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绘制的科幻画
编者按:谭毅这篇文章写于2019年,几年过去了,科技更是突飞猛进。当人工智能开诗写诗,“人类”是否还可以依旧保持矜持或者傲慢地说诗是心灵的产物?“主体性”、“非意向性”是否可以作为划分“人工”与“人类”的区别?“未来”已来,但它/她 目前还是混沌的,也许诗性的真实才是“人类”与“人工”的最大区别,因为,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撰写的最不确定、让“人类”自己充满种种期待和疑惧的“诗”。
问题1:你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写诗,比如“微软小冰”写诗这件事情?她写的是诗吗?
答:机器“写诗”,早已出现。2015年,一位软件工程师在TED进行演讲时,展示了由程序所写出的英文诗歌,在与著名诗人所写诗歌的对比和较量中获胜(在第三次现场测试中,有70%的观众认为,程序写出的诗更像人类写的)。我认为这些由程序写出来的作品,就是“诗”。同时,它们也确实通过了关于写诗的“图灵测试”。因而,“诗人”这个称呼,应该被赋予某一段程序;同时,它更应该被赋予这段程序的设计师们。
“微软小冰”写出的诗,以当代汉语诗歌的标准看来,写得很糟糕。那是因为小冰的学习范本或数据库中的诗,过于芜杂和良莠不齐,没有经过专业挑选。如果改变这一状况,那么,其结果也会改变。正如,谷歌工程师用自编程序所写的英文诗歌,可以在观众的阅读感受中战胜艾米丽·迪金森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一样。
问题2:如果现有的人工智能(如微软小冰)写的诗有非常严重的缺陷,你认为这些缺陷能够被克服吗?不少诗人认为,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写出具有人类情感、灵魂和经验完整性的诗歌,特别是叙事诗。你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答:人类写的诗歌不过是生化算法创作的作品,这种算法并不是唯一和最高的算法。人工智能写出具有专业水准的诗歌,只是时间问题。
当代中国的诗人们在“人工智能写诗”这个问题上,普遍采取了一种非常保守的立场。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他们绝大多数都仅仅具有文科背景。他们受到古典、现代和后现代文科思想中的“技术批判”的影响,认为技术革新是对人的异化,因此他们对“人工智能写诗”这件事只能采取一种敌意和轻视的态度。迄今为止,讨论人工智能写诗问题的诗人们,大多都不懂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都没有学过任何一本算法教程,也不懂得稍微复杂一点的编程。在对人工智能几乎完全无知的情况下,仅靠读一些科普文章去谈论人工智能写诗问题,我认为缺乏意义。这些谈论,有些明显产生于焦躁、厌恶、反感等情绪,而很少有人愿意认真思考人工智能的可能性。
然而,“人工智能写诗”,既涉及到诗的问题,也涉及到人工智能的问题,因此一种更合理的思考,必须建立在对“人工智能”和“诗”都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在“诗”的问题上,我们也不能仅仅预设一种过于保守的前提,认为“诗”必须有这样那样的先在规矩和边界。更合适、也更有意义的态度是,承认“诗”自身的开放性和可能性。当代意义上的“诗”,类似于包含“地球”的“宇宙”:“地球”就是我们出发的地方,是我们的家园和来源,它可以类比于“诗”所依托的传统和现有经典;但是,诗的“宇宙”比“地球”要大得多,它也不是传统和经典能够完全涵盖的。在传统和经典的奥秘之外,宇宙间依然有着更大的未知和奥秘。诗人在对“大地”或“传统”的热爱之外,还必须具有一种朝向“宇宙”和“未知”的意识,也就是说,诗是对可能性的无限探索,它并不自限于任何一种现成边界。诗的存在,恰恰是要突破这些边界。如果我们意识到,“诗”总是出现在最不可能出现“诗”的地方,那么,人工智能为什么就不可以写出诗来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区分“人类诗歌”和“人工智能诗歌”,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主体性”和“非主体性”,或者说“意向性”和“非意向性”之间的差异。人类写诗当然有一个主体,这个主体有情感、有意向性。机器写诗的时候,严格来说迄今还没有主体,也没有情感、灵魂之类的东西。但我们没有必要用人类诗歌的意向性结构,去要求人工智能。我们可以承认这是两种不同种类的诗。而且,我们知道存在着很多种关于“诗”的观念。有一些人强调诗仅仅只是“语言”,还有一些强调诗是一种“绝对之物”,是“创世之初就存在的东西”。在这些观念中,“主体性”显然并不是诗的核心和必要部分。既然在“诗是否一定就要有主体性”这个问题上本来就存在着很多分歧,那么我们当然也不必要用这一标准去强求人工智能。
不过,对“人类诗歌”和“人工智能写出的诗”的区分,并不意味着这二者之间不需要有任何相通的标准。我们只是不要用“人工智能现在还不可能有的东西”去强求它一定要有。但是我们使用“诗”这个词的时候,仍然是有一些基本要求的。并不是任何分行之物、词语的随意排列组合都能够称之为诗。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写出的如果能被称为“诗”的话,需要达到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不可区分性”,它写出的东西必须能够让大部分人无法区分它是诗人写出的还是机器写出的。在不知道作者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把它当诗来看。通过一些测试我们已经发现,这一标准其实是非常容易满足的。第二个标准则是更加实质性的标准。要承认人工智能写出的是诗,它们必须能够模拟出人类诗歌中句式的逻辑性、情感的场景性和经验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在阅读时必须能调动人们的回忆、情感和不同层次的经验。就此而言,“微软小冰”目前的写作是相当初级的,仍然停留在语词随意组合、句子之间随意跳跃的阶段。但是随着算法的完善和深度学习时间的增加,人工智能对人类诗歌的模拟能力毫无疑问会进一步增强。
很多诗人以为,人工智能写诗时只是在进行AlphaGo下棋那样的数学和逻辑运算,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所谓“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系统,它所具有的基本能力就是在给定的材料中寻求规律,并按要求对这些材料的整体风格进行模拟(见人工智能学习写字和书法的报道)。这并不只是一种逻辑和数学计算能力。严格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举三反十”的能力,类似于康德所说的“反思判断力”(给定具体之物,寻求其中的普遍性规则)。对于任何现有的诗歌风格,人工智能都可以进行模拟,并可以写出足以乱真的诗来(见TED讲座中那位google工程师设计的诗歌软件,它能写出与迪金森高度相似的诗作)。
这里还存在着另一个问题,就是“独创性”的问题。很多诗人认为,诗歌写作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或者独创性,而人工智能只能模拟,不具有独创性。然而,“独创性”只是诗歌写作所要追求的一个范导性的理念,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写作事实上是在既定程式的范围里面进行的。而且,“独创性”更多的是一个近代以来的诗学观念,古典诗学多数时候并不强调所谓的“独创性”。因此对陶渊明进行模拟的诗人非常多,王孟韦储柳常,这些对陶渊明进行模拟的诗人都被认为是真正的诗人。这样看来,即使人工智能只能模仿现有的风格来进行创作,那也仍然是在写诗,只要它没有重复和抄袭前人。
某些诗人,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写叙事性的诗,另一些人则认为人工智能缺乏灵性,没有情感,没有灵魂,没有文化底蕴。殊不知,这些,人工智能都可以模拟,就如同动画片可以模拟人类的所有表情,甚至动画片比很多真人演的电影更有灵魂。这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所以,人工智能本身,可能没有情感、灵性、文化底蕴之类的东西,但是,他们可以高度逼近地模拟这一切。这样一种强大的模拟能力。使得人工智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超越语词随意组合、句子随意跳跃的阶段,并进而超越情调化的修辞表演的阶段。不难想象,它们在未来可以写出句子之间具有恰当逻辑关联的诗作。至于情感和经验的连续与完整性,这一般是叙事诗的特征。我们可以设计一种算法来使得人工智能写出真正的叙事诗。其实人工智能只要能写小说,它就可以写出叙事诗。
通过设定它的算法和学习方向,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写出具有高度经验连续性的叙事诗。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算法:首先,在人工智能数据库里输入大量一流小说和一流的故事,以及人物的传记生平。通过深度学习的神经网络,通过几百万次乃至上千万次的学习和运算,人工智能开始生产某个虚拟人物的生平、记忆和故事。其中,充满了各种场景、动作、对话和沉思、心理活动的片段。在写作叙事诗时,人工智能可以调取这样一位虚拟人物的记忆片段,来进行加工。人工智能可以生成上万个不同虚拟人物的不同生平,并根据他们写作完全不同类型的叙事诗。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至于文化底蕴,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将参数设置为调取某些特殊的措辞系统和句式,比如调取数据库中所有包含中国文化典籍和古代散文的信息,通过深度学习,模拟这些古文以及典籍的措词、造句、以及思维方式,并将它以某种方式杂糅在现代汉语之中。这样的模拟,完全可以产生出杨炼《自在者说》这样的作品,甚至,很快就可以超过其水准。
以上,通过两个具体的设计方案来看,人工智能可以写出被诗人们认为不可能写出的那类诗歌,其他的也是一样。对人类情感和经验的语言模拟,自然能在阅读中唤起我们的回忆、情感和多重经验。因此第二条标准也是能够达到的,尽管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我们不强求人工智能具备人类的主体性和意向性,而只是要求它的写作具有“不可区分性”以及在阅读中对情感和经验的唤起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人工智能是能够写出较高水平的诗歌,包括叙事诗的。永远不要低估人类设计的人工智能,因为它是人类的理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一种结晶、一种集中的展示。
问题3:部分诗人认为,人工智能也许可以写出“现代诗”,但它无法写出古诗和近体诗。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答:这是一种相当无知的看法。持这种看法的人大概不知道,从能够包含的容量、技艺的综合性程度和可能性空间等方面来说,现代诗比起古诗要远为复杂、宽广和变化多端,就如同围棋比象棋要远为复杂、宽广和变化多端那样。现代诗的开放性使得它可以处理一切事物、场景、事件和一切类型的人类经验,古诗则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局限性,有点头脑的人就会明白这一点。相比而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古体诗的可能性和变化空间,要明显大于近体或格律诗。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中,屈、陶是古体诗人,李、王都是古体远胜近体,杜、苏的古体与近体成就基本相当(对苏轼可能会有争议)。这样看来,古体诗的总体成就远高于近体诗是一个无法反驳的事实。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诗歌是需要容量、变化和可能性空间的,越是强调格律约束,诗的容量、变化和可能性空间就会越少。而现代诗比起古体诗,其复杂性、可能性的上限显然又大大增加了。
事实上,并不需要多么高级的人工智能,用一个简单的作诗软件就可以模拟出较为工整的旧体诗。而要写出让当代诗人们认可、赞赏的现代诗,就算是有强大模拟能力的人工智能,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格律诗的变化如此之少,规则如此固定,措辞体系如此封闭,只有傻瓜才会认为机器写出格律诗有多么困难。十几年前,我在论坛上就看到有人用初级作诗软件生成过如下旧体诗:
苍生蟹舍亦言归,夜久蜗牛一布衣。
楼阁青山开国远,烟岚黄鸟入天微。
雪中花落雕初下,风暖星临兔正肥。
际海江天沙漠漠,青云象地学忘机。
在这首“律诗”中,除了首联属于不知所云的拼凑之外,后面三联显得非常有“意境”。尤其是颔联和尾联,非常老练、开阔、有气象。这还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今天的人工智能要写出比这首更有句法关联性、更工整、更有意境的作品,那简直是易如反掌。
那些认为旧诗比新诗(现代诗)更复杂、更难被人工智能模拟的人,我可以断定,他们都是既不懂新诗之道、也不懂人工智能基本原理的井底之蛙。在“井”的既定框架之中,他们永远不可能被人说服。对于这些可怜的“青蛙”,就让他们沉浸在他们所望见的“天”就是整个天空的幻觉之中吧。
问题4:对于人类来说,“人工智能写诗”是好事还是坏事?它会篡夺人类创造性主体的位置,使得人类的诗和艺术都变得失去意义吗?
答:我本人喜欢也期待阅读到更多机器写出来的好诗,也可以理解为,我认为人工智能写诗,是一件好事。
艺术在这里,不是被人工智能复制,而是由人工智能参与的创造和竞赛过程。我也并不认同,这里存在机器占据或篡夺人类创造性主体的事实。强人工智能的出现,还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它更像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它实现的可能性并不是那么高。我们对未来的设想,不必过于“科幻”。而且,在“强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人类就很可能毁灭。人类更可能毁灭于自身的现成人性(贪婪、残酷与相互仇恨),而不是机器或技术。对我来说,自古就有的、体现于一切历史时代中的现成人性,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
在这个前提之下,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合作更可能是未来某一个阶段的主题。
技术和人类一起,提交各自的作品,不但可以促使我们反思“人是什么;人的情绪情感及第一人称视角之下的(如必死性等)经验意味着什么;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理解;以及‘表演性’在人和其他物种的生命中的位置……”等等问题的现有答案,我们还可以接着讨论:哪些诗是人工智能不容易模仿或制作的诗?也可以反过来问:哪些人类诗人写出的诗,更像机器写的?这意味着什么?“人工智能可以写出或容易摹仿的诗”,成为了判断人们现有诗歌写作好坏的一条新的参考标准。
有机器参与的人的创造力,将更为活跃。通过创造出比人类更强大的机器和机器系统,人类的心智也在变得更强大和深不可测。人和AI的合作,共生,共同进化,已经是一个事实,在未来会更为明显。
总之,一项活动的出现,能够不断更新人对自身的定义,展开对生命形态各种可能性的思考,发明出新的人类工作方式,那么,在我的理解里,它是善的。
2019年

谭毅,四川成都人,现居昆明,任教于云南大学美术系。已出版诗集《天空史(第一卷):诸神》(2021)、《家与城》(2017)和戏剧集《戏剧三种》(2011),并在《扬子江诗刊》《诗林》《飞地》《草堂》《中西诗歌》等刊物发表诗歌和译诗若干,曾获“滇池文学奖”等奖项。
附:近期重点关注专题栏目——
“未来诗学”往期文章
2023年5月,活跃在中国当代诗歌现场的诗人、诗歌评论家、学者,展开了一场关于“当代诗歌困境和危机”的专题研讨,这场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和诗学理论,引起了极大关注。根据这场讨论的主要参与者一行、王东东、张伟栋等人的建议,南方诗歌开设“未来诗学”专栏,用以刊发关于这一主题的有关作品。
这是一个特别需要诗歌的时代,南方诗歌秉持“开放、包容、自由”的诗歌精神,欢迎争鸣,并希望为中国新诗的未来,找到更多的共鸣!
六人谈|当代诗歌的困境与危机
候乃琦|当代诗歌困境现象之观察
梁余晶|困境,但非绝境
楼河|历史主义诗学是必要的还是可怕的
蔡岩峣|不仅是语言还有语言对应的生活
吴虑|“绝境”,或曰一次换轨
李照阳|诗歌史的终结,经验写作、自我与诗的更新,及AI的冲击
李少君|人诗互证与诗歌境界
张伟栋|小诗人时代的忧愁
楼河|说你有病,给你开副毒药
彭杰|当代诗歌中的“不满”
楼河|“大诗人”的不可能
箭陵霄|异构诗学批判当代诗歌散论
吴虑|怎样“换轨?兼及“幽微”的革命
阿西|稗类、扮相、炫技及尺度
刘萧|未来诗学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张雨晨|诗与新媒介思考
曹 僧|公益诗学作为一种未来诗学
赵佼|“他者”的回眸
楼河|我们今天的诗歌“问题”和面向未来的诗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元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二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三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四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五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六月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七月目录
“崖丽娟诗访谈”:冷霜|当代诗需要与其他人文领域形成主动的认识思想连带
末未:约等于薄薄的尊严和羞耻
“未来诗学”:赵佼|“他者”的回眸
“他山诗石”:李以亮 译|温茨洛瓦诗选
“未来诗学”:楼河|我们今天的诗歌“问题”和面向未来的诗
王自亮:金沙江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