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渐消失的俗语(六)
樊肃成/呼市 “草滩钉橛子,河里挖扒子”,这也是过去呼市的俗语。说的是满清民国时期发生的事。因城南几条河上没桥,南来北往的行人车辆到了河边,只能顺路踩着车辙过河,其它河还好,水小河道窄基本不为祸患,但大黑河水深河面宽,行人路过都的提心吊胆。有周边村民从中看到了挣钱的门道,就结伙聚集在河道旁,等着行人过河,车来了他们就在车前拉牲口引路过河,没车的妇女儿童,他们就给背过河去,钱是事先说好的。但是到了枯水期,水位下降,河面变窄后,有的车辆就觉得没必要花钱了。几步地,多打两鞭子就过去了,所以在河边拽紧马缰绳,一声吆喝,鞭子炸响,车马就向对岸冲去,虽知刚到河心就发生了意外,车轱辘被陷在坑里,车把式赶着牲口左冲右突,使尽着数,大车就是出不了坑。因是过河的大路,河里一担搁,两岸有过往的车辆,见此情景也不敢冒然过河了。这时早有等在岸边的人,上前搭话:“用帮忙不,我们帮你把车抬出去 ”,既然车出不去,只能让他们出力帮助解困了,由双方商量好价钱,只要是他们出手,一会就会把车弄到对岸。有心急者想从旁边绕过去,但一定也会陷在河里,因为河里的扒子就是人为挖好的,坑在哪儿这帮人最清楚,也早就想到有人会往过绕,只有这时,想过河的人就明白了,除了让他们帮忙,真得没着了,只能花钱买路,这就河里挖扒子的来由。
再说草滩里钉橛子,在土黙川,除了农田外,还有大片大片的荒草滩。因这里是半耕半牧的生产方式。风吹草低见牛羊,此景在呼市周边很常见。牲畜成群,难免有掉队或者走失的,滩大找起来挺困难,有人就动起了歪心思,在自己放牧的滩里,星散地钉上些橛子,平时腰里再别上根缰绳,如果遇到有走失的牲畜,就逮住拴在橛子上。主人家找来要认领时,他就说是自已的,因为此地羊马都是散放,不带缰绳不用绊子的,拴在橛子上的牲畜,肯定是自己系到这里的,在别人的地盘,真正的主人,也没办法强行拉走本来是自己的牲畜。只能付出一点代价,进行协商解决了。由河里挖卜子,想到走西口人们常说的,出山西路上的另一条俗语:“马营河的水鬼,越引越深”,水鬼就是背人过河者,如果你不让他背,又不熟悉河道里的情况,不出钱让他们指引河路,真能把你领到卜子里。
过去衣服破了缝一缝,补一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就有:“笑破不笑补”,的俗语,还有一句也是说衣服缝补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候,物资匮乏,布料要凭票购买。小孩子因身体生长的改变,衣服会变小,但那时每个家庭孩子都多,大的穿小了,顶给二的,以此类推。而成年人一件衣服要穿很多年,三年新,三年旧,即使破了也是能缝的应缝,该补的就补,大家都一样。如果衣服破了,你不修补,任破绽越can越大,虽然邻里朋友当面不说,但背后一定要笑话你。看看现在,买衣服很随意,只要有钱就行,有许多衣服,买回来一天也没穿,因不时新了,主人可能拿起来就扔到垃圾桶里了,毫不可惜。而且,如今有几个人会缝补衣服?
说起节俭,也有不少俗语如:“缸沿不省,缸底难省”。当年居民放米面,许多人家都用陶缸存储。如果为了节约粮食,就应该在缸满时开始着手才是,一旦吃到见了缸底,再开始想着节约,为时已晚了。
还有一句:“吃不穷,穿不穷,计算不到一世穷”。人的日常生活,衣有千套,穿不过一身,山珍海味,吃只有三顿,只要不是刻意造,一吃一穿也不至于让人变穷。此俗语最重要的是后半段,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很有必要。但它让我想到人生,岁月 ,要想成功,应早作规划,这样才能活出精彩。如果放任欲望横流,任意挥霍,日子大概率不会好到哪。
想到过去妇女社会地位低,其一生基本是依附男人生存,才有了:“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俗语。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许多对妻子污辱性的称谓,贱内,糟糠,拙荆,浑家等等。如今,妇女已经彻底摆脱了这种状况,她们和男人一样接受教育,一起工作,同样挣钱。人格独立后,使她们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改变,自由恋爱,因情而结合,再也不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相夫教子的“贱内”了。

作者简介
樊肃成,男,退休职工,助理工艺美术师,呼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青城邮讯》编委,神州诗刊二室编辑,呼市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