老龄观,“老来学吹打”,学会了微信公众号基本操作,开了一个“诗的红三角”,从去年二月底至今,己发了将近500期诗文作品,继续着我此生的文学编辑生涯。欢迎感兴趣的文朋诗友光临指导!
仅以此书,作为献给五月诗社的四十周年庆典的礼物!
(2021年6月15于风度诗城)

爱,是点亮艺术人生的火种
——浅评《爱是艺术的心》
作者:吴桂芬
文字,是从作者的心灵流淌出来的音符。无论是舒缓还是激昂,都是作者对生命的歌吟。桂汉标老师的散文《爱是艺术的心》,封面就给人一种清新风雅的感觉。淡淡的色彩,群山隐隐,飞墨流烟,两只春燕相向而来,为《爱是艺术的心》频频喝彩。爱是艺术的心,是铺陈过去的石阶,是延展未来的平坦。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选择更好的生存或是生活方式,文章也一样,有了努力之后,才有选择更好的空间。
《爱是艺术的心》是桂汉标老师在五月诗社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出版的作品。桂汉标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长期任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五月诗社社长。德高为师,艺精为师、智者仁心为师,这就是笔者称其为老师的缘由。与桂老师的初识,是在五月诗社成立三十五周年的日子,时光飞逝,一晃几年过去,唯仁爱者依然年轻,尽管他已然年过七旬。桂老师是位实力派诗人,笔者曾读过他的诗,如果说,诗,是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清泉,那么,他的散文隨笔就是洋溢着爱意的叙述,或者超越叙述本身的行云般的侃侃而谈。无论是恬淡的还是浓烈的,都是作者对生活的哲思和对生命的礼赞。
《爱是艺术的心》分为四辑:烦嚣中灵魂挺立、文学是有温度的、从韶关得名谈起、选择了美和高尚,全书收录评论、散文、隨笔88篇。纵观整部文集,尽管每一篇都相对独立,但还是能沿着作者的笔势理出行文的脉络来。“不忘本来,倾情文学,坚实的灵魂前行不息,听从内心的召唤,爱是艺术的心,每一个足迹都有印章,新生事物的生命力,选择文学,就是选择了美和高尚,心灵关注与人格成长……如果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那么,在桂老师的眼神里,诠释的皆为积极的、乐观的、无怨无悔的、对艺术人生的热爱。这些文章,是源自作者笔下的,一种汇集三观的灵魂的产物。
评桂老师的作品,必先说说他的人格魅力。桂老师,是大家对他的尊称,德厚为师,艺高为师,仁爱为师。他用坦然的笑容,看待世间的一切美好,从容接纳生活所有的馈赠。他用一颗仁爱之心,耕耘着五月的田园。他的作品是宽泛的,极有张力的,心灵纯净,精神方可丰盈。桂老师是令人尊敬的资深作家,他的一生只做他认为可以做,有能力做,能做好的事情。他写诗,写,正能量的诗,写别人能看懂的诗,他教别人写诗,写热爱生活的诗,写,积极向上的诗。正因为他心中有诗意,才让他的文章更平实、更具有感召力。
语言是离不开环境的。《爱是艺术的心》,语言,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活离不开环境,选择适合环境的语言,才是最好的。语言的好与不好,取决于作者自身的修炼,桂老师的文章,语言是简约的,平实的,带着淡淡乡土气息的,引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鲜活的、接地气的。有了这样的语言,文章的内容才不会被架空。《爱是艺术的心》,每一篇文章都讲述一个小故事,所以,桂老师多选用叙事的写法,很少选用唯美的语句,但在平实的讲述里,他的语言是带着温度的。
语言是离不开情境的。也就是说,每位作者的作品往往与他所处的环境相关。他的所听与所见,是构筑作品的框架,而语言,则确定了作品的基调。桂老师的散文,多使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的每一句都是相对独立存在,又是整个作品的分枝,诗句从情感的出口缓缓流动,却不是一味顺承的,而是自然的,真实的正所谓:“著书不为丹铅误,中有风雷老将心”。
意象,是为内容服务的。《爱是艺术的心》,有对善良的理解,对奋斗者赞许,更多的是对文学的信仰。桂老师在对后辈诗作评论时,真是,句读,皆入眼,诗意都入心,字字包含深情,句句蕴藏鼓励。比如,他在《“明生暗色染诗香”》一文中,这样写道:“作为在大国企担负领导职务、日常工作极为繁忙的罗明生不说,能够摆脱沉冗,追求“大自在”的人生境界,并能写出灵动的诗作,根本原因,是他能够比较清醒地看待和处理好诗歌与现实的关系。”
或许,这就是桂老师作品的独到之处。好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无限的张力。当然也要有好的题材做后盾,更要有作者细致的观察视角。眼里看到美好,不只是因为美好本身的存在,而是内心总会有向阳之意。意与境是相互作用的,而这些都与桂老师的文学素养和仁爱之心相关。

《爱是艺术的心》,最能体现作者对文字的修炼。我们说,沐浴阳光,人们首先会想到笑脸,看见小河,会联想到大海,意象之间是有联系的,就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必然的联系一样,但不是每一种联系,都能让人一目了然的。《爱是艺术的心》,每一篇散文都选择了准确的切入点——文学艺术和爱。选择准确的切入点,最能见作者的功底,对文字的筛选、锤炼,还有阅历,以及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能力。
没有艺术的文学作品,是苍白的,没有爱的文学作品,是没有骨骼的。爱是文学艺术的本真,文学艺术则是对爱的诠释。可以说,桂老师作品,每一篇都是出于心,源于眼,观于事,由表及里的表达,每一篇文章,都表现出的一种美学素养,这种素养是高级的,也是带有人烟火气的,是独特的,是有张力的。
有人说:“文学所处理的就是人生。”人生的路上,会有朝来暮往的忙碌,也会有悄然而行的洒脱,而对桂老师来说,他的心中有浪漫宇宙,也有生活的日常。有人说,七旬老人,已风华不再。然而,对桂老师而言,他的艺术人生,永远年轻。
(2023年7月1日于清远)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