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北京生活了多年,虽然游览了这个城市不少的名胜古迹,也翻阅了点历史资料,但是知之甚少。前期我写了两篇《北京建都之始》,今天起草了《北京城中轴线世界奇观(三)》。由于所阅资料不充分,材料组织不严谨,行文一定有不妥之处,谨请大家批评指正。
北京城中轴线世界奇观(三)
——天安门广场
作者: 勿忘我 朗诵: 一剪寒梅
一、封建时代的天安门广场
封建时代的天安门广场属于宫廷广场,是皇帝举行重要活动的地方,广场成“T”字形。广场北依皇城南墙,正中为天安门。门前有东西横街,也就是现在的东西长安街。
横街正中向南与天安门南北取直,开了一条狭长的纵街。纵街南端就是大清门,即现在的中华门。出门过天街(正阳门大街称为御路天街)便是正阳门,就是现在的前门。在纵横两街的三门之间,沿着“T”字形广场边缘有红墙,红墙内侧建有连檐通脊的千步廊。
明、清时期,封建皇帝利用这一封闭严密的宫廷广场举行盛大庆典活动,庶民百姓是严禁入内的。
二、天安门广场扩建方案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当时的天安门广场还处在三面红墙的包围中。面积狭小、视野局促,沉浸在庆典欢乐中的人民群众不能全部进入隆重的大典现场,中央领导和人民群众感到了很大的遗憾。于是,对天安门广场进行扩建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怎样扩建天安门广场?广场的扩建既要符合现代广场的需要,又不能破坏广场在北京城中轴线上的美观,这就需要对广场进行继承性扩建。
1954年,华北城市建设展览会上征集到扩建天安门广场的10个方案。之后,全国多名城市建设工作者和艺术家提出了30多个方案,在这30多个方案中,经过筛选、综合确定了最后的扩建方案。
这个方案的内容是:天安门广场是一个庄严、雄伟的政治性广场;保留正阳门和箭楼,拆除中华门,其东西两侧分列为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其体量和高度既取决于建筑物本身的需要,也要与广场整体性、乃至旧有古建筑相协调。
三、天安门广场的扩建
1958年,为迎接建国十周年,天安门广场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扩建工程。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督导下,广场很快就形成了面积44公顷,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的雏形。
改造天安门广场必然涉及与北京城中轴线的关系。为此,周恩来总理多次到天安门城楼上观察、思考,且多次徒步丈量已经拓展的广场,最后形成了天安门小中轴线与北京城大中轴线相吻合。广场小中轴线又自成一体,即广场上的天安门城楼正中、国旗、纪念碑、正阳门、前门形成了一条中轴线。
四、纪念堂与中轴线
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后,党中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广场又扩大了10公顷。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南面,坐落原中华门旧址。
为保证纪念堂也在中轴线上,相关机构计算了天安门洞中心与纪念碑中心的方位角。经过测量,以正阳门城楼正中底座北边线沿中轴线往北200米处设立纪念堂中心坐标。这样,天安门广场的天安门中心与正阳门中心和纪念堂中心均在北京城中轴线上。
五、气势磅礴的天安门广场
站在天安门广场举目四望,宏伟的建筑庄严而壮观。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历史博物馆,这些建筑尽管建造的年代不同,但是,它们在结构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左右对称并吻合,让人感到庄重、气势磅礴、浩瀚而深邃。(未完待续)
写于 北京丰台玉林里九九宾馆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胡璟,网名勿忘我,籍贯,河北涞源县。中共党员,自由撰稿人,东方诗人协会会员。喜欢摄影,亦有文章在各大网络平台发表。
【精英主播简介】
一剪寒梅,诵读爱好者,愿用朴素的声音与您共度美好时光!微信:dm54838


总社长:墨痕
执行总社长:江声
总编:墨痕
执行总编:禾乃
名誉总编:纤夫 刘军
现代诗主编:娇君
古诗词主编:和天悦色 柳阳甫
特刊主编:王小泥 兰志芳 孙丽丽
【今日诗选】主编:江声 刘生 靳继书
【风华光影诗画】社长兼主编:睿博
英文主编:李一凡
全球风华社长:刘生
副社长:牛天堂 严正华
精英朗诵团团长:阮虹艳
团长助理:于江群
艺木总监:诗涵兰馨
精英朗诵团执行团长: 相逢一笑 幽 兰
精英朗诵团副团长:淡墨青衫 雪峰 生命如一泓清水 凯 哥
宣传部部长:果多堂 韩梅香
宣传部副部长:王百灵 和天悦色
总顾问:谷未黄 三色堇
文学总顾问:雪野 李明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