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章 昆明春游话当年
一
一天傍晚,家里来了一个陌生电话,一看是昆明市的座机,真清沉思了一会儿,铃声一直响着。于是,就接了起来,电话里是一位老年妇女的声音:“你是虞河头的李青?”“是的!”“你是大作家呀!我们村的秀才啊!”“啥呀!半边秀才而已。”真清刚说的《半边秀才》,想起了一段往事。
苦菜花儿开,满地黄——这熟悉的歌声在耳边回荡。上午去踏青,顺便挖了些苦苦菜,看着一簇簇金黄,五十多年前的记忆浮现在眼前。
我上三年级时,星期天就去生产队劳动。那时春耕是用牛拉着手扶犁在沃野里行走,扶犁的是本村的一个大哥。
听我大姐说,你学习很好,星期天又来牵头(牵牛拉着耕地俗称牵头),给家里挣工份。
我家里人口多,劳力少,爷爷身体不好,只有父亲母亲两个劳动力,弟弟妹妹都还小,一早一晚替爷爷放牛,星期天就来牵头。
我经常看见你放牛时听三爷爷讲《西游记》。
“是啊!”我学着三爷爷的腔调讲了起来。
唐僧、沙僧、猪八戒和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过九妖十八洞,洞洞有妖精……
哈哈!学的很像三爷爷,你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吗?
不知道!
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
我知道《苦菜花》的作者。
作者是谁?
马德英!
哼哼!大姐还说你学习认真,今天看来你就是个“半边秀才”。
我当时一脸懵逼,回家翻出那本没有书皮的《苦菜花》,在书背上就是写着马德英著。母亲看我拿着书发愣,就问:“儿子你这是咋了?”
上午牵头,李法能大哥哥,嘲笑我。
笑你啥了?
他问我《苦菜花》的作者是谁?我说是马德英,他就称我“半边秀才!”
拿过书来我看看。
母亲把书翻来翻去地看了一会儿,(皱起了眉头)就说道:“这是跟谁借的书啊?书皮和痱页都撕去好几张了!还有书背上的冯德英的两点水也撕掉了!难怪你念成马德英。”
从此以后,我更加认真听课,好好读书了。五十多年过去,许多事情都模糊了,惟有“半边秀才”时时难以忘怀。
“半边秀才”讲故事了,李法能在麦收结束,交完公粮后的一次会上,穿着粗布的白衫,脚登着一双老布鞋,头用水刚泡过,铮明瓦亮,高大英俊的形象不输杨子荣。富农出身的法能当了生产队长,与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我那时小,学习好,但调皮捣蛋也是出了名的。放牛、骑牛的技艺就像杂技团的,站在牛背上奔跑,躺在牛背上睡觉,倒骑、偏骑就更不在话下了!生产队长知道我胆大,就让我去放马,并嘱咐说:“半边秀才,放马去吧!作者姓冯。”当时我未解深意,牵着枣红马出了村,然后飞身跨上了马背向山坡跑去。
苦菜花啊苦,满地黄……凄凉的歌声在我的耳边萦绕,“半边秀才”是我的符咒,让我魂牵梦绕。
每当春天来临,我都会心事重重,心怀荡漾。“半边秀才”这个魔咒,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不到佛祖面前是去除不了的。
顶着“半边秀才”的头衔, 我上初一时就对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有了兴趣,被伟人的文笔所吸引,从此想入非非,做起了春秋大梦。“秀才造反”“秀才遇到兵”等古语让我这个“半边秀才”一直茫然。
李法能去逝的噩耗 ,我这个“半边秀才”沉默了半年。年逾花甲的农夫,也想:一杯浊酒一回忆,难忘少年时懵懂。
时光不老,岁月沉淀。我在回忆中醉倒,中国的文字把我唤醒,让我从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漏,知道了射太阳的后裔,三皇五帝, 文明开始,古圣先贤,仰天察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文字。华夏五千年,今朝一墨笔。我兰若子墨,姓李,名清发,好古乐今,陈述当年,抒怀今日。犹如孟德之豪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
我李清发,今已白发,无建安之笔,有“半边”之名,思之,怀之焉?何以兴之哉?知音文坛可能共鸣也!
真清回着电话。
是啊!你是谁?
我和你是一个村的!
你的座机显示是昆明的。
是你写的《老家的故事》吗?
是啊!怎么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父亲,我叫李红,是你的宗姐啊!
老姐姐好!
通完了电话,三妹问是咋回事?真清就拿出一本集子,翻开了《老家的故事》。
少年的小溪还在流淌,牧童的鞭儿挥舞着故乡的白云!老槐树下,我同月亮静静的听着胡子里冒着旱烟的“滋滋”声混和着的故事。
解放前,坊茨小镇东南五华里有一个村庄——虞河头村,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叫李铭勋,老人们都称他三营长。
1909年,一个懂风水的南蛮子途径村南的一个墓田言道:此墓主的后人出乱世英雄,但好景只有四十年矣!这个墓田就是三营长家的祖坟。
当时,李家还很穷,三营长弟兄七个,排行老二,父亲还抽大烟。一天父亲听到孩子们的“抽泣”声就问出了啥事?夫人长叹:家里断粮了,没钱买?
“戒烟!”父亲把存着的几两烟土交给了妻子,卖掉籴回了粮食,度过了荒年。
转眼,李铭勋十三四岁了,父亲托人安排在坊子商会当小伙计。那个年头乱啊!杂牌队伍像拉网一样,今天姓张的走了,明天姓王的又来了,搅得城乡鸡犬不宁,商会的头头们伤透了脑筋,最后让十多岁的铭勋担任会长。春去冬来,在这期间个头矮小的、聪明伶俐的铭勋,结交了季团长,昌乐县长张天佐,还有国军军长——李尼···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二十出头的铭勋拉起来了队伍,加入了抗击日寇的地方武装当了三营的营长,与日寇周旋。
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三营长带领着几十号人马,袭击了坊子火车站日本仓库,抢走了枪械、军需和两匹东阳马,又东进偷袭了虾马屯火车车站。从此,他骑着东阳马,挎着盒子炮,举着东洋刀···
日本鬼子恼羞成怒,追杀李铭勋未果,包围了虞河头村,烧杀抢掠,把李家大院化为灰烬···
历史的天空血雨腥风,老爷爷咳嗽了两声,睡觉去了,明晚接着唠。
月亮又爬上了树梢,旱烟袋的“嗞嗞”声伴随着鬼火一闪一闪的,粗狂的大嗓门流淌着故乡的传说。
古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今表李铭勋七虎亲兄弟。老大铭功在家务农。老二就是三营长。老四闯外下落不明,老五李铭耀率领一个连,地方部队上干六连连长。老七李铭德担任五连连长。只有老六李铭显老实本份是个车把式,驯马好手。
老六李铭显,中等身材,车轴汉子四方脸片,络腮胡子捧出狮子鼻架着的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人送外号车夫子,他有驯服烈马的本领。前年露了一手,招致了大祸。咋回事啊?!咋回事?因为他是三营长的亲六弟,土改时化成了地主,只准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一天中午,社员们还没有到生产队上工点,李铭显第一个来到了办公室门前,有几个调皮的孩子嘻嘻哈哈围了上来,“队里的大骡子、大马咋那么听你的话?”李铭勋手一晃驾车的长鞭“啪!啪!啪”!的三声脆响响彻半空,紧接着领着孩子们来到仓库门前,门前摆着社员分粮食用的大铁磅前,拿起了三百斤的秤砣放好了。随着“看!嗨——”手起鞭落,鞭梢重重的抽在了磅盘上,秤砣“嘎达”一声绷起···一鞭三百斤!真是神鞭啊!
李铭显有一个堂兄弟解放前也干过匪军,戴着帽,为了尽快摘帽,好好改造向政府做了虚假汇报。李铭显加入过三青团,在山区暗杀过好人,现在在人民大众面前不思悔过,还挥鞭示威,一鞭三百斤威慑人民政府,妄图复辟重新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革委会立即派民兵提审李铭显,严刑逼供···是夜(1970年麦收时节)李明显连滚带爬回到家中,趁老婆孩子熟睡之际喝了火碱,痛苦中拿刀刨开了自己的肚子。第二天收敛的人说,肠子淌到了炕上,用秫秸连成栅子把李铭显卷成卷埋了。
再说李铭勋的死也与他的堂弟有关。李铭勋的队伍发展的很快,总部营盘扎在安丘山里,附近的張疃村(在虞河河头村东南六、七里处)驻扎着一个营,他的姨太太就住在此。说起姨太太还有一个小插曲。
当年,三营长与张天佐、李尼、季团长结拜,来往频繁,相貌堂堂的李铭勋,身材魁梧,紫红色的满月面庞,谈吐风雅,引起了季团长三姨太的好感。三姨太年方十八,被季年近半百的季团长从青岛名伶抢来做了小。当时三营长也大婚已成,家室在老家侍奉父母。父亲得知儿子娶了个戏子,又是他人的姨太太,说啥也不让领进门。无奈,三营长只好把三姨太安家在张疃。三姨太跟了三营长,季团长咋能干?
季团长是胶东的武装,被日本鬼子追杀到潍河一带,几乎全军覆没。三营长偷袭虾马屯车站时,从日本人口中得了消息。第二天拂晓,带领人马打了鬼子一个伏击,救出了季团长的残兵败将及家属。
姓季的是个老江湖,死里逃生来到张疃,双腿扑通跪倒在地:“感谢英雄搭救,如再生父母···”随后结拜金兰。后来他看到自己的三姨太对李铭勋有意,深知强龙难压地头蛇,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何况又是救命恩人,心生一计设宴邀请李铭勋。酒至三巡,菜过五味,季团长佯装喝醉了,让三姨太出面陪酒···
李铭勋睁开惺忪虎目,一位貌美仙女躺在自己怀里,怒喝:哪来的狐媚!只听到隔壁哈哈大笑,传来了季团长的沙哑:恭喜李弟,总算成全你们啦!嘿嘿!今天就拜堂!
后来李铭勋才得知,此乃一圈套。季团长和李尼都是蒋介石的队伍,三姨太是国民党特务,但是知道的太晚了。解放战争时期,三营长被动与共军纠缠、接触,想投靠光明。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故乡,装着家乡的的父老乡亲。在自己干坊子商会会长,率领队伍与日本鬼子交战周旋中,所得的财物给村里修了六条拦水坝,建立了小学和联中。准备把所有家财再建高中时,解放战争到了相持阶段,继而国军溃败。李尼、季团长挟制李铭勋转战到了云南,李军长继续拉着人马挺进泰缅边境,三营长誓死不从:中国人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国土上。李铭勋留在了云南建起了面粉加工厂,全心经营企业,企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南国的明月依然明亮。但每逢十五的月光洒在李铭勋的酒杯里,几颗豆大的泪珠溅起了酒花,思乡的钩子把柔肠搅成了信鸽,飞到了齐鲁大地的灵山脚下,虞河头村。
人民政府通过书信上的地址,南下云南逮捕李铭勋,乘飞机押送回乡,经公审执行枪决。当时一并枪决的五人,三个吓的昏死过去,一个拉尿了满裤裆。只有三营长宏钟般的嗓门:我李铭勋走岔了路,死有余辜;但我对得起父老乡亲,是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拿把椅子来!我死也要坐的端端正正。
密告家书的,李铭勋的堂弟,人送外号——笑面虎,从此得到了政府的宽大处理,劳动改造的苦差事不用干了,因两次告密加诬告换去了自己两个堂兄的性命,留下了后人耻鼻的下半生。
二
春节临近,昆明打来了电话要了真清的详细地址后,寄来了云烟和精致糕点,邀请李青去昆明做客。时年春节,银狐因带媳妇和女儿去日本过年,期间没有回老家。一个月后自驾回到了山东老家,看望了爷爷奶奶后,就拉着李青夫妇历经十个小时,九百公里到达七贤郡。在此期间,昆明又打通了李青的手机邀请去昆明玩,银狐接了李红的电话。
我爸爸没有单独出过远门,去了不大放心,等以后有机会我去丽江出差,带着爸爸去看姑姑。
没事的!你把你爸爸送上飞机后,我们去接机。
一个月的时间,李青和三妹从山东老家到了杭州,又去了昆明。后来真清写了《昆明春游记》:
缘于几年前,写了《老家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的女儿——李红(现住昆明市)从文章中得知我的地址,打电话联系上后,数次邀请到云南相见。今年,儿子在工作之余,驾车回到山东,于农历二月初五上午八点四十分,从老家虞河头村启程,经安丘上高速,过日照、临沂、苏北、苏南进浙江,傍晚抵达良渚七贤郡。在儿子家中半月期间,李红姐姐又打手机催:李青弟弟何时来昆明呀?
儿子给预定了机票,是日上午十点驾车送我们萧山机场,为了迎接亚运会,机场正在扩建。诺大的场面,热火朝天,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停车地下车库后,乘电梯上升到了机场售票大厅。取了票、午餐、安检时,儿子跟我们挥手说再见。三个小时的空中飞行,落地长水机场。在C出口处,从未见过面的老姐姐带着一中年男子和一青年高举着牌子:欢迎李真清来到昆明。我紧紧地握住宗亲们的双手,注视着《老家的故事》主人公的后代。
晚餐在西南林业大学附近白龙大街上的一个豪华酒店,为我们夫妻接风后,在姐姐家品了茶,送至早预订好的“恩来宾馆”。
第二天,宗兄——李清玉驾车带我们和姐姐游览了“美军援助抗战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紧挨着号称海内四大名楼的《大观楼》。宗兄青玉给我们买了门票,我们登上了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跃入眼帘:(公认的古今第一长联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长达180字。并不是说大观楼长联就是字数最多的对联,而是指这个对联又长又好,令人拍案叫绝。)大家请看: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北走蜿蜓,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作者孙髯翁一生都是穷书生,虽然穷困潦倒,但心胸志向却非常广阔高大。因为住在昆明一个叫“蚊咒台”的地方,他也被称为“蚊台”老人,靠替别人算卦谋生。郭沫若曾评价此对联:长联犹在壁,巨信笔如椽。从此后,黄鹤楼有唐代诗人崔颢写的《七律.登黄鹤楼》黄鹤楼名满天下。岳阳楼有范仲淹的写的《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名扬四海。滕王阁有王勃写的《滕买阁序》滕王阁故此名贯古今。大观楼有了孙髯翁的长联 ,名联铸名楼,真正是名扬天下,不朽千古。胜境让人流连忘返,感慨万干。多少游客穿流不息,有多少文人墨客能感受到文化和对人生的体悟。真个是:登斯楼也!心旷神怡。赏悦了咸丰皇帝的手书;拔浪千层!领略了毛泽东对长联的点评:毛泽东生前阅过的书中,还有一部平装本《楹联丛话》。平装本《楹联丛话》中说:一百七十余言,传诵海内。毛泽东阅后挥笔在此联旁写下:一百八十字!然后在“传诵海内”对记者说:一百七十余言不准确。所以,毛泽东的气度和经天纬地的才华才有如此一笔。
中午吃了云南特色“过桥米线。”宗兄绘声绘色地讲着:过桥米线的故事,宗姐教我们怎么过桥。一介书生苦读的影子在寒风中抖动,一个贤惠的女子却楚楚动人。
下午游览了云南讲武堂,当年朱德元帅、叶剑英元帅在此学习、训练过。继而去翠湖观光,在大音乐家——聂耳的塑像前拍照留念,听李红姐姐讲,翠湖是聂耳青年时经常来练琴的地方。午后在云南王龙云的戏园子里品茶闲聊。晚上躺在恩来宾馆的床上,真清思来想去赋诗一首:
风催柳絮欲何求?墨客长联古韵留。
昨日开怀宏志向,今时放眼大观楼。
滇池似海千层浪,往事如烟几度秋。
一梦髯翁兰若慰,钟情妙句醉心头。
昆明的早上比山东天亮的晚。八点多了,宗姐的手机才响了,问起床了吗?吃过早饭,外甥女燕来就带我们乘双层公交车在闹市中穿梭。经过金马、碧鸡来到了号称西山睡美人的脚下。下了公交车,二外甥孙茂驾车等候,外甥是云通区的党委书记,工作特别忙,在百忙中抽出一天时间陪着舅舅游玩。
孙茂在售货亭买了面包,领着我们到长堤上喂了一会儿海鸥,一行五个人谈笑风声。真佩服!谈吐儒雅的外甥一边递着香烟、一边介绍着昆明的变化。燕来抽空就拍照合影,再发到李红的手机上。不知不觉来到了“望汐楼前”,五百里滇池真是望不到边,“拔浪千层”的气势恢宏自不多言。
中午,外甥媳妇早已经预定了酒店,举杯尽兴、谈兴意浓,李青和老姐姐喝着燕来捎着的稻花香酒,眉飞色舞。午餐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后,下午外甥开车带我们到了自家的别墅品茶聊天。晚餐由宗兄李清贤夫妇招待,酒席上有宗姐、宗兄全家,外甥女一家,共计一十八人。
第三日,外甥女带我们登上了凤鸣山金殿,一边游览一边介绍。当年藩王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了解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悲欢故事,清代诗人——吴伟业写的一首《圆圆曲》演绎了明未清初的朝代更替史,这段悲惨又戏剧的人间传奇给后人留下了多少感叹和思考。
《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我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下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惊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座客。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皙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娥眉匹马还?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鬓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传来消息满江乡,乌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合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樽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当时只爱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错乱狂风扬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君不见馆娃宫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鸟自啼,屉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凉州。
在凤鸣山上的金殿顶楼外甥女——燕来付了钱:“舅舅!你来撞三下铜钟吧!”我站稳后撞钟三下,旁边的僧人送了三声祝福!聊表感慨后,下楼顺道乘公交车来到傣族烧烤店,外甥女点了特色火锅,吃罢乘公交车回到了李红姐姐家,晚上在宗姐家一块包了饺子,然后欢聚晚餐。
第四天,大外甥——孙来请假,驾车带我们沿着滇池的西北环形公路,经过海口,顺着滇缅公路来到了晋宁区的郑和公园。四人进了公园,一路走一路畅谈,深情缅怀着伟大的航海家、海上巨人——郑和。六十五岁的大外甥扶着年近九十的宗姐,不辞辛苦,一边走一边不停地介绍,让我们晓得了名声远扬中外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丰功伟绩后,又观展了很多名人书法碑刻。游览中见识到了老姐姐学识渊博,她一边幽默的介绍、一边感慨:像这样有意义的公园非常冷清,现在的人虽然富足了,但只知道虚浮凑热闹,不会到对人类和国家有贡献的英雄面前瞻仰祭拜,很是心痛啊!然后风趣地说:当下流行着这样的话,旅游凑热闹,上了车就睡觉,下了车就撒尿,进了公园就拍照,回到家里有人问啥也不知道!最后观看了晋宁历史博物馆。
中午,外甥在公园门外的酒楼盛情招待。下午,开车沿着滇池南边向东环行,游览了古寨王国的遗址。
春雨贵于油,昆明却下起了小雨。山东老家打来了电话说都浇小麦了!我赶紧告诉儿子订票返乡,跟宗姐说明情况。老姐姐恋恋不舍,紧紧地抱住我们,热泪盈眶:“我的亲兄弟呀!我的老家的故事啊!我十几岁离家,在远隔五、六千里外的云南扎下了根。三十多年前老伴因病去逝,我一个妇道人家拖着四个孩子,养着老娘,照顾着两个弟弟…哎!不说了!现在赶上了好时代,改革开放后,日子越来越好。现在我们的习主席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大政方略,让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逐步提升。”身体健壮,思维敏捷的老姐姐,性情开朗,才学兼备,不仅博古通今,并且还有一手好书法。
最后的一天,苍天好像被我们的亲情感动了,计划上午去世博园看褚橙大王——褚时健去世后,其妻马夫人成立的褚马商学院。因为学校聘请了王石和吴晓波为名誉院长,可是半天没有停雨,我们就在老姐姐家里包水饺、聊天。外甥女、外甥和姐姐陪我俩吃酒品茶。下午天晴了,老姐姐领着我们来到了西南林学院的研究院,院长竹类研究专家,小外甥——孙盛接待了我们。
老姐姐和外甥领着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后,来到导师——薛纪如的铜像前,让我为其拍照留念。晚上,外甥夫妻两个在昆明酒店与我们话别,老姐姐讲说着当地的名吃——烧饵块、汽锅鸡、红三剁、宜良烧鸭、大理砂锅鱼等,真佩服老姐姐的言谈举止、事无巨细、有条不紊地介绍着:“当年,周恩来总理接待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就是在这个酒店,李青兄弟,老姐姐今天也要向当年周总理接待亲王的规格作为告别酒宴了!来吧!三杯酒!!”
一个研究竹子的科学家——孙盛赠送了舅舅自己的三本论著,然后依依惜别,李青和三妹就回“恩来”宾馆休息了。按照车票上发车的时间,早上五点大外甥——孙来准时送我们到了昆明火车站。
李青和三妹挥手告别:再见了!春城昆明!再见了!亲人们!!
三
疫情期间,李红打来电话问候并询问老家的近况后,说自己出了本关于自己的经历和心得体会的小集子,寄给真清兄弟留念。
收到书《暮色苍茫看人生》就翻开来看到第二页上的序:
李老于1930年11月生于山东潍坊。1949年随父辈南下云南,定居昆明。1952年考入云南大学林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从此,李老将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林业、教育事业。
1961年正值新中国三年困难时期,李老放弃大城市生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举家迁往雄州大姚县。
在那个贫穷、落红、偏僻的小县城,李老渡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期,在大姚县农业中学(后改为师范学校)执教20年。经历了十年浩劫一“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一系列政治运动。
因出身问题,遭受的打击、冲击不言而喻,最终成为她一生最难忘的记忆。正如李老文中所描述:“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乌云滚滚、浊浪滔天、一片混乱”!
这期间李老丈夫被下放离县城30公里的“五七干校”强制劳动,她拖着年迈的老母及四个未成年的孩子艰难度日,一家人相依为命,可畏历经千辛万苦,偿尽人间百态。直到今天每每提到“十年文革”,李老总是滔滔不绝,刻骨铭心。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李老一家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重新回到了今天西南林大的前身一云南林业学院。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春风,李老精神焕发,全身心投入到新时代祖国的教育事业之中。
好景不长,刚刚开启幸福生活,1983年李老丈夫孙鸿猷因患不治之症英年早逝,年仅53岁。
李老从无情地打击中艰强地站了起来,作为一家之主,她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艰辛的历程与生活的磨难铸就了李老宠辱不惊,胸怀坦荡的品格与豁达、宽容的心态。
“我一直在波浪中翻滚,摸爬,带领儿女们艰难地走到今天,在风雨雷鸣中,我始终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操,这一点,儿女可以引以为自豪”!
这是她一生真实写照,也是她晚年的人生感悟。
晚年的李老先生《暮色苍茫看人生》,望窗外云卷云舒,始终关心世界时事和国家大事,看“新闻联播”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每逢节假日,四代同堂欢聚之际,她总是忘不了聊聊天下大事,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观点…
晚年的李先生满目青山照夕阳,独坐书斋,以书报为伴,遨游书海,追忆古今,收获快乐,其乐无穷。
她常说:行不了万里路,我就读万卷书。她谆谆告诫后辈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人生本是一本无字的书写尽一生喜怒哀乐,沧海桑田”。
书法——也是李老晚年生活的一大爱好,博采众长,挥毫泼墨,自成一体,留下了不少墨宝。
晚年的李老先生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她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昭示了:夕阳是首永不消失的壮丽诗篇,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
她常说:我年逾古稀,进入倒计时,更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太平盛世,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
晚年的李老先生崇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她常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理解宽容是美德,求同存异促和谐。
她时常教育后辈们: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遇事冷静,处事从容,心怀坦荡,家和万事兴。
30多年退休生活的积累形成了李老先生人生态度和基本理念:“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即:身体健康是核心,遇事不妨糊涂点,生活尽量潇洒点。
今天,92岁高龄的李老先生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窗外云卷云舒;仍衣着整洁,步履坚定,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夕阳无限好,何必惆黄昏
丹心一片夕阳红!
木言
二零二一年腊月于昆明
作者简介:
李清发,笔名兰若子墨。潍坊市作协会员、中华诗人协会会员。喜古文、周易研究、律绝古风宋词和辞赋,尤其回文赋得到了奇诗派的认可。近千首发表在《中华诗人》、《华美诗赋》《火炬绿风》、《坊子文艺》等刊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