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
我撰写了一部专著《心灵成长》(郑晓边编著:《心灵成长-校园生活中的健康心理与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荣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心灵作品出版数月,供不应求。看来,满足大众读者心理需求,真诚、温馨、互动……这不仅是心理学家的特质,也应该成为出版业乃至和谐社会所有行业的服务宗旨。
儿童青少年是在校园里成长的,校园生活的重要一环是准备考试和完成考核评估的过程。谈论校园生活中的健康心理与辅导,就得从考试说起。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次考试,小考、中考、高考、毕业考、学位考、求职考、立业成家考。记得那年我有幸任公务员面试考官,经历的考试情境一直贮存脑际。心理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正从点缀品、调味品向必需品过渡。选公务员采用公开招聘、公开选拔、公开录用的人才选拔机制,把长期在高墙深院做学术研究的学者推向前台。选好人才,让那些真正有才学、清廉正直、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来管理社会,是广大学者和市民的期盼。
那次考试方式为“无领导小组讨论”,笔试合格者才能进入面试,每次安排10位考生围成半圈坐定,随机抽取一个试题再集体讨论,看谁能在60分钟内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融合他人的意见,言简意赅,反应敏捷,清晰明白。考官根据拟订的统一标准对每位考生的表现给予评分。参与面试的考生多半是大学毕业了几年、而在事业上多有“怀才不遇”感觉的人,有教师、护士、职员、裁缝、会计、待业者,还有大学毕业生。面对公务员“铁饭碗”,大家趋之若骛。试题常常是一些存在争议、引发议论、很难有唯一标准答案的试题。
一位考生看上去相当沉着,谙知“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他耐心等别的考生发完言后,才世故地进行一番小结发言:“刚才,张三说了1、2、3、4、5、6点,李四也讲了1、2、3、4、5、6点,我的观点是张三的1、2、3和李四的4、5、6”……这种毫无自己观点的“拼盘”,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以往某些管理者“见风使舵”的恶习。评委们感到难过和沮丧,这些考生都是大学教育的“产品”,为什么面对竞争和人才选拔考核,表现得如此糊涂?同传统的教育考试制度一样,公务员人才选拔采取的是一条“精英”之路,大多数人都会失败,只有少数人是成功者。
“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中有否成功者呢?答案是肯定的。一位身着制服、两眼炯炯有神的警官院校毕业生出现,聚集了考场内的多数目光。“失败是成功之母吗?谈谈你的看法。”这位考生面对考题,毫不迟疑、首先发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其依据是1、2、3……”发言1分钟后戛然而止。聪明者善于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能提出会谈的有效话题,启发他人参与,聆听别人意见,再机智回应。在她的答题引导下,其他考生沿着她的思路进行补充。随后她又作第二次发言:“我的另一看法是,成功也是失败之母……”这种反向、发散、辨证思维的智慧正是那些高创造力的人所具有的心理品质。她的发言又一次成为考生们谈话的“纲领”,其他人的言辞只是补充,作为片片“绿叶”衬托“红花”的娇媚。最后1分钟时,她第三次发言:“我想对自己的观点做一个小结,1、2、3……”话语刚结束,考试结束铃声响起,掌声也响起。显而易见,掌声是给予这位出类拔萃的成功者。
人才选拔是桩极其严肃、庄重、神圣的工作,它在科学的信度与效度上还有大量事情要做。称职的考官应该有领悟力,能反省不当的教育政策和不良的生存环境,有爱心,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能把失败与成功的真谛告之那些苦苦求索的考生。
求职考试的基础是高质量的校园生活,一次次考试就是检验校园生活质量的一道道坎。
(图片摘自华中师大校园网)
(文章选自郑晓边著《生活叙事 生涯如歌》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