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场菜市场东边的运平路东侧,近来的早集真热闹,从北向南一公里的路段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摊、菜摊,水菓摊……,吆喝声此起彼伏,一直能坚持到八点多。
我每隔两三天的早上必赶一趟早集,买点青菜、瓜菓、煎饼之类食品。
今早五点多,我骑车到了菜市场,只见卖瓜的,卖桃的,卖鲜玉米棒的,各类蔬菜琳琅满目,一些摆摊卖袜子、帽子、夏天衣服、日用品的小摊也摆出来了,吵吵嚷嚷的讲价还价声交织成一曲躁人心弦的杂音。
我是来买小青菜的,从北向南转了一遍,发现卖青菜的并不多,有一份青菜是白帮,长的肥大,要价两块五一斤,还价不卖,我没看中,又向第二个菜摊走去。
这份卖青菜的是一位老妇人,看样子六十多岁,在一个塑料袋里装着小青菜,叶绿杆细,我问她:“小菜多少钱一斤?”她回答:“两块钱一斤。”我看中了她的菜和价,让她装二斤。
小菜不压称,二斤菜装了一大包,她边装边说:“天太热了,小菜出苗就向上长,所以菜杆长得细长,但很嫩。”我一边随着赞同,一边掏裤口袋里的钱,糟糕,口袋里沒零钱了,二斤菜四元钱,总不能给她一百元让她找钱吧,太难为她了。我问她:“能扫码吗?”因为我没看到她摊上有收钱的微信码。老妇抬头看我一眼说:“能扫,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我说:“微信。”她抖抖索索从一个袋子里掏出有些旧了的微信码纸片。
我使用手机微信付款虽然有些不司惯,还是扫码付了款,只见她摊上还有几根黄瓜,直的有五六根,弯的三根,问:“黄瓜多少钱一斤?”她说:“这是我自己栽的几棵,吃不完,摘来孬好换瓶酱油钱,你给一块五一斤吧?”我没还价说:“都给我吧。”老妇用一个塑料袋装了,称完报道:“三斤二两,二两不要钱了,你给四块五吧。”
我扫码付了四块五,只听她说:“唉,我一个人过日子可不容易,儿子一家都在外地,我不种点菜,上哪找油盐钱。”
我心里一动,又见她还有一把豆角子,青青的、长长的,里边还有老的发白的,问她:“豆角多少钱一斤?”她说:“能留完吗?”我本来准备只买嫩的,但估摸一下也不过二斤,我若拣了青嫩的,剩下的就不一定好卖了,就说:“都给我吧。”
老妇人称了豆角,二斤三两,她说:“你给一块五一斤吧,自己种的,孬好给点钱就行。”我听到这里,马上扫码付了四元,我知道别人卖豆角至少两块钱一斤,不能亏了老实人。
微信码发出付款四元的声音,老妇人叹息一声:“你这位大哥真好,行好得好报。”
我有点脸红,心想:“我每月八千多工资,买菜时还先问价,还得比较一下左右摊哪个能便宜些,哪想到卖菜与卖菜不一样想法,菜贩子的菜既贵不说,有的还缺斤短两呢。”这老妇人的菜绝对是自己园里种的,说吃不了,拿来换点油盐钱,实际上的窘态外人不一定知道。比起伸手向别人讨钱的那些人来,她是善良、纯朴的,至少她是凭劳动所得,绝非不劳而获。
等我又买完煎饼和鸡蛋回来时,只见老妇人正在收摊,带来的几样菜已光了,她骑的是破旧的三轮车,她走向卖煎饼的摊子,我估计她那些菜也不过能卖十元二十元,她花钱心安理得,她衣着整洁,身板还算硬朗,把别人对她一分钱的好也记在心里,夸在口中,好人!
评论列表(7条)
首先感谢各位文友们的热情关注,我年届八十(七十八),卖菜的妇女最多六十岁,见她辛苦的卖几样自种的蔬菜,觉得劳有所得很感动,触景生情写出来,对于称呼问题,我实在没有细琢磨,称老妇人比称老女人,老太婆,老妈妈更适合大众化,没有贬低的意思,龙妈妈的见解没有错,为了尊重妇女,应该选用恰当的措词为好,今后注意,再次感谢大家的热心点评,给我鼓舞的力量。
好人遇到好人!
善心结善果,好心有好报!赞赞赞
黄老师的随笔好。
有思想,有深度,学习欣赏分享了!
我们这里对老年妇女的称呼,应该是老大姐,或者是老嘛嘛,一口一个老妇人真别扭!作为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文化人,应该知道尊称和贬称的重要性
@龙妈妈:60多岁,黄老师70多岁,应该叫老妹妹,或者大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