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文/尹文举
“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国家针对"三农问题"面临重大危机的关键时期发出的勒马令,从此,各地都进行了轰轰烈烈地“整地”运动,桔萎的农村又有了一点生机、有了一丝希望!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深松机,连环配套整装进村,阵容庞大,场面壮观,"隆隆"的机声划破了村庄的寂静,山鸡、野兔这些村里的常驻户口们都开始纷纷搬家,衰草连天,满目凋敝的土地又披上了一层新鲜花丽的外衣,土地爷似乎有了一丝笑意,荒草少了,愁容没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乡村又有了新气象。初衷固然是好的。
饭碗只有端在自己手里才有底气,十四亿人口的消费依靠进口和调剂能拯救多少人?一旦爆发战争,渠道有变,这个国家会是什么样子?非常时期,钱币贬值,食物涨到天价,手中的钞票买不到食物,饥饿的人们会怎样?假如发生巨大灾荒,这些四处流浪的农村人口、留守老人会是什么境况?郊区、农村可开发的土地一律被征盖成楼房,拆迁征地款是够一家人吃一辈子的了,那么,你想过吗?后人一代一代怎么生活?都会在城市买房定居吗?几十年来受城镇化的冲击,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娶不起媳妇、养不起孩子、就业难、上学难、治病难,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这是人都不愿接受的事实,但现实就是如此,金钱至上害了多少不智慧的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所以,国家一再强调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才能端牢饭碗。
有一种担心不是杞人忧天,借国家之力,花费大量资金,搞"变种"的形式主义政绩工程不是凭空杜撰,因为这样的工程不是初次运作,几年前就有过类似于这样的形象工程,借题发挥,看似形势一片大好,过后碌碌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此题分解尚且过早,下文究竟如何?还须试目以待。


尹文举,号,伊若轩阳,定西安定人,1961年生人,农民,曾当过村文书,一度遇贬忍辱,“闭门读闲书,不闻窗外事”,由此热衷于文学,沉迷于文字,喜欢业余写作,曾在“感恩母校征文”发表《母校如歌》获二等奖;2023"踏雪·迎春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获优秀奖。作品亦散见于《陇中文苑》《黄河文风苑》《世界作家文集》《读者美刊》《西部书坛》《诗艺花园》和《陇上风情》《紫桐文苑》及网络文学平台等,“公众号”"都市头条″亦有自己的创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