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黎墟庙会
作者:饶晓辉/江西

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七日,是个普通的日子,可对于东乡古镇黎墟人来说,却是个很特别的好日子,因为这一天是这个古镇传统的庙会日。
黎墟镇位于东乡的南部,距离东乡县城估约二十八公里,俗称东乡的“南大门”。它与金溪的陈坊,合市,双塘,琉璃四乡镇接攘,交通十分便利。二OO一年,与虎形山乡合二为一,建成现在的黎墟镇,辖9个村委会,人口约一万七千余人。

9月17日的黎墟传统庙会,由来以久,庙会最旺盛的时候当属七,八十年代。那是我孩提时代,因为小姑嫁到黎墟浯溪村,每年的九月十七(确切地说九月十六)我都会和奶奶大姑们去赶庙会。那个年代由于交通工具欠发达,十六那天就会随同大人翻山越岭抄近路赶到浯溪小姑家去住。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虽说很远很累,但想到明天可以逛庙会有吃有玩,一点也不感觉到辛苦,而且还沿途催着大人们快点、再快点。

其实,那时的庙会跟现在的集镇当圩大致情景差不了多少,只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集镇上卖的是清一色的山货农产品和纯手工制作的家用农用工具。毛粟,板粟,柿子,甘蔗,麻饼,则是我辈孩提时的最爱;箩筐,竹垫,扁担,犂耙等家用农用物件则成了大人们的首选。每年的黎墟庙会,除了在街上买可口的零食和实用的工具外,还有黎墟镇周边的村落的人们大摆宴席才是庙会的主旋律。庙会的前一天(十六日),热情好客的黎墟人,就会杀鸡鸭,宰猪羊,准备丰盛的食材,迎接各方亲朋好友的光顾。在黎墟一带,当时有这样一句话“灶里不断火,路上人不断。”形容当时黎墟包括周边村落客人多的场景。据悉,谁家客人来的多,说明这家主人会做人,人缘好,人脉广。所以,家家摆酒,从早到晚,吃的就是流水餐,主人尽管花费很多,忙得天昏地暗,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足以看出黎墟人是多么的热情好客和纯朴大方。

如今,随着物质的富有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黎墟庙会那热闹非凡的场景已褪色不少。忘不了记忆,回不去的童年,那个曾经给予我快乐童年的黎墟庙会,虽已远去,但在我的心灵深处烙下深深的印痕,永不褪色。
愿传统的黎墟庙会,在你我心里永远传承下去,富庶一方,直到永久。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