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渐消失的俗语(七)
樊肃成/呼市 民国时有句俗语,五十年代还有人在念叨:“金丝眼镜,黑礼帽,手hr圪夹个文明棍”。我小时候还听过老年人,描述他们年轻时的风流。那时西方文明逐渐被国人接受,在接受思想的同时,西方的生活方法,也在知识分子和上流社会流行,连穿戴都在模仿,这条俗语就是当时这些人的写照。还有,国外曾时行过镶金牙,我国也不例外,有许多人就镶过,而在五六十年代,还有不少这种人,所以,有人只因镶了金牙,大家就送他个外号叫大金牙。
呼市地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中学校并不多,分布在四个区,回民区占比最多,有一中、五中、七中、八中、十三中、回中六所中学。玉泉区有两所,四中、六中。新城区有二中、三中、十四中、十六中(现在的师大附中)。郊又有五所,九中、十中、十一中、十二中,十五中。最好的中学当数一、二、四中,当年也有一条俗语:“破七中,烂六中,讨吃烂鬼十三中”。这是形容这几个学校,第一设施不行,第二师资力量也差点,所以教学质量肯定不如一,二中。
那时候,有一句俗语在百姓中流传:“没B本事,抽的是绿叶勇士”,这是当年百姓对烟民的分类看法,有地位和能力的人抽好烟,如中华、牡丹、凤凰香烟等,差点的抽恒大、前门、大重九、再下点抽大婴孩、黄金叶、大福字香烟,低端烟民抽绿叶,勇士纸烟,绿叶每盒一毛四分钱,勇士一毛八分钱,当然困难年代经济烟八分钱一盒,这是特例。这条俗语还有一种说法:“没B本事,还想抽个绿叶勇士”。说得是,有人连最便宜的绿叶勇士烟也抽不起,这些烟民,就只能磕打烟锅子,抽旱烟叶子了。八十年代后,我见过一种现象,有的人兜里分别装着好几种烟,见什么样的人,就掏相应的烟。
吹牛,说大话许多人都经历过,当年有俗语:“吹塌苫面纸,小心露出鬼相来”。那时侯人死了都是土葬,一般要在家里停灵三到七天,最长要停七七四十九天,这也得看季节,冬天时间长点还行,夏季天热就时间短,死者除了穿装老衣外,还得用湿白麻纸覆盖在脸上,俗称苫面纸,一张纸把死者面部盖严后,也让女性守灵者和孩子们,减轻了心里害怕程度,另外,将脸面盖住,也防止受外因干扰而发生诈尸现象。这一张纸分割了阴阳两界,如果揭起这张纸,自然就看到了死人面像,俗称鬼像。如果一个人过分夸大事实,就是吹牛了,也就变成了谎言,牛皮吹破了,就显露出了真实用心。
突然想起另一条和孤魂滩有关的俗语;“孤魂滩的柿饼子,哄鬼的”。做为乱葬岗子的孤魂滩,如果有人在此处祭奠亡灵,是很常见的事,早些年因条件所限,祭供之物非常简单,烧几张纸,家里有可吃之物,都能当祭品,尤其是清明时节,青黄不接,瓜果都无,带上几个柿饼子也顶用。人家祭祀完事走了,临走前把供品散在滩里,分给孤魂野鬼享用,所以才有了这条俗语。哄鬼的说法有多种,例如:“高粱叶子当烧纸,哄鬼了”,也是这个意思。哄鬼了,当年用在某些人做事敷衍了事,此地人叫这种人为日Luan匠,批评这种人做下的营生,也会用:“看你日Luan下点甚,哄鬼了”。
另有一条:“不要看老汉穿的烂,腰hr别着一圪旦”,这也是当年娃娃们都知道的俗语。不管遇到什么事,却不能以衣帽取人,表象往往会掩盖真容,所以看不起穷人,有时会落个自取其辱的结果。

作者简介
樊肃成,男,退休职工,助理工艺美术师,呼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青城邮讯》编委,神州诗刊二室编辑,呼市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