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渐消失的俗语(十)
樊肃成/呼市 俗语,是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精准描述之语,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成了大众信息之源,新词语不断涌现,老俗语逐渐淡出了生活圈。
俗语:“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说的就是社会发展规律,后浪推前波,只有新旧更替,才能说明社会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当年这句俗语,只是一种守旧情怀。物资稀缺,东西坏了,能修则修,实在没办法使用了,在无可奈何,只能淘汰的情况下,拿这句话自我安慰而已。
还有一条俗语:“起得早,不如赶得巧”。佛家语,天下之事,都是一个缘字,都是因果。与你无缘,擦肩而不识,为了(Liao)因果,万里只是咫尺间。所以,有些事,不在你用心谋划,无缘踏破五更门,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这就是蜀相之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你的,即使错过,无意间一回头,正好看见,你说巧不巧,但也非一个巧字能圆满解释得了。还有一条俗语:“命里有五升,不在起五更”,每个人的兴衰贫富,勤劳并不是关键因素,许多农民勤劳一世,面朝黄土背朝苍天,到头来连温饱都不能保证,临了时一无所有。并非他不勤劳,只是命里禄薄,刨一下有一口而已。
“吃米不如吃面,走亲戚如住店”。饮食习惯是和当地物产相关,江南水乡,多种稻谷,主食以米为上,北方少产大米(东北除外),多产杂粮,以面食为养。过去在晋绥一带,米为谷米,也就是小米,还有糜子米,但它们不适合吃面食用,所以当地面食多用白面,莜面,荞面或豆面,面食吃法,人们穷其智慧,花样百出,饺子,稍麦,包子,各种面条,焙子,月饼等等,面食已经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吃食物。而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这一广大区域的百姓,基本很少吃过大米饭。几十年过去了,大米已经和面食一样,成为了仅次于白面的食糧,说这条俗语的人,也就会越来越少。俗语的后半句说的是人情世故,世界上人情最贵,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东西,宁可欠钱财,也不欠人情债,是许多人奉行的做人理念。此俗语的走亲戚,不是指拜访或探望,而是说在亲戚家留宿。关系再密的亲戚,在一起时间长了,也难免因琐事产生矛盾,一旦伤及脸面,真得很难挽回。还不如礼节走到,看望看望,事毕就起身,留下些念想好。
俗语:“ 宁教屁股流脓,不让嘴上受穷”。这也是许多人的一种生活信条。人们常说:“人生一世,吃穿二字”,吃就是头等大事。衣食住行,我认为吃是唯一不可缺少的,至于其它,都是次要的,行可无车,衣不必鲜,住能栖身避风雨就行了。但是,吃也要有度,不能过分放纵贪欲,胡吃海塞,拿身体做赌注,吃出三高,难受的还是自己。这条俗语是物质匮乏年代的产物。在食不果腹时,幻想着能好好吃饱就行。

作者简介
樊肃成,男,退休职工,助理工艺美术师,呼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青城邮讯》编委,神州诗刊二室编辑,呼市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