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在商店当学徒第一年是不让上柜台的,只能做些杂事和一些“跑腿”的事,锻炼你的办事能力。学徒年龄小稚气未脱,在柜台接待顾客、宣传商品,顾客难以信任,瞧不起学徒毛孩子。
商店学徒每天必做的是打扫卫生,从店门外面打扫起,前店后堂,柜房、帐房、天井过道、客房、书房以及东家卧室。
既要打扫又要用湿抹布擦拭,尤其是货架、货柜、柜台、帐桌,前店的桌椅和茶几,后面厅堂里的八仙桌和罗汉椅、茶几、香案以及香案上的镜屏、帽筒、自鸣钟和各种神器均要擦得透亮。还有东家卧室的摆设,更是清扫擦拭的重中之重。
此外,每天起床后首先要做3件事:一是开锁下货架门,这是体力活,很吃力;二是挂牌匾;三是扯布标。一个上午下来,莫说是一个14岁的孩子,就是一个成年人也是够累的。
稍事休息一下,厨房大师傅老袁(30多岁,汉阳人)就喊开了:“培元,准备开饭了”。于是我又要在后厅里抹桌椅摆餐具。一般日子是五菜一汤,三荤三素,每月的初一、十五打牙祭多几个菜。
菜和一大甑饭,因我人小端不动,由大师傅老袁端到厅堂来。但在吃饭时由我为东家和管事先生添饭,其他几位先生和内老板都是自己添。这都是内老板公开规定的。如果增加了客人,我就不上桌,做服务员,饭后到厨房和大师傅一块吃。
每天下午,我都要到柜房里帮助整理布匹。因为一天营业下来,各种花色品种被顾客们挑选,拖出拖进,搞得很零乱,下午必须帮助先生们把布匹整理得分类有序。在整理布匹过程中,还能得到先生们的指点和讲解,能学到一点业务知识。
在天黑前,当学徒的还有一件必须要做的事,就是擦灯。那时没有电灯,晚上照明农村都是用食用油点棉油灯盏,小镇上民众大部分也是点棉油灯盏。只有大些的商户才点煤油灯。
我们店铺是镇上大户,点煤油灯,所以每天天黑前我必须把2盏吊灯、5盏台灯上满油,灯罩子擦得亮晶晶的。
擦灯也是有技巧的,我擦的灯不仅罩子透亮无污痕,而且灯火是一个圆团形的火光,无烟无叉。至今我家还保存着一盏那样的煤油台灯,停电时就靠此灯照明,就能看到我少年时擦灯的手艺。
布店没有夜市,点着煤油大吊灯满店亮堂堂的,非常气派。
晚饭后,货架扣上门板,加杠上锁,以防盗贼。老板和先生们各自休息。晚上是我的最好时光,读书、练字、学珠算。
(二)
布店学徒,谈不上学手艺,没有什么技术性,只是学些业务知识。如产品质量、性能,各种花色品种名称、产地,怎么识别棉麻织品和丝织品。
怎样接待顾客很有学问。各种身材的人做不同服式需要买多少布料,如长袍、马褂,城镇女性的对襟褂、旗袍等,学徒既要为顾客着想,不让浪费一寸布,又要保证够料子,并把这些尺寸熟记于心。
我一边注意观察老店员先生是怎样接待顾客的,一边为顾客在选料时当参谋,如顾客看来是有钱的人,就推荐一些高档华丽的产品;如果是农民和普通百姓就介绍一些结实耐穿、价廉物美的产品。
解放前为什么布店多呢?那时人们穿衣,不论城乡都是扯布缝制,将布拿到缝纫店,或者接裁缝师傅到家里做。量体裁衣是千百年来人们的传统习惯,即便是官宦之家或地主老财,也是到布店买回各种绫罗绸缎,请有名的裁缝到家里专门缝制。
无论大城市还是小集镇,经营布店的特别多,缝纫店也特别多。当时经营服装生意的很少,老百姓不习惯到服装店去买衣服。
几年的学徒生活,除了每日固定的事情以外,就是听使唤,有什么事做什么事。
这几年的磨炼使我懂得了人世的艰辛,学会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尝到了人间冷暖,这是从书本上难以学到的学问,也是如今的青少年无法体会的。
叶培元简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主编《沔阳公安志》,出版长篇回忆录《沧桑岁月》、《叶培元书画作品集》、《叶培元家书》;曾获“仙桃市劳动模范”、“仙桃市优秀文艺家”等称号。
征稿启事
各位作者,我们海内外文学联合会向全世界作者征集稿件。我们分普通稿件,月征文稿件,年征文稿件,新的一年我们将举办世界级文学作品评奖,奖金非常高。欢迎朋友们投稿。投稿地址,加微信snbm5828。加微信时必须告知是投稿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