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白乐天!
作者:王瑞初
游洛阳龙门石窟时,我和老伴还特地去到石窟东边与之隔一条河的白园,那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园中,除“唐少傅白居易之墓”外,还有许多诗碑和纪念碑。我俩在那里观瞻、盘桓,至晚才离开。在我们的心目中,白居易也是一代“诗仙”,而且这名号还是唐宣宗李忱亲自写诗御封的呢:
吊白居易
唐宣宗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的诗碑就立在白墓不远处。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不但是一位高产诗人,而且因为他的诗通俗易懂接地气,流传得特别广。好一个御封“诗仙”,好一个白乐天啊!
我们敬重白居易,並不全为这“诗仙”二字,更是因为他在许许多多的作品中表露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就如《观刈麦》(节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多么鲜明的画面感:“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一幅多么生动的“贫妇拾穗”图!还不止此,更有动作和语音:“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活脱脱一段生动的视频!更叫人感动的是,诗人由此而引发的自省、自责、自愧的心理活动,封建社会的文人、官员当中,几人能如此!
卖炭翁的形象更因几组强烈的对比而让人刻骨铭心:两鬓“苍苍”,如此老迈;十指“黑",多么辛苦!可怜的老人在冰天雪地中“衣正单”,然而他却“心忧炭贱愿天寒"!善良的作者与读者谁不同情老人?谁不希望他那“千余斤”的一车炭能卖个好价钱,能多换得一点“身上衣裳口中食”?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把这希望碾得粉碎:宫使强征老人的炭后,只将“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缭绫》一诗也是运用对比手法:“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织绫女工费尽心力,织出“地铺白烟花簇雪”般的缭绫,穿着者却“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如果说以上作品还只是通过对比等手法来写劳动人民的痛苦,来揭露统治者的奢侈,在《杜陵叟》这首诗中,诗人就是直接地质问、愤怒地呐喊了:“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齿食人肉!”
多么难得!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能为那些没话语权的底层人民如此发声,好一个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白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一首《长恨歌》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但很少有人知道,白居易写这首长诗的背后,还隐藏着他自己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诗人在年少居宿州符离时,有一位比他小四岁的少女湘灵与之为邻。湘灵活泼可爱,且略懂音律。十九岁时诗人初恋了,他写诗赞美湘灵说:
娉婷十五胜天仙,
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
碧纱窗下绣床前。
二十七岁时他必须去江南叔父处备考,但诗人满心都是湘灵,一路上就写了《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三首诗词来表达他的思念。二十九岁中进士,“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回到符离,诗人就恳请母亲,求娶湘灵。他的母亲因湘灵不是官宦之女,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坚决不允。诗人很伤心,不到三十岁的他竟华发早生!后来白居易做了校书郎,迁家长安前再次向母亲苦苦哀求,母亲仍不允婚,甚至不让他与湘灵见面!
在西安周至县做官时,三十六岁的白居易仍然没有结婚。有一次诗人与两位朋友游仙游寺时,大家谈到离此不远的马嵬坡,且说马嵬事变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再不写写,后世就没人知道了。诗人就在自己对湘灵的苦苦思念中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长恨歌》。可以设想:“回眸一笑百媚生”的,不仅仅是杨贵妃,还有诗人百般思念的湘灵!“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那备受相思煎熬的仅仅是唐玄宗吗?何尝又不是诗人自己呢!诗人与湘灵长达几十年的爱恋,而最终难成眷属,何尝又不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啊!
一直到三十七岁了,白居易还不肯结婚,他等着湘灵,湘灵也一直等着他,急得白母以死相逼,诗人才免强与同僚杨汝士之妹成婚,但他心里仍难忘湘灵,多次写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四十四岁时,诗人因武元衡案被贬江州,与杨夫人一起偶遇漂泊的湘灵父女,他与湘灵抱头痛哭,並写《逢旧》一诗曰:
我梳白发添新恨,
君扫青娥减旧容。
应被旁人怪惆怅,
少年离别老相逢。
此时的湘灵已四十岁了,仍然未嫁。白居易五十三岁回符离时,仍殷殷寻觅旧迹,寻找湘灵却未见踪影。此后在诗人的眷眷思念中,湘灵不知所终……
一场爱恋,一个“恨”字,由青丝到白发,好一个挚着、钟情的白乐天啊!
白居易爱音乐,通音律。
在江州的一个秋夜,诗人在浔阳江头送客时偶遇琵琶女,又成就了他的另一个名篇《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人借“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一系列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乐声的高与低、强与弱、急与缓的变化。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
又是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乐声由流畅到凝绝,以至于无声,然后又突转尖锐丶激烈,如“银瓶乍破”,如“铁骑突出”,如金戈铁马,如刀枪齐鸣,最后如“裂帛”一声,嘎然而止,却又余音绕梁,声虽尽而韵无穷,让听者如醉如痴: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能把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能把摸不着、看不见的音乐声写得如此具体传神,能把乐音的变化写得如此繁富而有序,能让读者时而心旷神怡,时而悲惋凄切,时而又魂悸魄动,真的是前无古人,后也少有来者。好一个通音律、善摩写的诗歌圣手白乐天!
在众多的唐代诗人中,白居易虽历经坎坷,却活了七十五岁,除贺知章活了八十六岁之外,他当为最高寿者。诗人曾自编文集,共收录了自己的3840首诗。流传下来的也有3000首左右,在唐代诗人中留下的作品数最多!
在古人中能占到这两个“最”,实属不易,好一个让人感佩、让人敬仰的白乐天啊!
【作者简介】
王瑞初,女,1944年11月生于湖北省浠水县,1967年7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参加《古典诗歌鑑赏》(武汉出版社出版)、《配画唐诗一百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配画宋词一百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及《中学生汉语规范化读本》(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等书籍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