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首语:
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作者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园林人物,来致敬造园精英,探究中国古典园林在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底蕴。



钱泳(1754—1844)清中后期的著名作家、书法家,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兰林集》等。初名鹤,字立群,一字梅溪,号梅花居士,金匮县泰伯乡西桥 庄人。钱泳出身名门望族,未事科举,长期作幕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1813年(嘉庆十八年),钱泳为创造清谈读书,觞咏研学的理想环境,让生活更接近自然,从江苏常熟钓渚渡迁于翁家庄,建造了履园。他取《周易》“履卦”之意 命名园林,表达了“履道坦坦,幽人贞洁”的文人情怀。
园址地势低平,四季分明,园西相邻南北流向的梅花溪,禁烟英雄林则徐喻之为“溪水到门清似玉”,奔流不息的溪水为履园提供了优质的景观资源。至今尚存土石驳岸,茂盛林木。园周颇多可资借景的山水资源。孙原相诗中有:”开门正对宛山碧,山替主人来劝客。”之句,这是正门借了10公里外的宛山之景。宅园西北则是常熟的尚湖、虞山风景区,韩崶的题咏诗“一角虞山点翠螺,絳云楼阁劫灰过。”说明履园将园外的虞山一角借入,与园内楼阁搭配成景。




履园的住宅区为南北向的五进院落,呈前宅后园格局,建筑与院墙围合形成密闭空间,景观以建筑与少量植物为主。从南面的宅门进门经轿厅,入庭园西有茗狄馆,东有保春亭,北登中心建筑“写经楼”,这有园主摩玩金石碑刻处的“写经堂”和他的书斋“养正书屋”。最北面的厅堂是老人起居的“述祖堂”。宅北则为小游园,园中为一大水池,池畔有三条迂径从林间穿过,通往西侧院墙的柴门。开门正对着梅花溪两岸茂密的梅林、水边绵延飘摇的菰蒲。此处开门可造成水景的大小映衬对比,使游观体验更加补雅清逸。梅花溪蜿蜒流淌,与田间阡陌交错,和乡野田园之美和谐统一。
园中水生植物基本都是菰草与蒲草,菰蒲丛生,苇叶萧萧、满目清苍疏旷。
陆生植物首先是乔木梅树,潘奕秀诗云:“梅溪住梅里,绕屋种梅花。”其中还以白梅为主,因为要有“万里香雪共诗深”的意境。绕宅树种还有垂柳、梧桐、竹菊,显示园主清雅自然的审美观。




明季以来江南私家园林日盛,有不少达官富商在造园时炫富摆阔,追求形式华丽。钱泳广涉南北名园,又有高度的文学书画艺术修养。他坚持了宋代以来文人园简远疏淡、雅致天然的造园美学观,顺势理水,建筑形制简约朴素、不求奢华。在“履园园铭”中他就明确表示:”不开九径,不起层楼,日涉成趣,得休且休。”“春花秋月,为我所履;世间何乐,可以代此。”在作者心目中,简约天然的乡野田园之美就是理想的生活境界。“修竹百竿,可招清风;长松一株,能挂明月;老梅寒蹇,凝香入窗。”应该说,这是当时造园活动中一股可贵的清流,可称古典文人园林的范本。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钱泳辞世,所藏金石散佚殆尽,履园也衰落消失。
时至今日,古为今用,履园的造园理念与实践,也能在我们城市的小游园,小型绿地的建设中提供许多启示。诸如因地制宜,借势造园,使自然与人文、生态与人工相结合,打造出理想的“城中园”,使诗与远方在都市变得“触手可及”。在乡村园林则更可发挥环境优势,突出主题。挖掘乡土资源,展现乡土田园之美。

作家简介:
张谷平,江苏武进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是语文高级讲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数十篇文艺评论、散文、报告文学。是上海评论学会会员,上海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