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的“追梦者”,他的作品激扬文学精神。文人还是要写一些文事,让一些文坛佳话流传开来,也应该让“文人相亲不相轻”的正能量传播开来。刘向忠大部分散文,将隆德,固原乃至宁夏文坛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他讲与隆德籍作家虎西山的文来文往,“是诗人虎西山的来信让年轻的我体验到了温暖和光亮”(《诗人虎西山写给我的十封信》)。他写与《六盘山》有关的人与事,从1995年至今,《六盘山》几乎一期不缺。他在郭文斌、闻玉霞等老师的帮助下,得到一台电脑,整理和编辑散文集,“在诗歌的大海里遨游,它使我平淡的生活有声有色,绿意盎然,清风吹拂,白云飘动,蓝天洁净。他使我苍白的生命在艰难曲折中总能觅到一泓清泉、一片绿洲、一方憩息地、一种向上的力量”(《与诗为友》)。他在《心存感激》中写道:“无论在怎样的生存条件下,永远不要放弃心中的追求和向往。生命中最美丽、最重要的东西也许就在你锲而不舍的奋斗中”。他还写了自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营过一家叫做“阳光书屋”的故事,并且体悟,“失败,仅仅是路上的一块绊脚石,我还年轻”(《“阳光书屋”祭》)。在刘向忠更多的作品里,还讲述了更多的一些与文学有关的人与事儿,都很温馨,都很感人,都让我们愈加相信文学人的善良与醇纯。
一个人的生存史,创作史,以及其中的生命情感体验,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刘向忠行走在西海固土地上,徜徉在田野里,留恋在地埂上,用生命感受土地的脉搏和墒情。正如作家火会亮所说:“在西海固,像刘向忠这样的写作者,还有一大批,他们默默写作,信念坚定,只计耕耘,不问收获,正是他们的坚守或坚持,所谓的西海固文学才多姿多彩,根深叶茂”。
在刘向忠身上,也较为典型地反映着我们本土文学工作者不断唱响和大力弘扬的“固原作家精神”的一种形象气质--勤奋执着,坚韧爬涉,勇攀高峰,追求卓越。
一名作家,所有已经创作、发表、出版的作品,不论在读者中有什么反响,对作家本人而言,都应该成为“过去式”。当刘向忠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并在老巷子成立了他的文学工作室,是否会开启他个人文学创作生涯的“未来式”呢,我们给他美好的祝愿。
值得一提的是,刘向忠文学工作室成立后,也得到各级各界高度关注和支持。就固原文学建设而言,每一位仁人志士的微努力,都将汇集成新时代六盘大地上文学脉动的活水清流……
是啊,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青山不老我不闲,一生忙碌为油盐。风风雨雨几十载,转眼黄土埋胸前”。这样想着,拐过一个弯我忽然发现有位小朋友正在使劲儿地摇晃着路边的地灯,一旁有位年轻漂亮的女人正坐在椅子上专心致志地玩着手机,似乎没有觉察到孩子的越轨行为。出于公德我大喊了一声:“小朋友,那是照明灯可别弄坏了!”贪玩的小朋友听到有人冲他喊话,本能地停下手回头惊诧地望了望我胆怯地奔回到女人跟前了。看来,这是母子俩。按理说,这位做母亲的应该及时地批评教育孩子不该破坏公共设施才对,哪料想她却把矛头指向了我:“你不好好走你的路,高喉咙大嗓子的在这儿瞎喊什么?看把我孩子吓得!”
我的个天,这是正常人的思维吗?我的脑血管急剧膨胀,毫不客气地回击道:“你看你这个年轻人,孩子在搞破坏,我制止了他,你不但不抱歉,反倒埋怨起我了,有这样做母亲的吗?”
“我怎么做母亲是我的事,还轮不着一个外人吃闲力。走好你的路,小心栽跟头。”
这话说得真够瓷实的,我一时无言以对。冷静地想了想,与其跟这种脑残的女人硬杠,还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是,我越走越来气,越走越想不通。现在的家长真是让人不可思议,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干傻事,甚至在干坏事,做父母的不但不及时地管教孩子,反倒袒护起孩子了,甚至怂恿孩子去犯错误。难道家庭教育被一帮小白脸颠覆了吗?难道社会公德被一股邪风刮走了吗?难道人性的善良被一群小狗粉碎了吗?
我不敢贸然下结论,但我知道,上梁不正下梁歪。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生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孩子成长阶段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关键。如果家长品行端正,孩子大概率都是好样的;反之,如果家长是个坏种,就培育不出优秀的苗子。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走近一片树林,我听到有两位园林工一边修剪树枝,一边闲聊。一个说,现在的教育不知道怎么了,学校不好好管理学生,老师也不用心教书,学生一犯错误班主任不是请家长就是报警,至于学生学不学好像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另一个说,我看也不全怪学校与老师,而是现在的教育体制把娃娃都惯坏了,社会舆论一边倒地只给学校与教师加砝码施压力,让学校与老师背着包袱带着情绪去搞教学,咋能搞好呢?要说也是,现在的家长不知中了什么邪了,动不动就跑到学校里无理取闹,搞得学校鸡犬不宁的。谁说不是呢?我邻居家的孩子经常往班里的垃圾桶里尿尿,班主任知道后叫到办公室象征性地照他手掌上打了几板子以示警告,也没有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家长闻讯赶来硬要讨个说法。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他娃娃不干人事,跟别人讨说法不嫌丢人吗?可家长不这么认为,他只说老师打人有错。整得学校领导给他讲了一大背篼道理也不起作用,最后只好委屈班主任给家长道歉了事。要说那个班主任的运气还算不错,若是他遇上一个刺儿头家长事情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就是的,前几天我亲戚家的孩子被老师打了,原因是他明目张胆地在教室里抽烟还顶撞班主任,班主任拿他没办法,直接交到政教处处理。政教主任知道这个家伙是个惯犯,少了审讯的程序,他顺手抡起办公桌上的戒尺照熊孩子屁股上狠狠地抽了几下,然后让他趴在办公桌旁写了份检查完事。不成想这熊孩子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跑回家恶人先告状并要挟家长要使不管此事他就不念书了。做家长的本来就是个不饶爷爷的孙子,遇上自己的孙子被人打了,哪能善罢甘休呢?他领着孙子找到校长不但要打人者赔偿他孙子的精神损失费十五万元,还要求学校负责给他孙子转学,否则他就要上告学校和当事人。校长好说歹说调解不了,无奈之下借助当地阿訇和知名人士的威望再调解,老家伙勒索了两万块钱才算心满意足了。
听着两位园林工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再看看他们脚下横七竖八躺着的树枝,我有点心堵,也有点心酸,只好点燃一支烟继续走自己的路。
弯弯曲曲的道路并不平坦,走起来脚步也不轻松,但我喜欢走这样的路。如果人生处处是康庄大道,那我们还挑战什么呢?
记得《礼记-学记》中说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学”。佛亦云,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姑且不去探讨“师道尊严”的话题,就禅语而言,无因就无果,凡事都有因果关系。为什么国家要坚决扫黑除恶呢?因为黑恶势力威胁到国泰民安了;为什么老师总爱跟那些犯错误的学生过不去呢?是因为拯救一个即将沦落的灵魂胜造七级浮屠:为什么有些学生竟敢冲破伦理道德底线胡作非为呢?是因为有人替他们撑腰、打气、鸣冤。退一万步想,一个班里几十号学生,为什么老师偏偏要责罚你家的熊孩子呢?难道老师脑子里进水了吗?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分明是告诉人们,孩子只有接受正规教育,才有可能成才,而正规教育的前提是恩威并用,并非宠爱娇惯。
有人曾经把教师比作园丁,以为只有辛勤耕耘,才能够培育出参天大树来;只有无私奉献,才能够结出累累果实来。熟不知,真正的园丁在给树木松土、施肥、灌溉的同时,还肩负着对树木的修剪、砍伐的责任,而要修剪砍伐就不能心慈手软。可教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却没有资格训斥,更谈不上体罚了。为何同是园丁,园林工育苗有自主权,教师育人却毫无自主权呢?
愚以为,关键还是利己主义在作祟。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要想毁掉一个民族,只要在这个民族培养出一批利己主义者,再让这批利己主义者去祸乱这个民族的道德,一个人人利己的民族将会不攻自破。”现在许多家长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风光无限,又不愿意接受来自教师的合理体罚,这就是妥妥的利己主义表现。
我们的古人一贯遵循“严师出高徒”的教育法则,那时候并没有听说有哪一位家长去找先生的麻烦,也没有听说有哪一位官人站出来横加指责先生误人子弟,更没有听说有哪一位学生胆敢冒犯先生的威严。虽然古人的教育方法现在看来有点简单与粗暴,过时了。但对那些不遵守教育规则的学生来说,适当地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又何尝不可呢?
或许,有人会反对,都什么年代了,你还热衷于老一套,这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吗?不错,人性化教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原本没有错,错就错在人们走向了极端过于强调了其重要性,反而忽视了受教育者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思想不成熟,做事缺乏理智,偶尔干些傻事与坏事,这无可厚非,也不必过分追究。可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性。如果说未成年人一时冲动犯了错误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他们不加检点地干坏事就无法容忍了。
试想,有的熊孩子竟然三番五次地当面调戏女教师,女教师能容忍吗?有的熊孩子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脱女生的裤子,班主任能容忍吗?有的熊孩子竟然多次在校园内打群架,政教主任能容忍吗?有的熊孩子竟然肆无忌惮地破坏公共财物,后勤主任能容忍吗?
面对如此尴尬的教育现状,却没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地总结未成年人教育失败的原因,反而不少人又衍生出一些教育怪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想问一下,说这话的人当过教师吗?站过讲台吗?懂中国的教育吗?
其实,教育是把双刃剑。该温柔时要温柔,该强硬时要强硬。恩威并用,方得其宗。
为了能够堵住那些信口雌黄人的嘴,我们不妨分享一段网传很火的视频。有位年轻漂亮的妈妈领着小女儿逛超市,女儿在超市里见啥要啥,妈妈若不答应她就躺在地上哭闹,耍赖,情急之下做妈妈的冲上去连踢了孩子几脚转身走人了。孩子一看她妈妈生气了,不但不哭闹了,反而赶紧起身去追妈妈了。按照那些开口闭口高谈人性化教育的伪专家来说,这位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简直就是血淋淋的家暴,毫无人性。使不得,也要不得。可您是否愿意扪心想一想,当时面对这个欲壑难填的孩子做妈妈的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恐怕没有。返回来说,这位做妈妈的难道不懂得疼爱自己的孩子吗?这位做妈妈的难道不明白人性化教育的好处吗?非也。她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明白恩威并用才是教子之道,妥协退让才是不负责任。
无独有偶,有段视频讲的是有位小朋友不知道为啥在饭桌前抡起一个小塑料凳子砸向了爷爷,幸亏爷爷躲闪得及时没有造成伤害。做爸爸的见孩子竟然这样无礼,就顺手操起一块小木板扑过去抓住孩子的手狠狠地抽了他几板子,并拉他到爷爷跟前道歉。这期间做妈妈的始终坐在一旁观看,并没有袒护孩子,反而起身去安慰老人。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两位年轻人的教子之道是否合乎情理,单从他们不跟孩子一起站队来看,就值得那些爱替熊孩子护短的家长深思,反省;也值得那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切实回到现实生活中来,重新审视人性化教育的利与弊。
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走上正道,可教育的过程并不是有些所谓的专家胡说八道一通就能实现得了的,那是要根据学情与现实来决定的。脱离现实发号施令,违背了自然规律;闭门造车谈教育,那是异想天开。有趣的是有些人只知道埋怨教师缺乏奉献精神,却从来不承认熊孩子是棵歪脖子树。正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保护伞罩着,又有各种各样的绿灯敞开着,还有各种各样的强势力支撑着,熊孩子在学校里简直就成了狗大爷。教师不管嘛歪风邪气就会充饰校园,若是管了就会惹火烧身,这样的教育还怎么搞呢?
不觉已我漫步到了山顶。远眺即将消失的夕阳,再看看周围空旷的山野,原先那种波动很大的情绪感到了一丝安宁。可好景不长,眼前发生的一幕让我刚刚平静下来的心情又躁动起来了。
有位年轻漂亮的妈妈领着孩子从我身边匆匆走过,孩子不小心把口中咬着的苹果掉到地上了。孩子没有捡,妈妈也没有捡,娘儿俩径直走人了。都说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奢侈浪费才是可耻的行为。可对这娘儿俩来说,传统美德有用吗?由此我又联想到了有些学生在校园内糟蹋粮食的事。
君不知,目前中国乡村中小学全面实施各项免费教育,家长无顾虑,学生一身轻。这本来是党的惠民政策的最好体现,可有些孩子不但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珍惜,不懂得节约,反而用熟鸡蛋打着玩,手中的馍馍掉在地上了一脚踢开来,饭菜吃上几口就倒进了垃圾桶。在这些熊孩子的眼里,好像粮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好像他们都生活在真空中。你说可悲吗?你说可叹吗?
夜幕降临,微风习习,四野静谧。我加快了回家的脚步,可我不知道那根神经错乱了,心里总是在纠结中国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丛林法则,优胜劣汰。可现在的中国教育不知道出什么幺蛾子了?有人竟然大力提倡平等教育。人与人之间都没有绝对的平等,教育考查的是人的智商与情商,怎么能平等呢?别的不说,你就说考试吧。有明文规定不允许学校频繁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即使考核了也不允许班主任在班级公布学生的成绩与名次,更不允许班主任在家长群里爆料学生的成绩与名次,甚至还不允许学校对外张榜考生的中高考成绩。理由很简单,成绩是学生的命根子,公开了就会伤害差生的人格与尊严。
这是哪门子混账逻辑呢?丑媳妇还要见公婆呢。知耻而后勇。有比较,才有鉴别。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考核成绩来定夺的,一个考生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考分来决定的,一个学校教育办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这所学校是否向社会输送了优秀人才。若不考核学生教师怎么知道自己教得好坏呢?若不公布学习成绩学生又怎么知道自己学得好坏呢?若不在班级排列名次学生之间又怎么能够形成良好的竞争风气呢?若不张榜考生的中高考成绩人们拿什么来衡量学校育人的成败呢?学,然后知不足;比,然后分高低。学生只有好好学习了,才有可能获得优异成绩;学生只有跟其他同学作比较了,才能知道自己学习的优劣。如果一个学生在校毫无忧患意识,一点儿也没有荣辱感;学好学坏一个样,考好考坏也一个样。这样的学生,你还指望他将来能够成什么气候呢?
临进家门时,我脑子突然拐弯了,不再为教育自作多情,反而想到了一首《卜算子-自嘲》的诗歌:“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欲游山河十万里,伴吾共蹉跎。酒杯空,灯花落。夜无眠,独高歌。阅遍天下人无数,知音有几个。”
你说滑稽吗?你说荒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