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五首 端午节随想
其一
他乡作别返西川,佳节时逢重五天。
包粽米香飘室里,挂蒲叶味绕门边。
汨罗一跳留冤魄,华夏千思祭世贤。
自古今朝都照样,举杯洒酒对江怜。
2023年端午节
其二
登高重五眺山川,薄雾浓云罩水天。
滚滚汨罗流不尽,萧萧菖叶荡无边。
孩童嬉笑品香粽,商贾忙欢忘世贤。
君问冤魂何处在,离骚章句有谁怜。
2023年端午节
其三
菖蒲茂密密青川,粽叶飘香香满天。
翁媪赛歌平坝上,龙舟争渡汨罗边。
情深未可感冤魄,浪急难能醒古贤。
应叹生前遭冷落,唏嘘身后万人怜。
2023年端午节
其四
夏中增色润山川,祭祀英灵重五天。
屈子终投湘水里,彭咸早跳大江边。
功成不退陨孤圣,言谏难休损独贤。
且乐生前杯酒饮,何须身后万人怜。
2023年写于端午节
其五
节欢重五见西川,古镇黄龙鼓震天。
竞渡兰舟丰水上,抢禽游客府河边。
纵知不是汨罗岸,也要寻搜屈圣贤。
独醒忠臣魂在否,但观华夏万人怜。
2023年写于端午节
这五首诗以传统的七律形式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端午节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思考。同时,诗人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代社会和个体价值的反思与质疑。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这五首诗魂彰显着传统与现实交融的美妙。
一、传统节日的赞美
这五首七律诗共同赞美了端午节和重五天,通过对节日景象的描绘,传递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例如,诗中提及的包粽、挂蒲、竞渡等传统习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节日之中。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赞美,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的热爱和尊重。
二、历史人物的敬仰
诗人通过提及汨罗、屈子、彭咸等历史人物,表达了对古代英灵的敬仰之情。这些历史人物代表着忠诚、智慧和英勇,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值得怀念和学习的典范。诗中表达的对先圣先贤的敬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珍视。
三、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在对传统的赞美与敬仰之余,这五首诗也蕴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反思。通过"身后万人怜"、"离骚章句有谁怜"等表述,诗人反映出对历史人物被遗忘和忽视的忧虑。这种反思使得诗歌具有深度和现实意义,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对待历史人物的尊重。
四、个体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探讨
这五首诗作中,诗人通过对个体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彰显出对自由和内心追求的向往。"举杯洒酒对江怜"、"何须身后万人怜"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生活态度的坚定,以及对社会价值
的质疑。诗人呼唤人们关注当下生活的真实意义,提醒人们不要迷失在物质追求中而忽略了内心的自由和追求。
五、传统与现实的交融
这五首七律诗展现了传统与现实的交融之美。诗人通过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诗歌既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又有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质疑。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传统习俗的描绘与当代语境的融合,展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结论:
这五首七律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情感,呈现了作者对传统与现实的思考与感悟。诗魂彰显了对端午节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怀念。同时,诗人也借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和个体价值观的反思与质疑。通过传统与现实的交融,诗人呼唤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价值,并思考当代社会中个体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追求。这些诗作引发了读者对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深入思考,让人们更加关注和珍视传统文化的力量和意义。
这五首七律诗以其情感与思想的交融,向读者展示了传统与现实的美妙共生。它们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珍视,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质疑。通过诗人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这些诗作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引导人们在传统与现实的交汇点上重新审视和探索生活的真实意义和个体的生命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