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森林公园
文/何南荣(浙江)
富有传奇色彩的《富春山居图》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作为富阳人,很有必要去见识一下这幅恢宏巨作,并实地去感受美丽的富春山居和黄公望的隐居地。
今天,我终于如愿了!很幸运,同行的还有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蒋立波老师,以及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王建潮老师。据王老师介绍,黄公望森林公园就坐落在我们富阳的庙山坞景区。
到达公园,一块标志性巨石,很显眼地耸立在那里,上书"黄公望隐居地"六个大字。不远处的黄公望纪念馆映入眼帘,这幢仿古单层建筑被环抱于青山绿水之中。美丽的六君子湖就在纪念馆的正前方,碧绿的湖水像一块玉,偶尔有一条条小金鱼在湖里扭动着灵巧的身躯,给这片湖增添了不少生气。
黄公望纪念馆正门的馆门匾额上书写着"黄公望纪念馆"六个字,书法气息空灵,疏简凝重,是国学大师、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所题写的。门旁一块金色标志牌,上书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两岸同胞企盼"画合璧,人团圆"的美好心愿的见证。
进入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公望的一些诗词。左边是一个小放映厅,游客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前方的高清电子屏,屏幕上正播放着黄公望的生平和创作名画的过程,隔壁房间的墙上用文字和图片讲述了黄公望的一生。再往前右转,便进入了黄公望纪念馆的核心区域。走进宽广的大厅,北墙上是一幅巨型浮雕图,上面表现的是黄公望隐居地小洞天和创作实景地富春江一带的风光景色。正中间是黄公望的石雕坐像,他身边的皮囊露出一些卷轴,这是黄公望出行采风的标配,皮囊中还有笔墨纸砚,凡遇好景时,随手模记,寒暑不辍。
中间展台里面就是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的力作。创稿于至正七年(1347),时断时续,历经数年。至正十年(1350),他83岁,为此图作题时,尚去最后竣稿。此画描绘了富春江了两岸初秋景色,它以长卷的形式,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全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有一幅名为《富春山居图》的画被征入宫,热爱书画的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只是乾隆不知道的是,之前那幅其实是赝品。右边靠墙的展台里面陈列的,就是被乾隆认为是真迹的《富春山居图》,上面密密麻麻地题着乾隆看图时所作的即兴诗词。
左边靠墙的展台里面陈列的是唐伯虎的老师沈周凭记忆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我们看了也叹为观止,与真迹无异,同样也是一件精品。
出了大厅右转,陈列的是《富春情缘》,由富春山居图邮票首发式、两岸画家富春山居图圆合邀约仪式、黄公望结庐处图片、黄公望年表,以及其他的作品组成。
整个纪念馆的展示主题和空间围绕三幅长卷"画"富春展开。第一卷"神画"表现的是富春传奇,黄公望出生于常熟,70岁的时候隐居富阳,画成《富春山居图》;第二卷"原画"表现的是《富春山居图》,把《富春山居图》的无用师卷和剩山图完整地呈现出来:第三卷"动画",表现富春灵动的山水,也就是富春的真山水。
从黄公望纪念馆出来向前走,就来到了美丽的庙山船埠。只见路的两旁栽满了枫树,枫叶有红有黄,把森林装点得更加艳丽了。
踏上旁边的石子路,远远地就看见结庐处牌坊灰白大石柱"站"在路旁,牌坊上为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的题额﹣-"元高士黄公望结庐处"。穿过结庐牌坊,沿着云溪竹径向前走,便来到了小洞天。小洞天就是黄公望当年居住的地方。会客室是黄公望招待朋友的地,南楼是他创作书画的地方,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古色古香的房子里,黄公望生前用过的物品都还在。看着这些东西,让人觉得仿佛穿越回了元朝。
富春山水因公望大师而名扬天下,而文化的兴旺亦助推了一座城市的发展!

作者简介:何南荣,浙江杭州富阳区人。电气工程师,文学爱好者。有《父亲》《最忆黄沙坞》等在《富阳日报》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