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毛主席在党的生日当天写下一首诗 中国作家网 李光荣
毛主席在党的生日当天写下一首诗 中国作家网 李光荣
精华
热点
23-07-01 13:08
1689
阅读
关注
′‘毛主席在党的生日当天写下一首诗,结尾的一′个问号蕴藏了无尽韵味
原创
李光荣
人民的光荣
2023-07-01 00:08
发表于
湖北
收录于合集
#伟人风采
6
个
#毛主席诗词
8
个
#庐山
3
个
#蒋介石
2
个
七律•登庐山
音乐:
凌岚清歌 - 毛泽东诗词鉴赏之诗词诵读
1959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38周年纪念日。正是在这一个特殊的日子,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庐山。据《毛泽东年谱(1949—1976)》载:“7月1日晨,在九江下船登岸,乘汽车上庐山,住180别墅(美庐)。”
毛泽东在杨尚昆、汪东兴等人陪同下进入
180别墅,接着上了二楼,走过客厅,紧靠客厅就是为毛泽东安排的工作室兼卧室。汪东兴介绍说:“这间原来是蒋介石的起居室。”毛泽东神情盎然地说:“哦,久违了,蒋委员长,我来了!”毛泽东的幽默赢得一阵畅笑。美庐也因而成为中国唯一一栋住过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别墅。
连日来,庐山一直阴雨绵绵,
7月1日突然放晴,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刚从闷热的长沙转道登上这秀丽宜人的庐山,毛泽东的心情格外轻松,也十分兴奋。站在高处,极目四方,尽情欣赏这“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奇景,体味着“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境。
生机勃勃的大好河山,装点了毛泽东的诗情,38年的风雨云烟涌向胸怀,当天吟成了《七律·
登庐山》这一
豪迈雄浑
的诗篇。后来,毛泽东吸收郭沫若等人的意见建议,对其进行了多番修改,首次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12月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首联
“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
,开门见山,点名题意,既写山势,也写登山之感
。开篇横空一个
“飞”字,活力四射,气势磅礴,让人体味到那由运动造成的动态美:劲力妩媚,神采飞扬。在毛泽东笔下,庐山仿佛天外飞来,巍峨耸立在
长江之滨,依然保持一种凌空欲飞的雄姿,似乎暂留此地,稍事休息,以再展宏图。
“四百旋”突出了新建盘山公路的曲折回环,展现了庐山的新面目。而着一“跃”字,足见诗人意气风发的神态和豪爽的情致。如此高峻之山,轻轻巧巧就被诗人踩在了脚下,豪情尽在不言中。孔子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情绪,分明已被毛泽东捕捉。
首联两句,既写山又写人,但山即是人,人即是山,此所谓情景合而为一,相得益彰。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紧扣
“而小天下”的登高气韵,加以铺陈:
一写所见之巨
,一写所见之细,纵横看万里,思绪接千载。
颔联
“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
,情景交融,虚实交错。屹立庐山之巅
,极目神州,万里风云奔眼底;放眼世界,八方风雨聚心中。上句入眼一个
“冷”字,意同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之“冷”,既有冷静之形,又有冷淡之态
;也颇似元代杨显之《潇湘雨》杂剧中的
“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既冷静冷峻,又轻蔑鄙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和新中国的人民,骨头同样是硬的,任凭世界上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敢教日月换新天”。
毛泽东的慧眼
由远而近,下句着眼一个
“热”字,
与
“冷”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中华大地上出现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自豪,使人不免心生“风景这边独好”的慨叹。
颈联
“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
,继续写登高远眺,所不同的是驰骋想象的翅膀沿着大江上下游远眺,仿佛能够收尽注入鄱阳湖的九条水流,能够纵览横浮在长江流域的彩云,能够穿透三吴之地的浩渺烟波。
“云”本阴柔纤弱,而冠一“横”以饰之,它便有了力度,有了性格,显现出一种厚实的阳刚之美,显示着诗人志当孥云的壮志,心逐浪高的豪情,且以大显小,以小示大,诗味无穷。
这一联写得有形象,有意境,有气势,有寄托,景与情会,象与意合,是诗人的得意之笔。
1959年9月7日,毛泽东在给胡乔木的信中
自谦地
写道:
“主题虽好,诗意无多,只有几句较好一些的,例如‘云横九派浮黄鹤’之类。
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
毛泽东立足庐山,览尽神州春色,心潮在现实和历史间回旋,自然想到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庐山的陶渊明,竟要大声问讯:“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流露出对陶令的几分关切和叹惋之情,其
意在沟通古今,
用陶渊明憧憬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来反衬新中国的“旧貌变新颜”
,使人产生今胜于昔的感慨。如果陶渊明先生还健在的话,他也会走出那个梦幻中的世外
桃源,
为社会主义“耕田”劳作、尽心尽力了吧?
尾联触景生情,写登山所思。
这一风趣的反问,问而不答,有着深沉的历史感,诗情由此得以绵绵如缕不绝,读者的思绪也在上下千余年中欢愉来往,对诗人的飞动雄豪之情产生强烈共鸣。
一个问号,蕴藏了无尽韵味。
全诗意境开阔,视野宏大,气象壮伟,神魄非凡。傲然独立于时代风云的制高点上,毛泽东在党的生日赋成此诗,表明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独立自主道路的坚定决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原则立场,敢于排除万难的英雄气概。这种决心和气概,是通过庐山之势,登山之感,登山之见,登山之诗而深情地表现出来的。
回味全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的威严英姿,感受到他那气吞山河、包举宇内、吐纳千古的胸襟气度,听到他发出的震撼历史长河的声音。作为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七律
·登庐山》屹立于艺术天地间,那时代洪流的呼啸、中华奋进的强音,那崇高激情的奔泻、哲理光辉的闪耀,将与日月长存!
关注我们 给您好看
人民的光荣
光荣的人民 人民的光荣
24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谢谢打
越打越
李光荣
喜欢作者
9
人喜欢
收录于合集
#
伟人风采
6
个
上一篇
毛主席即席祝酒,妙说求同存异,外宾连连点头称赞
阅读
2.7万
分享
收藏
576
295
人民的光荣
241篇原创内容
5个朋友关注
关注
关注公众号后可以给作者发消息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3211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