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镇的前世今生
文/周天明

高镇旧称高堰,又称高圳、高川。这从《高川周氏宗谱》中可以清晰了解其发展演变轨迹。
据清道光《永康县志》载“唐大中间(847一859)顾德藩为县令,雅志爱民,尝作三堰以防旱潦,高堰其一也。”据说“安史之乱(755一763)”时,有高姓人从中原迁永居南溪畔,称高院,顾德藩建堰后改名高堰,堰是指堤坝,高堰之名由此而来。

高川周氏始祖周君实于1368年元明交替期间从金华泮塘迁居永康高堰,因高堰地处南溪、华溪两水夹攻之中,族人常常被洪灾毁了田舍被迫外迁,如第五世孙周冕、周易、周晓、周暄、周曜、周香六兄弟就于1520年前后同时外迁到山川坛、大肥山、后罗、后菱塘、后木谢,成为许码头,山川坛,岩头湖,,杨木塘,前罗,上下山龙等地周姓始祖。

治理水患一直是高川周氏族人的梦想,六世孙周勋从学王阳明,1559年岁贡直隶常州府儒学训导,后历任武进及江阴知县,和州学正继摄州治,诰封工部屯田司主事,眼睹家乡屡受旱涝灾害,一直在思考良策。

1619年周勋子周凤岐中进士,授中书,1627年升为工部屯田司郎中,打理节慎库,管理收发经费款项。那时大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派下属跟周凤岐索要钱财,被周凤岐断然拒绝。这惹恼了魏忠贤。很快,周凤岐便被诬陷,罢了官。
周凤岐在父亲生前影响下回到老家高堰。那年正值大旱,水贵如油,粮食稀缺,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看到家乡百姓过得如此艰难,周凤岐毅然捐出自己的积蓄赈济饥民。但是杯水车薪,光靠救济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改变百姓受灾受穷的境况,还得在如何确保旱涝保收上想办法。

经过多地走访考察,周凤岐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沙田村附近水流较缓的地段筑坝拦水,加高堤岸,然后从坝的上游引水灌溉农田。
为加快进度,周凤岐亲自和乡民挖深河床,在溪中打上松树桩,编成毛竹链,堆砌卵石块。就这样,大伙儿起早贪黑,做了两个多月,一条拦水大坝终于完成。

下一步就要着手开挖水渠。怎么开挖呢?周凤岐想,这个水渠要流经每家每户田地,但无论从哪里开挖,都会触及老百姓的利益。
经过和百姓们商议,决定从坝脚到高堰村北面,用一匹绑有石灰包的马来圈地。马随意地跑,跑到哪儿,石灰就撒向哪儿,哪儿就是开渠的地方。
就这样,水渠如期开挖而成。又因为渠道是由马后绑布袋撒石灰而成,所以这条坝就叫作布袋坝。而圳是水沟水渠的意思,高堰有了水渠的配套,故又叫高圳了。
1628年,魏忠贤倒台,朝廷重新启用正直人士,周凤岐以“风高爱鼎,节重如山”著称而受人举荐,被任命为礼部郎中。
周凤岐奏请皇上恩准,在高圳加固了元末明初时设立的上下禁门,凡路过禁门者,无论何人,不论官职大小,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必须挑土三担到河边筑堤。

至于高川的称呼,是来源于文人笔下的雅号。明朝时期,永康有一批人追随王阳明,周姓人中有高堰的周升、周勋,石谷的周文光,山后周的周雍,游溪塘的周莹,岘口的周桐等。这批文人时常聚会,上关心国家命运,下撰写宗族家谱。经过他们商议,一律在家谱中给村名安个川字,以示高雅,如高堰称高川,石谷称石川,山后周称后川,游溪塘称游川,岘口称岘川。

高川周氏于1586年由周勋始撰家谱,至今已进行过12次修谱活动。高川周氏于1525年由第五世孙建造大宗祠堂,1848年扩建,1861年因战乱被毁,1876年重建,1882年又被龙卷风所毁,1902年再一次重建,反映了周族子弟百折不挠的精神。

高川周氏人材辈出,明清两朝出过四位进士,六位举人,五位贡生,二十九位官员,其中一位巡抚,一位副都御史。周凤岐家族蜚声海内外,周九皋家族父子三进士,官至巡抚,在永康被列为周氏六川之首。

除周姓卜居高堰外,有荣行5王华(1267—1326)于元天历年间(1329—1330)自金华城下迁居永康墙陇口(上下王店),有宋代进士、枢密院参事楼炤的兄弟楼玿从花街金秋塘迁居楼店(万春桥),有曹彬于宋淳祐年间(1241—1252)从永城析居于此。
经水利改造后的高圳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旱涝保收,粮食充裕,使得人口迅速增长,其中虽遇太平天国(1851一1864)其间人口损失半数以上,也能很快得到恢复。
又由于此处临近县城,交通便利,贸易发达,高圳成为旧时永康26个集市之一。因圳与镇同音,高圳又演化成了高镇。
进入新世纪后,高镇村在党的领导下一路高歌猛进,随着城市扩容,老村改造,河道整治,桥梁贯通,高镇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全国有名的富裕村。

2017年9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