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渐消失的俗语(八)
樊肃成/呼市 俗语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反映当时社会现象和某些事件,单独表述内涵的语句。它有非常强的地域性,也有着本地区广大民众的认同性,只有这样,它才能通过口口相传,而植根在民众心里。
一个人最亲不过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父母还有兄弟姐妹。而除直系亲戚外,还有旁系血亲,如叔伯、姑舅、表兄妹等。此地方言俗语中就有:“亲不过的姑舅,香不过的猪肉”,百姓饮食最讲实惠,山珍海味只是一种向往,吃肉才是最解馋又过瘾的享受,饮食如此,亲情呢?除直系就数姑舅亲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硬拉到一起,看似不妥,但这条俗语,却是许多人经常说的。
还有一条,也是表述姑舅亲情的俗语:“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姑舅是血缘亲情,这种亲情,用现在的话说,是种在基因里的,是没法改变的事实,它有着看不见,且扯不断的连系。就象俗语说的,即使打断了骨头,但还有筋连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聚族而居的传统,早已经被打破,父母子女,因各种原因而散居在不同地方,已经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但在过去,女儿出嫁,远离亲人,婆家在农村居住的并不少见,俗话说:“皇帝还有三门穷亲戚”,更何况百姓。那时候,农村肯定不如城里生活质量好,所以就有了一条:“村里的姑舅,不识招逗”的俗语,这条俗语让我想起《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穷亲戚进城眊人,多数是想求助,城里人的旧衣服,不用的物件,在贫困的乡村也是有用之物。记得,我家里在山西就有农村亲戚,当年奶奶和母亲,就隔三差五往老家捎东西。但是,有限的资助是本分之事,如果,有的人找个借口就来敲门,打扰的次数多了,就让人讨厌了,所以才有了上面这条俗语。
另有一条俗语:“小姑子,搅家圪嘟子”。过去婆媳不睦,姑嫂不和是家里的平常事,毕竟媳妇是娶回来的外人,但媳妇是要在这个家里,生儿育女生活一辈子的内人,姑娘是要择人出嫁的,同样要当别人家的媳妇。而过去还有:“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的俗语,说的是闺女一旦出嫁,就是外人了,就更不应该回家搅和娘家的生活。但有一种例外,就是没有出嫁的老姑娘,北京人称为“姑奶奶”,这种老姑娘,大概有点心理问题的很常见,姑嫂不和以这样的家庭为多。这种现象,因为上世纪七十代开始的计划生育,而划上了句号。
说起上个世纪,小时候有一条新俗语:“窝窝头,就咸菜,俭省节约买公债”,这条俗语伴随着我们成长。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却赶上了朝鲜战争,国家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和国防,为了筹集资金,就发行了公债券,向全国人民借款。那时候,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只能勒紧裤腰带,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减少开资,俭省节约下的钱,购买公债,支持国家。窝窝头就咸菜,鲜明地表达了,民众对购买公债的态度。

作者简介
樊肃成,男,退休职工,助理工艺美术师,呼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青城邮讯》编委,神州诗刊二室编辑,呼市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