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华 ’望诊思疗’法“创立人—周伯良 民间对周伯良的一句顺口溜:求药刚出门,病好一大半。
万物皆遵循阴阳平衡,相互和谐相处。如万物都遵循规律一样,处世也需要谨守适度之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傲慢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心态,它使人失去谦逊和包容之心,无法倾听他人的建议和意见,甚至看不起他人。这样心态往往导致人走向失败和灾难。人生就像在薄冰上行走,应该向水学习,滋润万物而不自恃有功。
傲慢是毒药:
一个人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时,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符合天道自然的规律。适时前进,适时后退,适宜显露,适宜隐藏,不知进退,便是自取灾祸。 真正完美的东西,看似不足;真正充盈的事物,看似虚无,这样才能无穷取用,永不耗尽。
人生走到巅峰,余下的道路只有下坡,辉煌一生,难免晚景凄凉。凡事要适度,盲目地努力向前,必定会引发反效果。过度虚心会显得虚伪;过度自信会显得傲慢。
尊重是一道良药:
尊重,看似简单,实则深厚,看似轻如鸿毛,实则重如泰山。尊重是做人的基石,是美德的体现;是涵养的象征;更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
尊重别人的缺陷: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每人的身上多少都会有一点缺陷,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缺陷。生活中经常遇到天生残疾,遭他人嘲笑;天性喜静,却被诋毁高傲阴冷,性格直往,却遭嘲讽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日复一日,,根源就是缺乏尊重。以为自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殊不知,嘲笑别人缺陷的人才是真正精神匮乏的人。
君子和而不同:
每人都有不同的习惯,这些习惯蕴含了一个人的信仰和文化。尤其是亲人,虽亲密无间,但也有着不同的习惯。而尊重亲人的习惯,正是一个家庭幸福美满前提。不把自己的习惯强加于他人,彼此尊重,彼此融合,是更高层次的修养。尊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尊重别人的习惯也等于尊重自己。生活中,给亲人最珍贵的礼物不是奢侈品,而是理解和尊重。
尊重孩子的想法:
合格的父母,务必是尊重自己孩子的想法。切莫觉得孩子还小,想法还不成熟,就打压,鄙视。孩子走向毁灭,往往从不尊重他开始。父母虽对孩子有养育之恩,但需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可以不赞同孩子的观点,但是需尊重孩子说话的权利。可以不理解孩子的想法,但是需尊重孩子的选择。小小的他们,有着小小的想法。独立,自由成长的空间是每个孩子心中向往,身为父母,请少一分唠叨,多一份尊重。做人,可以平凡,可以不富有,唯独不能不懂尊重。身在低谷,不可轻视自己,身处高峰,不可小瞧他人。
境由心生,物随心转:
万物皆由自己的心而造,心仿若一面镜子,内心世界是怎样,镜子里面所呈现的事物就会如何。正如,中华望诊思疗法 创始人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是自我所在之处,在那里,你可以把天堂变为地狱,也可以把地狱变为天堂。
一心一念一世界,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议,它能创造疾病,更能治好疾病,心念决定着我们的健康,更决定着我们的人生。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世间万物的运行,皆有其自然规律。就比如万物生长都靠太阳,缺乏阳光照耀的植物,相对于其他植物而言就会逊色一些。人也如此,缺乏正念,内心暗无光日的人,疾病也就相对容易找上门。
如果人的心念正,生病的概率就极小。反之, 心念偏,经常爱抱怨,指责,负面意识极多的人,这些人就容易得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心者,君主之官也”。心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更主管着神志,主宰着人们的思维、意识和情感。而人的心态和意识对于战胜疾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的修身要先修行,养生要先养心。
像很多人觉得年龄增长必然会走向衰老,但实际上,衰老并非是必然的生理过程,而是心理上的虚弱与无助。
当你的意识开始转变,开始坚信自己依旧年轻,那么你就会比其他老人活的更加快乐、年轻。
其实人的身与心之间,躯体与意念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