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
姜诗专读(23)
歌声寄深情,剑南我独亲
姜诗
自古文人与酒有缘,我属例外,算不上饮者,没有“花间一壶酒”的雅兴,缺乏“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但是对于川酒六朵金花之一的剑南春却是情有独钟,格外欣赏,常常是心为之所系;情之为所牵;意为之所动,有一种特别的关爱之情。平时家里招待客人,上剑南春;馈赠亲友,提剑南春;挥毫创作,写剑南春。那么这种一往情深的剑南春情节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说起来也很偶然,那是34年前的事,当时我在中江一所中学教书,1967年2月结婚前夕,和我爱人同在供销社工作的一位善解人意的好友送了她两瓶圆形酒瓶的老式剑南春表示祝贺,盛情难却,我们欣然收下这蕴含着深情厚谊的礼品,但我们系旅行结婚,未举办婚宴,我把这两瓶富有纪念意义的剑南春珍藏起来。春去秋来,随着时光的推移,我的两个子女一天天长大了,我也从中江调来了德阳工作,那两瓶剑南春也就搬到了德阳。直到1988年,我儿子考上了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他离家赴京前夕,亲友前来祝贺,我爱人开了弥足珍贵的一瓶,临到89年,我女儿又要去外地上学,我喜孜孜地打开了珍藏了20多年的最后一瓶。还未举杯祝酒,我的心先醉了,良辰美酒,确是赏心乐事。喝过这酒以后,确实如我爱人所形容的那样,异香扑鼻,就连呵口气都是香的。这两瓶剑南春可算是有了最好的归宿。
由于这种历史渊源,我对剑南春感情越来越深,很想写文章宣传它的业绩,塑造它的形象,扩大它的影响。世界上真有那么巧的机缘,1994年春天,德阳市广播电视局经济信息部李孝平主任给我提供了显示这种心愿的良机,原来他们应邀为剑南春酒厂拍摄制电视专题片《今日剑南春》,承蒙他的错爱,委托我为专题片写主题歌歌词我欣然接受了任务,为了充分体现剑南春独具的特色,在酒厂何天正书记和宣传部郭宗俊部长的大力支持下,我深入车间体验生活,寻找感觉,精确地把握剑南春与其他五朵金花的不同之处。我想剑南春是一种美誉度极高,公信力极强,饮者群极众,覆盖面极宽,有着诗酒流韵风采的名酒,是酒中的精品我必须用精品来宣传精品,我必须精心选择一个独特的切入点。经过反复斟酌之后,我确定在歌词中着重赞美剑南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由于我对描写对象有情,所以写出的歌词也特别出情。最后我写出了极富人情味的《剑南春飘香》。此中最有韵味的是这几名:“开瓶十里香,入口三日醇,余味长在心间绕,滴滴都是情。”“一杯助诗兴,三杯添豪情,天府水美佳酿多,剑南我独亲。”词稿完成以后,李孝平主任同何书记、郭部长都很满意,我又邀请浙江一位作曲家李馨生为歌词加上旋律的翅膀,由于词曲结合得很好,这首主题歌深受听众欢迎。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就不愁再度合作。1999年德阳电视台外宣传部为剑南春摄制电视专题片《儒酒剑南春》。外宣部主任刘克家邀请我为专题片创作主题词。经过反复思考,觉得中国是酒的故乡,诗的国度,这首歌必须写得和前一首不一样,必须突出蜀中佳酿剑南春那么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品味和它同历代诗人之间诗酒结合流香异彩的独特韵味。我在《美哉剑南春》中间有这样一些描写:“现遍天下名泉,玉妃水最清;拼尽天下美酒,剑南春味最醇……诗人对你情有独钟,画家对你魂牵梦萦,太白邀明月对酌;东坡向青天发问,文人学士对你无比倾心。”这首词后来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研室主任彭涛谱曲,同样受到厂方同听众的充分肯定。这两首电视专题片主题歌虽然切入点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它们歌颂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无限,奋进不休的剑南春精神。
探索才能创新,出奇方可制胜。名酒剑南春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吸引力,越来越兴旺、发达。它同其他名牌名酒并驾齐驱,各领风骚,它永远是我心中的至爱,我对它一往情深。它的发展没有止境,我对它的宣传也就没有尽头。

游“三苏”故里,抒文化情怀
——眉山二日游记趣
姜 诗
今年六月一、二号这两天,是我这一生中最欢乐、最幸福的两天。就在这两天里,我们家两代人六个苏粉,怀着对旷世奇才苏东坡的无比崇敬,兴致勃勃地畅游了苏氏墓园、三苏祠及丹棱大雅堂这三个文化景点。在这些地方“览千秋东坡、品诗意眉山”“看诗书合璧,观大雅风韵”,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同陶冶,应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滋养。同游者有我爱妻林敏、儿子姜欣、儿媳马丽、女儿姜颖、女婿薛治东。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两天特别温馨,又富有诗情画意的日子。
意公子倾情朗颂《江城子》
一号那天,我们九点多钟从德阳出发,车抵眉山已快十二点了。在大街上举目一望,见商店的招牌大都挂靠东坡,用东坡的名望来吸引顾客。称得上“东坡福泽惠乡亲”。我们选择在东坡印象餐厅就餐。菜肴精致典雅,很是可口。饭后找到由眉山日报社郑顺介绍的当地文化爱好者陶宗勤先生,由他引导我们瞻仰文化高地苏氏墓园。陶老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为人淳朴厚道,待人热情有礼。他是苏氏墓园的守护者,也是墓园重建的参与者,他根据多年的文化积累同深切感悟,撰写了一本《苏民墓地史话》。据陶老师介绍苏氏墓园地域广阔,林木森森,占地120亩。陶老师对墓园的一切,了然于胸,带着我们依次参观了苏氏墓地牌坊、老翁井、苏洵及程夫人墓、王弗墓、苏轼衣冠冢,苏辙衣冠冢。介绍得准确而又清楚。
在王弗墓前,陶老师还饶有兴致,绘声绘色地介绍了网红明星意公子在这里录那段《我在王弗墓前为她念了“江城子”》的视屏。陶老师说意公子在倾情朗颂苏东坡那首穿越千古,感动了无数人的佳作时,泪眼婆娑,如泣如述,十分动情。让听众沉醉于词的意境之中,受到深深的感染。并说这首“十年生死两茫茫……”每个字都从苏东坡的心中喷泻而出,充分表达了他对王弗那种永恒的精神之爱。陶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意公子当天那得体的衣着,他说她穿的是一件绿色的短袖衫,气质优雅,风致娟美,她朗读吊亡词那精妙动人的表情,令人感触至深,回味无穷。
三苏祠前人潮涌
我们这次游眉山,出发点很明确,这就是礼敬先贤,接受文化洗礼。二号那天早饭后,我们驱车来到三苏祠前,寻访历史现场。只见广场上人潮汹涌,前后左右都是一群群,一堆堆的人。在排着长队准备进祠观光的时候,听见一个面容清秀的儒雅长者对一个年轻人说:“三苏祠是文化高地,游三苏祠是一种有品位的文化生活,是一种美 好的精神享受,所以每天来参观的人很多,从开馆到闭馆,这里人流不断。”参观的人群中既有精神瞿铄的耄耋老人,更多体魄健壮的中年,还有放飞梦想的花季少年。他们来这里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走近三苏,学习三苏,传承三苏优秀文化,弘扬三苏为国尽忠,为民造福的精神。就拿光照千秋,深受民众景仰的苏东坡来说,尽管他屡遭贬谪,命运坎坷,一生飘泊不定,但他对国家始终忠心耿耿,对民众始终情谊深深。他至死都不肯改变对国家人民的一片深情。这次三苏祠之游,我们收获多多。我觉得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大力弘扬。它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品格,激励人们向上向善,永葆赤子之心。
观大雅诗碑,品杜黄风韵
参观三苏祠后,我们立即驱车去文化底蕴丰厚,自然风光秀美的丹棱县观光。丹棱大雅堂是誉满全国的文化殿堂。这里珍藏着三百多方由大诗人黄庭坚手书的杜甫诗碑。它震古铄今,继往开来,深受参观者喜爱。携家人去观光大雅堂是我多年以来的美好心愿。记得八年前(即2015年)八月,眉山继德阳之后,建成了中国散文之乡,这是四川省的第二个散文之乡。眉山周闻道会长邀请我们去参加挂牌仪式,并组织与会嘉宾作为作家采风团成员到眉山所属各县采风。我被安排到丹棱。和我同去丹棱的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思和,学者、故宫博物院艺术学博士祝勇等六人。我有幸在那里住过几天。为感谢县上领导的盛情接待,我还热情洋溢地写过一篇标题为《品味丹棱》的散文在报刊上发表。我对丹棱的印象很深。丹棱崇尚礼乐,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是一个“集思想之精辟,展智慧之光芒”的人文高地。这里大雅文脉,传承千年,来这里可以看到诗圣华章同三谷墨宝彼此融合,交相辉映。这里还是“西蜀三杰”之一的彭端淑的故里。也是远近闻名的桔橙之乡、枇杷之乡、葡萄之乡,是优质果品的生产基地。这里特产的水果不知火早就畅销北京,难怪快拢丹棱时,我们看到的路灯都是桔子形状。
和亲人结伴畅游的深切体会
旅游,有亲人相伴是最大的赏心乐事。一路之上,大家说说笑笑,其乐也融融。
同亲人一起畅游,无比欣慰,格外舒畅。妻子、儿女们对自己的温存体贴、无限关爱尽在一言一瞥中。
二〇二三年六月
作者简介
姜诗,网名桃花源中人,四川省广安人。中文本科学历,曾任职中江龙台中学副校长,省干部函授学院副院长,德阳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市委党校副教授。中国散文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辞赋社社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八部散文辞赋集。多件作品分别荣获中宣部、省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