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痛悼念恩师卢恺先生
文|毋东汉

文友吕军宝发来微信,传来噩耗,犹如青天霹雳:恩师卢恺先生仙逝了!回忆卢老师的教导和恩泽,我忍泪命笔。
卢恺,1937年生,城固县人,中共党员,原长安剧团编剧。他创作、移植、改编戏剧30多部,发表各种文章百余篇,著有《门外集》等。系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文史艺朮研究院研究员;曾任闫良文化馆馆长,市艺术学校校长,西安市秦腔二团(三意社)党支部书记兼副团长等。

据悉,卢恺老师身体本来很好,因献余热,工作奔波,不慎摔伤,体质因卧床不起而下降,后因新冠疫情“二阳”,抢救无效,于2023年6月16日悲惨仙逝。享年86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长安县文教局、文化馆,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用毛泽东思想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组织业余作者,成立了以“长红艺”为集体笔名的文学艺术创作组,深入到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如小新村、邓北、东大、和迪、沙场等村及大峪水库、小峪水库、翠华山水库等工地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创作秦腔小戏剧本。记得创作组的工作方针是:“组织不散,人员轮换,上山下乡,坚持四同,集体讨论,作者执笔,排练汇报,专家指导。”从而整合业余文艺创作队伍,精雕细刻作品,为农业学大寨唱赞歌,颂英雄,推波助澜。卢恺老师就是文化馆“长红艺”的带队干部和指导教师。指导“长红艺”好几期,出作品,出人才,出经验。作品如《半袋水泥》《送水》《柳林堡》《红松岭》《丰收场上》《红峪浪花》等大小戏剧几十部。还有《果园风雷》《育新人》《银铃与铁牛》等革命故事十余篇。经“长红艺”锻炼和提高,此后成为作家艺术家,参加省作协、省剧协的有:张平、尤永杰、任永明、王涌讯、张学文、樊耀亭、崔皓、穆利亚、吕军保、杨向曦、毋东汉等数十人。
我本来不会写戏,在卢老师指导下,和穆利亚合作小戏《丰收场上》,由她执笔,她的钢笔字写得好。第三期“长红艺”组员有毋东汉、杨向曦、王稳年、张辉、樊绪琴和穆利亚。卢老师还专门给我十天时间,我驻小峪水库,写小说《水有源》。卢老师带领我们跋山涉水,到翠华山及正岔小学体验生活,搜集素材。讨论提纲,研究结构,修改台词,完成了任永明执笔,集体创作的秦腔剧《红松岭》,后在长安剧团汇报演出。他辅导我归纳戏剧24种创作表现手法,每种手法用四句歌诀概括,成为我后来讲写作的教案。他还帮我修改剧本《胆大艺高》。文教局推荐我上大学,我因正在《西安日报》学习而放弃名额。剧团招聘演员时,文化馆拟借机招聘我为编剧,后因我年龄等问题未果。而以上提供推荐名单的正是卢恺老师。推荐我去报社学习也是如此。我们在“长红艺”活动期间,卢老师指导我们采访、构思、选材、列提纲、讨论,编场次,修改唱腔台词。我原来只会写故事,写诗歌,跟着卢老师学习写戏的规则和技巧。我后来写的秦腔小戏《调解委员》,经卢老师修改润色后,子午曹村业余剧团精心排练,自娱自乐。
卢老师携夫人张彩丽老师(著名演员)同吕军保夫妇到我家看望过我的母亲。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其乐融融。
卢恺老师不幸仙逝,我越想越悔恨。当军保告知我卢老师有病时,我未能即刻前往探视,真没想到永远见不上恩师了。疫情的束缚,我胸前疤痕动手术,以及其它繁琐事的纠缠,都不是延宕、推迟的理由。人生苦短,吉凶难测,悔不该“明日复明日”,以至推迟至后悔。更为悔恨的是,卢老师健在时,我没有经常去聆听教诲,遗恨、遗憾之至!
良心的责备如皮鞭抽挞,我竟没有报答过卢老师知遇之恩、扶植之恩、厚爱之恩于万一。悔之晚矣!
愿卢老师云端有灵,含笑俯瞰,我要牢记恩师教诲,残墨秃笔,继承恩师遗志,延续恩师歌喉,抒人民之情。
恩师卢恺先生安息!
2023-7-4-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