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场与下半场
人的一生,如果以重大转折点来划分,那么大体上可分为上半场与下半场。要是只有上半场而无下半场,其结果就会是大相径庭,有人遗憾而埋名,有人颂扬而掩恶,留下的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可正是有了下半场,才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而让人唏嘘不已。历史上最为知名的,莫过于管仲与王莽了。
管仲的前半生,看似典型的“人渣”一个,屈节受辱却不以为耻,捡起的挡箭牌便是“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成荣名”。他当初所做的一切实在是令人作呕。司马迁在《史记》就记载了他的这些不齿之为,说他与朋友做买卖贪利多的总是他,打仗时向前冲时落在后面的总是他,逃跑撒退时赶在前面的总是他,接受交办的事情失败的总是他,不知者定然认为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无骨气与败运之人。可是他的命好,遇见了赏识他的至交朋友鲍叔牙。
在春秋纷争年代,齐国到了齐襄公时,政令无常,造成了国内动荡局面,几个兄弟知道国家将乱,恐祸及自己被杀害,就纷纷外逃。齐僖公之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兄弟俩也为在逃之人,公子纠携管仲、召忽逃奔于鲁国,公子小白携鲍叔牙逃奔于莒国。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内乱,公子无知将齐襄公杀了,篡位自立齐君。而雍林人又将公子无知杀了,这样齐国国内又面临一次重新洗牌,另议再立新国君。
身在国外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就看谁能捷足先登抢先回到国内而上位。身为公子纠的辅佐之人管仲,在辅主奔回国内争夺王位之中,关键时候依然是掉链子。他受命在半道上劫杀公子小白,一箭射去,却射在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上,公子小白趁势躺倒装死而逃过一劫。他误以为公子小白已死,结果误了大事,让公子小白得以抢先回国夺得王位,是为齐桓公。这或许是人算不如天算,也就罢了,可后来发生的事依然让人不齿。
公子小白继位后,逼着鲁国将公子纠杀害了,其他跟随公子纠的人都殉死以忠,只有管仲忍辱不死,甘愿被囚押回齐国。这在世人看来,他箭谢齐桓公,射中带钩差点要了齐桓公的命,这是篡逆;他不顾辅主公子纠的死,失节而没有像他人一样殉难,这是怯懦;他带上脚镣手铐,心甘情愿被押回齐国,这是不耻受辱。篡位、怯懦、受辱之人,连乡里的百姓都不愿与他往来,诸侯也不愿要他作臣子。可就是这样的人,在鲍叔牙的极力举荐下,被齐桓公所用,才有了人生辉煌的下半场,扬名青史而传之千古。
管仲辅佐齐桓公七年后实现了称霸,最终使齐桓公主持过三次军事会盟、六次和平会盟,九次会合诸侯,一次安定周室,成为春秋时的首霸。他留下了著名的论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正因为管仲能够知耻而后为、忍辱而负重,被司马迁评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是“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他的理论调门不高,却按人们的意愿行事,人们喜欢什么,他就提倡什么,人们讨厌什么,他就废除什么。他就这样以后半生所为而留彩历史,成为一代名相。
反观西汉末年的王莽,以篡位建立新朝改制,而将自己的人生分为上半场与下半场,创造了历史人物中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极端,被唐白居易在《放言》诗中说成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假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王莽人生的上半场确为光彩夺目,抛弃他当时的别有用心来看,确有过人之处,是他人只能望其项背的。这连班固在《汉书》中也赞道:“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动见称述。”尽管他是“色取仁而行违”,却将自己的名声做到了极致,达到了“在家必闻,在国必闻”的家喻户晓程度,是无人不夸。汉成帝死后,在十年之内,换了哀帝与平帝两位皇帝,尤以平帝九岁登基,身为大司马的王莽,大权在握,处理国家一切大事,被大臣们捧为是安定汉朝的大功臣“安汉公”,时为朝廷里的大臣和地方上的官吏、平民上书请求加封王莽的人多达48万人,其影响可见一斑。
王莽的童年相当不幸,尤其顶着贵族光环的他却饱受白眼,但他却能傲立于那些同族的贵族子弟骄奢淫逸之中不染,开始了不同凡响的人生,“折节为恭俭”进行“道德包装”的漫长道路。他虽然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同父异母的兄弟王曼的次子,但是父亲在他四岁那年就去世了。十四岁那年,他的姑姑王政君成了皇太后,五个叔叔在一天之内封侯,唯独他因父亲王曼去世较早,没能享受到封侯的荣华富贵。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年轻的王莽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当王氏贵族子弟正在“将军五侯子乘时侈糜,以舆马声色怿相高”的时候,他却在熬夜点灯“勤学博身,被服如儒生”,并承担起这个家族的一切负担,连同他早逝哥哥留下的一个儿子都要抚养,是“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他孝顺各位叔父,是“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叔父大将军王凤病重之时,他胜过儿子,是“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所以王凤临死之时,将王莽托付给皇太后与皇帝,拜为黄门郎,又升为射声校尉,开始了人生为官之途。
王莽的所做所为,更是得到了当时名士的一致赞誉美言,上书都说王莽是个很贤德之人,这让王莽声誉日盛,很快就做到了大司马高位。上位的王莽,既注意招揽人才,又广纳天下名士,被班固说成是“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馀。收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尤其是“在位更推荐之”。他继四位叔父而辅政,超出同辈,“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诸贤良以为掾史,赏赐邑钱悉以享士,愈为俭约”,就连自己的夫人都被人误为僮使。辅政被哀帝下诏称为“忧劳国家,执义坚固”。所以王莽的“安汉公”并非是浪得虚名的。而这一切的改变,就从他谋篡之时开始。
王莽人生的下半场,可谓是臭名昭著了,成为“乱臣贼子”、“虚伪奸诈”的最大代名词,最终以“逆子贰臣”的“大坏人”形象走进历史。他先是毒杀了年仅14岁的汉平帝,由自己摄政,称为“摄皇帝”,改年号为居摄元年。再立只有两岁的宣帝之孙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以效仿周公摄政旧事,为篡汉自立作准备。最后以他人上铜匮及“黄帝金策书”,假说是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为名,而篡位,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王莽刚开始虽有篡位之恶,与正统不符而遭人非议。但他还是想作为一番的,提出了治国目标:“市无二价,官无狱讼,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可这一切都如水中月、镜里花,在做辅政大臣时,他是呼风唤雨得到广泛的支持,然而在篡位得手后人心尽失,事事梗阻,众叛亲离,寸步难行。他为巩固政权,实行改革,推行新制,仿照周朝制度,只求复古之名,却无惠民之实,只有害民之果,与当时实际情况背道而驰,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仅币制改革前后就进行了四次,使百姓不知何从,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导致天下豪强和平民百姓的强烈不满,反而造成了“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恶果,以致很多地区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改革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上至诸侯公卿,下至平民百姓因违反法令而受到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所以,班固说王莽是“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是“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他也就成了国人心目中的彻头彻尾的窃国贼与大坏人。历经十五年的王莽新朝,在礼义、职官、货币、土地、税贷等方面进行多次改制,导致经济混乱,社会矛盾激化,远非当初提出的治国目标,最终葬送在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之中而身死国灭,留下千古骂名。
一声叹息,浪花淘尽,历史自去。“向假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人生若无下半场,还有多少凭人说?赢在上半场而输在下半场,人生梦泡汤;输在上半场而赢在下半场,人生真赢家。
2023.5.1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